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重构
——以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2021-01-02徐瑛洁
徐瑛洁
(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学作品是人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人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文言课堂,可以如何体现呢?本文以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为例,阐述通过重识教材、重构课堂、重建常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重识教材内容,精准定位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部编版教材八年级的文言文,本文篇幅虽小,却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对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八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结构、文章的脉络,从而进一步走进文本,思考文本的价值,水到渠成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情怀胸襟等这些“文化”的东西,做到“言”与“文”的和谐统一。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是:1.了解作者的简况,积累理解重点字词、句段的意思。2.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3.感受苏轼对生活的热爱,身处逆境却保持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逆境的正确人生观。
二、重构教学环节,体现生本课堂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本课从引导学生“诵读感知——审美鉴赏——文化理解——探索创造”的教学思路,有层次地推进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感知理解、赏析探索文言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怀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以及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首先,在初读感知部分,通过三次诵读,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懂大意,读出情感——读出内涵,读出思考,并通过一个全部删掉了标点符号的文本版式,让学生尝试配乐诵读,通过创设这“三读”基本能让学生解决“文言”和“文章”部分。
其次,在精读鉴赏部分,着重要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建立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自主研修,大胆质疑,同伴答疑,在这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性被激发,思维被激活,在小组研讨中热烈地讨论问题,能解决的先组内解决,觉得有价值的问题就作为“主问题”在全班汇报分享。
【生】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为什么作者看到月光就要出去呢?有月光睡觉不是更加舒服吗?
【生】2:他当时应该是比较孤独的,看到月光有一种意境,就想约约朋友出去走走。
【生】3:我觉得月亮代表团圆,而苏轼却刚被贬官到黄州,他的弟弟不在身边。
【师】:古人看月就会想家,思乡思亲,所以他本来想要睡的,但后来觉得这么美的月光不要辜负,就出去走走。
【生】4:全文三处提到月色,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师】:三处提到的月色,有什么作用?
【生】4:第一处是“月色入户”。第二处是“庭上如积水空明”。第三处是“何夜无月”。
【生】5:整个文章开始因为月亮而来,因为这个月色他才会出去,如果没有这个月色就不会出去了。
【师】:非常好。第一处她解决了,大家满意吗?很好。那第二处呢?来,请你说一下。
【生】6:第二处是间接写的月光的明亮,就像积水一样倒映着竹柏的影子。作用就是写出月光的美景,也就是作者出来的原因。
【生】7:我觉得是渲染了一种比较清静的气氛,最后提到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出了这样的景色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放松的。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月色是为最后的抒情、议论做了一个铺垫。
【生】8:庭上如积水空明这一句是没有主语在的,其实是作者真真假假地幻想出来的。
【生】9:“藻、荇交横”,我觉得是假的。庭下的积水、藻、荇也是假的。
【生】10:我觉得竹柏是真的。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大意之后,深入思考,体现思维提升的核心素养。建立开放式的课堂,可以拓展教与学的视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迁移能力、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再次,在深读鉴赏环节,笔者在设计中体现了两个层次,其一是通过删减“如”和“盖”字,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读,思考这两个字的用法与效果,这其中既有文言词义的辨析,也有这个写景句的理解,还有文学表现手法的鉴赏,更有思维提升的挑战,可以说一步一台阶,在“言”之中有“文”,在“文”之中也有“言”,真正体现了将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思维训练和审美鉴赏融为一体,水乳交融,让学生有实在的获得感。
【师】:“庭上如积水空明”的“如”字用的是什么手法?
【生】:比喻。
【师】:文言崇尚简洁美,若把这个“如”字删掉,“庭上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你觉得可以吗?
【生】:不可以。积水是想象出来的,如果没有“如”字的话,就变成真实了。
【师】:实际上这个庭院里有没有积水?没有!所以才有如月色一样的空明。第二个,我还要改“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好不好?为什么?
【生】10:不好。“盖”在这里指“大概是”,突出了作者猜想这是竹柏。他要给出一种朦胧的感觉,因为当时的意境是比较迷糊,所以这个“盖”字是不能删的。
【师】:“盖”翻译为“大概是”,难道苏轼不知道吗?当时他完全沉溺在那个赏月的情景当中,已经真真假假分不清了,所以“大概是吧”,藻、荇是竹柏斑驳交错的影子。大家觉得竹柏是怎样的?
【生】:竹子修长、秀丽挺拔。柏树坚韧不拔。
【师】:古人很喜欢写松柏,也很喜欢写竹子,意味着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像竹子一样气节高洁。这实际上也是苏轼心中一种理想人格象征。如果我们把这个“盖”字读得夸张一点,“庭上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样会有一种什么效果?谁来读一读?
【生】11:庭上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样会读出一种什么感觉出来?
【生】:恍然大悟……
其二是让学生积极赏析文本中的写景句,通过改写为现代白话文,并配乐美读,课堂上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学生都进入了一个唯美的境界之中。这也是笔者在设计教学环节最不可预估的,然而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了,让不少在场师生都感到学生的创作非常美。
【师】:请大家用现代白话文描绘庭中所见之景,把所见的画面写出来。我们请同学来分享一下。
【生】1:月光如积水般澄澈明亮,很多竹柏的影子倒映在水上,又如同水藻和荇交织在一起似的,十分震撼。
【生】2:月光就像一潭澄澈的清水倒映着,有藻荇纵横交错,我想这大概是一旁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生】3:月光就像澄澈的清水一般,水中藻荇交横,大概是月色倒映着松柏的影子吧。
【生】4:月色倒映在庭院中,如同藻荇交横在一起,大概是松柏和竹子的影子吧。
【生】5:月光洒满了整个庭院,看着地上犹如一泓积水,又透又亮,仔细一看还有藻荇交错在一起,我想这大概是竹柏的影子吧……
最后,在悟读提升部分,笔者设计了一个“学有所悟”的环节,让学生以“读了《记承天寺夜游》,我看到了最美的……,我觉得它美在……”的仿句练习,做一个自我的学习反思与感悟。在这个环节中,着重让学生学会反思与迁移,设立学习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品味,在师生交流中通过聆听同伴的感悟中进一步启发自己的理解与提升,进而总结文本中“文化”层面的内涵。
【生】1:我看到了最美的心态,我觉得它美在懂得生活。
【生】2:我看到了最美的月光,我觉得它美在像水一样的澄澈透亮。
【生】3:我看到了最美的友谊,我觉得它美在他本来都打算解衣欲睡了,突然想到出去散步找一下张怀民,那么果断地和他在一起散步赏月。
【生】4:我看到了最美的月光,我觉得它美在闲人的心境。
【师】:闲人的心境,说得特别好。老师也想跟大家分享。(PPT 展示)
我读了《记承天寺夜游》,我看到了最美的承天寺庭中月,我看到了最美的闲雅儒士东坡与怀民,我还看到了他们那种俯仰无愧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最美情怀,让人欢喜,让人孺慕,更让人敬仰!
【师】:我们看到了一个人见人爱的东坡。可以说,这个东坡变得更加接地气。通过学习与感悟,我们还可以从更多不同的侧面去感受东坡……
通过几个教学环节的重构,教学的思路即通过依托文本,建立开放式的课堂结构,使学生的知识迁移、阅读拓展、学习常规能够内化为在课堂上语言建构、思考辨析、审美鉴赏、探究创造的能力,从而生成新的知识,完成新的情感体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重建教学常规,拓宽阅读视野
真正的阅读理解,就是丰满的体验和感受,仅靠课堂体现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还远远不够,要把课前和课后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在日常教学中,可从课前激发学生兴趣,落实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句,质疑问难。“素养”是一种素质习惯,语文能力本身又是渐进式的养成过程,因此语文素养的提高要建立在学生主体、学习常规的基础之上。
在课中,教师建立开放式课堂结构,需要通过重新建立学习常规,提高学习能力,通过主体地位,养成积极学习的动机。以本课为例,诵读课文,自主探究,共同讨论是理解课文、体悟感情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发现和习得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缺少学生参与的课堂,不管教师讲解得多么深刻,也只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始终没有学生积极学习过程,所谓的“深刻”也只是教师和资料的“深刻”,而不是学生的“深刻”。因此在开放式课堂中,学生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是属于学生的发现,学生的解读,也许未必深刻,却是很可贵的以感情共鸣为基础的解读,而非技术性的解读,这才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课后教师可拓展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如能在课前—课中—课后形成结构优化的整体,就可推动学生文言学习的进步,将语言建构、思维提升、审美鉴赏、探索创造几个核心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关系学生未来生活质量的问题,它与语文能力是并行不悖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所谓“好文不厌教”,《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经典美文,值得我们教一辈子,更值得我们学一辈子。
附 注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 年度课题《高中古诗文教学优化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1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