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题材报道中的视角选择
——以广州日报《铁在烧:抗美援朝精神启示录》为例

2021-01-02王晓云

青年记者 2021年4期
关键词:广州日报中国人民志愿军切入点

王晓云

视角的选择,对于重大题材报道尤为重要。越是重大的题材,素材越是庞大繁杂,而视角的确定就是边界的确定;越是重大的题材,越需要准确的视角,从而迅速统领全局,助推立意。本文以广州日报2020年10月23日推出的《铁在烧:抗美援朝精神启示录》特别报道为例,阐述重大题材报道中的视角选择。

视角精确选取: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得到启发

2020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刚过,10月又迎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综观各大媒体的报道,会发现战争纪念报道离不开三个关键词:老兵,文物,专家。老兵讲经历,文物看过去,专家评史实。既然必须围绕着这三个关键词展开,要想做好抗美援朝的纪念报道,不走老路、不落窠臼,就必须找到一个精妙的视角,它可以串联全局,可以助推立意。就算是大家都用的素材,也可以通过视角进行整合,做出新精彩新意思。

2020年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时光倒推十年,2010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也曾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抗美援朝精神,并指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就是要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习总书记的讲话给了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策划团队一个启发:既往开来,回顾是为了前行,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就要先弄清楚什么是抗美援朝精神,媒体应该怎样演绎并宣传抗美援朝精神。

启发最终形成了思路。围绕习总书记的讲话,策划团队迅速确定了报道的视角——“抗美援朝精神”,要通过报道使这种精神具象化、具体化。2020年10月23日当天,广州日报推出了8版特别报道《铁在烧:抗美援朝精神纪实》,通过对著名战役/战例的回顾,在典型战役/战例中从不同角度挖掘、细化抗美援朝精神,以点窥面,最终汇聚成宏大的史诗型报道,以凝望历史、纪念英雄。该组报道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确定了视角,报道主旨也就变得清晰。特别报道命名为《铁在烧:抗美援朝精神启示录》,“铁在烧”,这本身就是从“精神”的角度在打题。寓意着铁一般的意志在燃烧!那是一支铁一般的队伍,遵守着铁一般的纪律,拥有铁一般的精神!2000字的封面大述评围绕伟大的战争成就伟大的复兴,伟大的战争铸就伟大的精神,将抗美援朝精神中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国际主义……一一剖析,进行了深入诠释。文章一气呵成、慷慨激昂。

确定了视角,设计思路也就变得清晰。封面制作了英雄铭牌,将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特等功英雄的姓名局部罗列,做成了镂刻的效果,意味着不朽。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胡修道……每一个名字都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浓缩和升华,这些名字必须铭记。内版在醒目位置留下“精神”提炼的空间,一目了然。

视角统领全局:7个文物,7场战役,7位老兵,7支队伍,7种精神

确定了视角,就确定了选材的边界。所有的素材都是为了实现一个视角的远望。如何将老兵故事、文物资料、专家说法、历史事实巧妙融为一炉,统一到“抗美援朝精神”这一主题里?

经过研讨,策划团队决定以文物为每一篇报道的切入点,以精神的提炼为每一篇报道的高潮与休止符。围绕着抗美援朝伟大精神这一核心,特别报道最终选取了7个特别的文物,引出7场著名的战役/战例,并寻访到7位参加过战役的老兵,追溯了7支队伍的前世今生,提炼出7种烈火般的战斗精神。名扬云山城、激战松骨峰、冰血长津湖、死守白云山、粉碎绞杀战、浴血上甘岭、奇袭白虎团……报道结构严谨,文字精彩引人入胜。

如,在报道《名扬云山城》中,记者选取的“一件文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在云山城区的“战字第一号”作战命令,这份命令本身就揭示了这次战斗胜利的意义。“一位老兵”则是今天已经102岁的蒋文老先生,他回忆了第一次战役中-25℃渡冰河的经历。“一支队伍”讲述了王牌39军的故事。“一种精神”提炼的是云山战斗中“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无畏精神。

再如,在报道《激战松骨峰》中,选取的“一件文物”是彭德怀的嘉奖手稿,上书“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卅八军万岁!”“一位老兵”专访了96岁的老战士周友元,他讲述了和美军战场肉搏的故事。“一支队伍”即从此有了“万岁军”美誉的38军。“一种精神”按照习总书记对松骨峰之战的评价总结为“以气胜钢”。

7场战役按照时间顺序逐次铺开, 7位志愿军老战士的面部照片显露出刀刻斧削般的纹路,7支队伍荣光再次闪现,7种精神铭刻在版面最显著的位置。这也是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整个专题气势磅礴,每一位读者都为之动容。

小切口大视角:选择小而锐利的切入点

10月23日,广州日报全媒体也对报道进行了立体呈现,以文物为主体定制的9张海报用适合手机传播的方式重新将战役和精神展现,在广州日报微信、微博、客户端广为传播,取得了100万+的点击量。文物有其鲜明的特点:珍贵,稀缺,有故事。显而易见,特别报道以文物作为切入点这一选择是正确的,因为文物既便于讲故事引出战役,又便于做设计,历史感强。

在重大题材报道中,视角的确立和切入点的选择是相辅相成的。视角要够准确够大,而切入点要够巧妙够小。如2019年广州日报针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所做的《70年广州70地标》系列报道中,其视角就是通过地标来反映广州70年来的繁荣变迁,而每一篇报道都是从某一个与建筑相关的细化的点开始:如高度,引出城市的天际线的变化;如最早的一座桥梁,引出城市的南北交通融合的变化等。

近几年,需要重点报道的重大题材纷至沓来,如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等,无一不是大题材,无一不呼唤大制作。这些重大题材,如何做得巧妙出彩,很需要在视角选择上多下些功夫。

猜你喜欢

广州日报中国人民志愿军切入点
广州日报:打造媒体深度融合的地方范式
如是说
你是星期几的样子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党报微信公众号传播策略——以《人民日报》与《广州日报》为例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5周年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50周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