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蒙联姻传说中的文学景观
2021-01-02刘洁
刘 洁
(西北民族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部,甘肃 兰州 730030)
满蒙联姻是满族与蒙古族密切交往的历史印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一个缩影。满蒙联姻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种方式,它将汉代以来的和亲政策推向高潮,形成了满蒙以“姻好”加强“盟好”的利益共同体,最终达到满蒙联合、一统国家的目的。
有关满蒙联姻的文学作品,除了数量有限的作家创作之外,更多的是以民间传说的形式而存在,其中包含着诸多的文学景观。景观原指地上可以看到的形象,所谓文学景观“就是指那些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景观,它属于景观的一种,却又比普通的景观多一层文学的色彩,多一份文学的内涵。”[1]满蒙联姻传说中的文学景观,最早可以追溯到皇太极时期,如鸿鹄楼文学景观;康熙和雍正时期有巴林桥、翠花宫(伊逊河)、公主陵、公主府等文学景观;乾隆时期有如意河、联姻寨和奶奶庙等文学景观。这些融入满蒙联姻悲喜交集、苦乐杂陈的文学景观,一方面呈现出满蒙联姻势不可挡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也通过前尘往事,述说联姻公主为密切满蒙关系所付出的代价和作出的贡献,其中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饱含着民众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淀着满蒙联姻历史与文化的丰富意蕴,这些传说和文学景观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鸿鹄楼
相传鸿鹄楼在今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查干湖边,它是有关蒙古族女杰布木布泰的一段传说。据《鸿鹄楼的传说》,布木布泰小时候曾随父亲寨桑到查干淖尔草原参加那达慕,因迷路巧遇皇太极,彼此留下美好的印象。后来十三岁的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民间盛传“布木布泰凭借她的聪颖和悟性,成为皇太极处理军国大事的‘贤内助’。布木布泰还以她政治家的谋略和胆识,使儿子福临继承了皇位,还帮助孙子玄烨巩固了皇权。她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为清初的政局稳定和统一做出过重大贡献。”[2]所以郭尔罗斯蒙古族人民一直以她为自豪,为纪念她建了一座“鸿鹄楼”。据说登上鸿鹄楼,不仅能极目远望,还能保佑人们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
这是一段将历史演绎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传说极力渲染皇太极与布木布泰的浪漫奇缘,高度肯定布木布泰助力清廷的功绩。而鸿鹄楼文学景观的出现,表明郭尔罗斯蒙古人怀念这位密切了满蒙关系的蒙古族公主,这一传说的长久流传是人们怀思公主事迹、传颂公主恩德的自然流露。在满蒙联姻传说中,这也是为数不多的以蒙古族公主为主角的传说,因此鸿鹄楼文学景观就显得十分珍贵。
二、巴林桥
巴林桥又称公主桥,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的西拉木伦河上,据传这座巴林桥的兴建与复建,都与嫁往蒙古巴林地区的固伦淑慧公主密切相关。淑慧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庄文皇后的女儿,顺治五年(1648年),由孝庄皇后做主,淑慧公主嫁给蒙古巴林部辅国公博尔济吉特氏色布腾。顺治七年,色布腾王爷与固伦淑慧公主重修巴林桥。在草原上,有关淑慧公主在西拉沐沦河上建桥的种种传说,不仅隐含着人们对水患的忧虑,而且表达了民众对淑慧公主的感激之情。
一是淑慧公主为巴林桥选址的传说。据《巴林桥》[3]传说,淑慧公主在来巴林成婚的途中,路过璜水石桥,此桥因年久失修,洪水冲刷,已破损不堪,过往车辆多有危险。婚后,淑慧公主向色布腾王爷提出要在河上建一座桥,以方便车辆和行人往来。为确定建桥地址,淑慧公主与王爷沿河畔骑马行进了三四十里。直到傍晚,公主才指着河床较窄、离去京驿道较近的一处说,若不是河两岸都是黄沙,这里应是建桥的合适地点。次日一早便有人来报,说是在公主昨天指定的建桥地点,河中央竟然长出一座小岛,河两岸也遍布石砬。公主与王爷半信半疑,前去查看,果真如此。于是,选定吉日,在此动工建桥。
二是修建石桥、除去水患的传说。据《公主鞭打河神》[4]传述,淑慧公主在下嫁巴林王的第十二年,在巴林瑶鲁山(今白音和硕山)西麓的空地上选定了桥址。她把建桥的重任交给陪房72门巧匠,从全旗筹措劳力、车辆、钱物等,最终建成了一座双孔石桥。为了让洪水顺利通过石桥,公主一边高声诵读天书,一边举起黑鞭使劲抽打河水,从此这里摆脱了水患,人们在过桥时也总念起公主的恩惠。在这一传说中,淑慧公主已经被神化,她鞭打河神以驯服洪水的举动,有学者曾分析:“这则传说中的真实成分已经大大减少,以至于除了地名、人名之外几乎没有其它可信因素。它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讲,或许没有多大史料价值,但是对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研究者来讲,其意义却十分重大。因为它使公主传说离历史事实越走越远的同时,离民间信仰却越来越近了。”[5]这一传说也说明淑慧公主在当地百姓的心里越来越重要,所以,有关巴林桥的传说也越传越远,而巴林桥文学景观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三是因淑慧公主回京探母建桥的传说。据传,淑慧公主到巴林已有一十二载。某日,忽然得到母后病重的消息,淑慧公主急着要回京探母,但此时草原连降大雨,西拉木伦河水暴涨,旧有石桥被冲毁,无法渡河。色布腾王爷急忙召集各色匠人架桥,可石块木料全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后来有人想出以河中石岛为基、建造双孔桥的办法,才建成这座“公主桥”。[6]
以上三个传说或演绎巴林桥选址的神奇过程,或讲述修建巴林桥的艰辛与奇闻,或追溯兴建巴林桥的原因及经过,都与固伦淑慧公主有关。这些传说不仅表明满蒙联姻为蒙古地区带来的变化和影响,而且赋予巴林桥文学景观以深刻的文化意蕴。这座至今犹存的公主桥,几经岁月消磨、洪水考验,伴随着人们的口传心念,仍默默传递着历史与文化的大量信息。
三、翠花宫(伊逊河)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乡八十三号村的东山沟里,原有一个清代木兰围场的“门图阿鲁”行宫,满语意为“寂静的阴坡”。据《翠花公主》[7]传说,有一年秋天,康熙皇帝带领文武官员和翠花公主等人,来到木兰围场打猎。在塞罕坝下的“们图阿鲁”行宫附近,翠花公主带着宫娥去鹿花坡上射鹿,途中忽遇一只猛虎,幸得喀喇沁王的儿子金山扎满射杀老虎,才救得翠花公主一命。由此,翠花公主和金山扎满也一见倾心。后来,金山扎满跟随康熙皇帝去平定噶尔丹叛乱,翠花公主日夜思念、忧郁成疾,临终前她嘱咐母后将她埋在鹿花坡,等待金山扎满归来。得胜回来的金山扎满得知公主已逝,万分悲痛,他在安葬公主的鹿花坡前流泪不止。后来这里便出现了两个大泉眼,常年朝外流水,并汇成了一条长河。传说这条河,就是金山扎满怀念翠花公主的眼泪汇成的,这条河后人称它为伊逊河。为了纪念翠花公主,康熙皇帝把“们图阿鲁”行宫改名叫翠花宫。
翠花宫和伊逊河两大文学景观,既包含着广大民众对这段满蒙情缘的惋惜,同时也寄寓着人们对满蒙姻好的厚望。
四、公主陵
满蒙联姻近三百年,“北不断亲”是清廷的长期国策,嫁往蒙古各地的清宫格格,便是这一政策的执行者,她们肩负着和睦两族关系、密切满蒙往来的使命和责任。这些公主们不仅扎根草原,融入草原的游牧生活,而且绝大多数公主死后也埋葬在辽阔的蒙古草原。联姻公主的命运与归宿,往往是民间百姓乐于讲述和传播的话题,在这种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民众对公主境遇和命运的关注与猜想。而有关公主陵、公主坟和孩儿坟等文学景观,常常成为人们讲述公主生平际遇的出发点,也成为追思怀想公主的落脚点,由此也衍生出不少的文学景观。
一是固伦公主与公主陵的传说。在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九道岭的南山坡上,曾经有一座公主陵。据传这座陵堂是为清太宗的女儿(清世祖顺治的姐姐固伦公主)所建。传说,清太宗将固伦公主嫁给察哈尔汗王阿布鼎之后,阿布鼎野心始终未泯。一天阿布鼎在酒后吐出真言,欲领兵造反与清帝争天下。公主听后连夜骑马报信,试图阻止一场阴谋,但她自己却死于混战之中。待叛乱平定后,顺治皇上得知皇姐已死,一面下令将叛贼阿布鼎的人头砍下,祭奠公主的亡灵,一面传旨在九道岭下为公主修造陵墓,刻碑铭文,追录公主的生平功绩。据传,公主陵是在文革时期被毁掉的,但公主的传说却流传下来,公主陵的文学景观也长久地保留在民众的集体记忆中。
二是金铃公主与公主陵的传说。据《金铃公主》[8]传说,在科尔沁草原的哲里木,曾埋葬过一位顺治皇帝的妹妹,也是康熙皇帝的姑姑——雍穆公主。因为雍穆公主生前喜欢悬挂金铃铛,所以死后人称其为金铃公主。相传雍穆公主嫁给了科尔沁的皮里塔格尔王爷,后来王爷在平定叛乱中不幸战死。雍穆公主年轻守寡,在回京城定居时与一个贝勒的儿子相好。康熙皇帝知道后,便以皮里塔格尔的陵墓在科尔沁无人照看为由,让公主回到科尔沁。雍穆公主极不情愿地回到草原,随后小贝勒也偷着来到草原与公主厮守在一起。康熙皇帝听说此事非常生气,派人把小贝勒抓回并秘密处死。雍穆公主听说小贝勒死了,难过得又哭又叫,从此悲悲切切地混日子,不到五十岁就死了。她死后,康熙皇帝下令把她和皮里塔格尔王爷合葬在一起,她的墓就叫公主陵。
这篇公主陵的传说讲述满蒙联姻中不幸寡居的雍穆公主的悲惨经历。蒙古王爷不幸战死,正当芳年的雍穆公主本应有追求新生活的权利,但是康熙皇帝碍于面子,也出于对满蒙联盟大局的维护,便不顾雍穆公主的个人感受,强行拆散一对有情人,致使雍穆公主在孤寂和痛苦的煎熬中郁郁身亡。个人情感与皇族利益之间的矛盾,是造成雍穆公主悲剧的原因所在,因而,公主陵这一文学景观,也成为满蒙联姻血泪斑斑的一个见证。
三是公主坟与孩儿坟的传说。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与辽宁省交界的地方,有个叫公主陵的村庄。公主陵村外的一座山脚下,有个方圆一亩多地的大洼坑。相传,早先公主坟就在这里,后来,公主的棺木被移走了,才变成了一个大洼坑。洼坑东南三十多里处的山坡上,有一个大土包儿,那就是孩子坟。人们一看到公主坟和孩儿坟,就会讲起“康熙三梦”断送了三条人命的传说。
据《公主坟与孩儿坟》[9]传说,康熙的第一个梦是梦见掌控京城水源的水公水婆即将离开京师。梦醒后他就派大将军白杰前去追赶,白将军虽然追上水公水婆,保住了京师的水源,但他自己却永远地葬身水底。康熙的第二个梦是梦见自己将采摘的白兰花扔给了蒙古的喀喇沁王公,王公接花在手,仰天狂笑。现实中为了弥补对白杰将军的愧疚,康熙封白杰的遗女白英兰为宠女公主,将她嫁给蒙古喀喇沁王爷宝音扎布。婚后公主经常挨打受气,在生下儿子后,公主竟被醉酒的王爷活活踢死。但饱经世故的康熙并不追究公主的死因,只是风光地为公主办了丧事,并将公主的孩子宝音巴图接到皇宫来抚养。康熙的第三个梦是梦见金銮殿的柱子上盘绕着一条小金龙,小金龙越长越大,紧紧地盘在康熙的身上,憋得康熙几乎无法喘气。朝中近臣为康熙解梦,说梦中小金龙就是白公主的儿子宝音巴图,他将来长大成人,就会与康熙争夺天下。康熙听后命人送宝音巴图去塞外的公主陵上坟焚香,这孩子走到离坟三十里的地方竟然死了。于是人们把这苦命的孩子就近埋在道旁的山坡上,从此就有了孩儿坟。传说宝音巴图是被毒死的,他的精魂化作小鸟,每当它叫妈妈的时候,公主坟就会传来“不孤”“不孤”的应答声。这件事康熙听后寝食难安,接着就命人把公主坟迁到别的地方去,原来的公主坟就变成了一个大洼坑。
这篇传说以康熙的“三梦”,引出了白杰将军之死、白英兰之死、宝音巴图之死,令人唏嘘的传说和至今尚存的公主坟和孩儿坟遗迹,使人们在同情白英兰一家三代不幸命运的同时,也不禁思考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
另据《孩子坟的传说》[10],在十家满族乡的十家村公主陵东侧有一个巨大的坟墓,当地人称其孩子坟。传说这里埋的是和硕端静公主的儿子,其故事情节与《公主坟与孩儿坟》中康熙第三个梦的内容大同小异。虽然有人曾做过考证,发觉此孩子坟的来历虽然与历史有关,但又绝不是信事。所以,有关孩子坟的文学景观,只能作为具有变易性的活性口头文学来理解,因为“传说总是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联系,或者与一定的现实事物(如某处山水景观),一定的现实活动(如某地某族的风俗习惯)相联系。但当这一切反映到传说中来的时候,无不经过某种程度的变形改造。毫无疑问,传说是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来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但传说的反映不是事实的忠实记录,而是对事实(或借助史实)进行添枝加叶、加油调醋式的加工制作。”[11]就此,我们应当把这些传说和文学景观,置于满蒙联姻的历史背景下来思考,这样才能在同情公主母子不幸命运的同时,理解这些文学景观所蕴含的揭示统治者自私狭隘、残酷狠毒的深刻内涵。
五、公主府
公主府指清代固伦恪靖公主府,座落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通道北街,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公主府。公主府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是康熙皇帝六女儿恪靖公主下嫁喀尔喀蒙古贵族所居住的府邸。据历史记载,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和硕恪靖公主下嫁漠北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敦多布多尔济,雍正元年(1724)二月晋封固伦恪靖公主。雍正十三年(1735)恪靖公主去世,时年五十七岁。
据《话说公主府》[12]传述,恪靖公主嫁往喀尔喀之后,曾经三度迁居。起初,恪靖公主住在清水河的临时府邸。后迁往塞外的青城,先是住在归化城西河沿的一座大院内,后迁入归化城北的公主府里。当时漠北仍有战争隐患,噶尔丹勾结沙俄入侵漠北,所以恪靖公主留居归化城公主府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据传,恪靖公主到归化城以后,圈占了东郊太平庄的四村水地一万七千余亩作为她的庄园,并在归化城北五里地的大青山下,修建了一座仿照北京御花园格局的公主府。公主府门前原有一座大影壁,门前是一砖砌平台,两旁有一对汉白玉石狮子,拾级而上便是酷似山门一样的府门,府门左右各有一座旁门。公主府依山傍水,是一座五进六院的中式建筑,内有七十余间房舍,各院由月亮门相通。
在公主府正厅的过厅门首有一大匾,上书“静宜堂”三个大字。寝门上也有一匾,上书“肃娴礼范”四个大字,据说是康熙皇帝亲自题写的。后人夸赞:“公主府内美如画,古朴淡雅帝王家。”康熙出塞路经归化城时,曾不止一次来公主府看望“格格”。自恪靖公主下嫁喀尔喀后,喀尔喀诸部全体内附,齐心协力,将矛头指向搞分裂的噶尔丹,促进了蒙古各部与内地文化、经济和商贸的交流发展。直到今天,公主府不仅是清代满蒙联姻的人文景观和文学景观,而且是研究清代北部边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公主府也成为边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共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历史见证。
六、如意河
如意河,蒙古语叫“布巴伦多布奇”河,在清木兰围场七十二围鄂勒哲依图查罕围场。在如意河两岸,民间也一直盛传着乾隆时期清廷公主与蒙古王子一见钟情、喜结良缘的佳话。
据《如意河》[13]传说,乾隆皇帝有个聪明伶俐、天姿姣美的公主,到了出降的年龄,公主说要选一个善良、孝顺、勇敢的人作夫婿。一年秋天,乾隆皇帝带着公主到木兰围场打猎,公主看见一个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的蒙古王子,通过侧面观察,公主发现这位蒙古王子放走怀孕的母鹿、孝敬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老奴,临危不惧地箭射扑来的黑熊。在打猎中,这位蒙古王子的骑射技艺最为娴熟,打的猎物也最多。乾隆皇帝看出了女儿的心思,他送给女儿一把玉如意。后来当公主和王子在小河边会面,两人交换了玉如意和长命锁作为爱情信物。为了表达对公主和王子的美好祝福,人们就给这条河起名为“如意河”,而有关公主和王子以“如意定终身”的传说也一直流传下来。
如意河边缔结满蒙良缘的传说,以清宫公主与蒙古王子彼此欣赏、相互爱慕的浪漫情缘,预示他们未来琴瑟和谐的幸福生活。如意河的文学景观,也以“如意”二字,寄寓着满蒙联姻百年好合、永结同心的理想境界。
七、联姻寨
今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西北部,是清朝“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一的哈朗圭围旧址,据传在哈朗圭围曾经有过一座联姻寨。
相传,乾隆皇帝一直想把自己最疼爱的三女儿固伦和敬公主,嫁给科尔沁亲王罗布藏古木布的儿子色布腾巴勒珠尔。因为色布腾巴勒珠尔从小是皇子的伴读,为人忠厚老实,乾隆皇帝十分喜欢他。有一年,乾隆皇帝带和敬公主去哈朗圭围场秋祢,并特逾科尔沁罗布藏古木布亲王和他的儿子色布腾巴勒珠尔前来陪猎。在围场,乾隆皇帝特许和敬公主与色布腾巴勒珠尔不必随他出猎,可以随心所欲找地方去玩,这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很快就好到形影不离的地步。于是乾隆皇帝便主动向罗布藏古木布亲王提出儿女亲事,紧接着选了黄道吉日,在大寨大摆筵宴,亲自主持了隆重喜庆的订婚仪式。乾隆皇帝高声传谕:“朕与科尔沁王公联姻,也是我大清的一大喜事。自此往后,望不负朕厚待蒙古诸部之意,精诚一体,共扶大清江山社稷千秋万代!”乾隆皇帝还对亲王说:“这座大寨是朕为三格格所特意建造,今日在这寨中两个新人喜结连理,朕与你两家缔成了一世的姻缘,就叫它‘联姻寨’吧。”[14]
联姻寨的传说,情节虽然简单,但耐人回味。和敬公主与色布腾巴勒珠尔的结合,是出于满蒙联盟的需要,但这种自由恋爱加父皇包办的姻缘,既顺应人情又符合事理,很明显是满蒙联姻的最佳状态,也形成了满蒙最为牢靠的联盟关系。民间百姓在兴致勃勃讲述这一天作之合、皆大欢喜的联姻故事中,也将“联姻寨”这一文学景观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中。
八、奶奶庙
奶奶庙在喀喇沁旗,又称全安寺。据《奶奶庙》(1)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文化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准喀喇沁资料本(一)[M].1983:38-41.传说,乾隆年间,喀喇沁左翼旗年青的王爷拉特纳吉弟承袭贝子王爵,调京御前行走,后来又封为前锋统领。有一年,拉特纳吉弟西出边疆去剿抚准噶尔,立了大功,乾隆嘉封他为头等塔布囊,并把三公主下嫁给他。就在三公主和拉特纳吉弟准备完婚之时,西北战争又起,拉特纳吉弟在赴边作战中不幸身亡。噩耗传到宫廷,三公主悲痛欲绝。乾隆百般抚慰,最终拗不过三公主以死相逼,于是同意公主“先出嫁,后送葬”的主张,并且答应公主提出的三件事:一是借给公主十万兵马,既为三公主出嫁送亲,也为拉特送葬;二是借给公主黄金三万两,作为出嫁和送葬的费用;三是派人在蒙古王府给三公主修建全安寺大庙。
在结亲和殡葬相连的七七四十九天大礼中,先以十万人马送三公主出嫁,一色的红袍、红马、红旗,鼓乐喧天,簇拥着放有拉特驸马头盔和应天宝剑的楠木寿材。接着在离京城八百多里外的喀喇沁左翼旗边界,十万蒙古铁骑更换孝服,哭丧前进。最后按着蒙古人的习俗,公主青服素裹,看着拉特的寿材埋入土中,三公主痛不欲生地哭着发誓要为忠心报国的拉特守一辈子。待全安寺落成,三公主便带领家奴进寺。从此,她每天念经、跪拜、坐地祷告,整整七十年。到她八十八岁时,坐着归天了。后人便把这座庙叫做“奶奶庙”。
这篇以拉特纳吉弟之死和三公主为其终身守节的联姻传说,一方面反映出蒙古王公为维护边疆稳定所付出的流血牺牲,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三公主对血战疆场的蒙古英雄的爱戴和崇敬。三公主的刚强个性和凛然傲骨,源于她的明理淡泊和宽厚博大的胸怀,其言行使人钦佩,品格令人敬重,所以有关她的传说才会不绝于口,流传至今。而奶奶庙这一文学景观,其中也包含着清宫格格特立独行、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等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满蒙联姻传说中的文学景观虽然数量有限,但有关鸿鹄楼、巴林桥、翠花宫(伊逊河)、公主陵、公主府、如意河、联姻寨和奶奶庙等文学景观,却蕴含着不同时期满蒙联姻历史与文化的精彩内容,它们也成为人们回顾历史、反思现实、瞻望未来的独特窗口。至今尚存的旧迹遗址和文学景观,伴随着广大民众的口耳相传流布远扬。正如学者所言:“文学景观研究是文学地理学参与和支持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完整意义上的文学景观研究,应对曾有的和现存的文学景观进行全面的调查,确定其位置,梳理其脉络,描述其特点,发掘其价值,阐述其意义,最后就景观的保护和有限度的旅游开发提出建议。”[15]
所以,重视对满蒙联姻传说的解读,关注并分析其文学景观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阐述其文学与文化内涵,既是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地域文化发展的一种途径,同时又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宝贵的精神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