APP下载

我国基本建成地球科学“一张图” 等8则

2021-01-02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1年5期
关键词:一张图航空摄影报文

关注

我国基本建成地球科学“一张图”

5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国家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3.0”正式上线服务,将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全社会提供权威科学的地球科学数据信息,标志着我国基本建成地球科学“一张图”大数据体系。

“地质云3.0”按照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整合构建了多圈层、多专业、多要素的地球科学“一张图”大数据体系,包含基础地质、能源矿产、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海洋地质、地下空间等11大类和近百个核心数据库,数据范围涉及地上与地下、陆地与海洋,精度从1∶1200万到1∶1万,同时实现了大量重要原始数据的上云共享及重要动态监测数据的实时上云服务。

此外,“地质云3.0”在带动地质调查全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已实现中国地质调查局43家单位节点的全覆盖,接入了13家省级、行业、高校节点,建成了高性能信息化基础设施。同时对社会需求大的多种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地灾风险评估等数据开放了访问权限,提供了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应用便利。

2020年国家基础航空摄影数据获取情况发布

为进一步推动国家基础航空摄影影像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实现“一获多用”,5月17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0年国家基础航空摄影数据获取情况。

2020年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各类航空影像29万平方千米,包括数码航空摄影、倾斜航空摄影、机载激光雷达等类型,范围覆盖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湖南、海南、云南、西藏、新疆等省区部分区域。 国家基础航空摄影是一项基础性、前期性、公益性工作,是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数据来源。其数据可广泛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监测、生态保护修复、基础测绘及智慧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

2021年自然资源监测工作启动

近日,自然资源部按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和2021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决定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其年度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2021年自然资源监测工作。

监测工作将在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框架下,融合、延续利用地理国情监测和国土利用全覆盖遥感监测工作基础,按照《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统筹利用最新遥感影像,采用影像比对、内业解译和外业核查等技术手段,掌握全国耕地资源、林草资源、湿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人工建(构)筑物的类型、面积、范围、分布和变化等情况。同时,对重点区域重点要素开展重点监测,对重要目标开展应急快速监测。

地理国情监测和国土利用全覆盖遥感监测两期成果分别于2021年9月30日和2022年2月28日前形成。成果整合后,将下发地方开展实地调查举证,支撑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工作,满足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用途管制、权益管理、生态保护修复、督察执法、林草湿地保护等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科技

资源三号03星投入业务化运行提供基础性数据保障

5月28日,资源三号03星在轨交付仪式在京举行,标志着卫星正式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化运行,之后将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数据保障。

资源三号03星于2020年7月25日成功发射后,顺利完成了全部在轨测试内容。测试表明,资源三号03星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生态环境监测、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应用优势。作为自然资源常态化季度遥感监测的重要数据源,资源三号03星有效支撑了卫片执法督察和耕地保护等多项业务。资源调查监测方面,用于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区域遥感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植被覆盖度应用分析和森林树高测量等行业应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用于生态保护红线区遥感监测、环境监管等生态环境行业应用 ;防灾减灾方面,用于洪涝灾害高发区水体监测和重点区域风险监测、地震危险区承灾体调查和地震灾害遥感评估等应急管理行业应用。同时,卫星在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行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海洋二号D卫星成功接收数据

5月19日,海洋二号D卫星成功发射,迎来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三星组网时代。与卫星发射同步,海洋二号D卫星的在轨测试准备工作严阵以待 :北京站、海南站、牡丹江站在卫星发射前开展了数传在轨测试方案讨论、接收系统状态评估、设备维护、新增卫星组配测试等工作。

发射成功后,经过数天变轨,海洋二号D卫星成功转移到既定的组网轨道。5月24日0时39分数传系统开启,地面站工作人员根据卫星操控指令,及时切换接收系统工作模式。随着卫星从西南至东北方向的飞行,海南站、北京站、牡丹江站3站依次收到信号。经分析处理,各站测试结果显示:数传信号强度高,载噪比和误码率满足指标,星地链路正式打通。

大众手机成功实现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功能

5月19日,兵器工业集团在北京举办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融入大众手机阶段成果展示会,现场演示普通智能手机直接与距地面约3.6万公里高度的北斗卫星通信,成功完成短报文信息互通,标志着北斗短报文通信由传统专用终端应用,迈入面向大众手机直接提供服务的新阶段,为北斗系统提供更优质便捷、更佳用户体验的短报文通信特色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在北斗二号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换代,提高了系统服务容量,降低了终端发射功率。经北斗三号系统建设任务择优,由兵器工业集团联合中国移动、中国电科等单位,承担建设了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民用应用服务平台,旨在推进北斗短报文与移动通信融合,实现短报文由面向行业向面向大众服务拓展转型。北斗短报文通信进入大众手机,创新移动通信编码和高灵敏度信号捕获等多项技术,攻克大众手机体积约束强、功耗要求高等关键瓶颈,实现手机“不换SIM卡、不换手机号、不增加额外设备”即可同时享受北斗短报文和移动通信服务。据悉,首批支持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的手机产品将于今年底上市。

我国实现国际首个“量子鹊桥”技术可将量子通信速率提升四倍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两个吸收型量子存储器之间的可预报量子纠缠,演示了多模式量子中继,为高速率、大尺度量子网络的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实现方案。

据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经过3年多努力,首次成功使用吸收型量子存储器,演示了多模式复用的量子中继基本链路。这种量子存储器可以一次捕获并存储4对纠缠量子,使得纠缠分发的速率提升了4倍,并且经实验验证,两个节点之间的纠缠保真度达到了80.4%。该工作证实了基于吸收型量子存储构建量子中继的可行性。

数字

4033亿元

5月18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4033亿元人民币,较2019年增长约16.9%。

白皮书指出,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约11%,达到1295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32.11%,增速略高于去年。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约19.9%,达到2738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达到67.89%。当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总数保持在14000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截至2020年底,业内相关上市公司(含新三板)总数为84家,上市公司涉及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相关产值约占全国总体产值的7.79%左右。

猜你喜欢

一张图航空摄影报文
基于J1939 协议多包报文的时序研究及应用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山西平朔煤矿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中的应用
低轨星座短报文通信中的扩频信号二维快捕优化与实现
浅析反驳类报文要点
珠海航展·EOS航空摄影
见证改革成就 2018《环球飞行》航空摄影大赛
浅谈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
浅议“林地一张图”在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中的利用
辽宁建成警务指挥“一张图”
西咸新区国土资源“一张图”平台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