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速度”与“温度”
——以《坐着高铁看中国》为例

2021-01-02张宏凡

青年记者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高铁融合

张宏凡 苏 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20年10月1日到8日推出全景式展示“十三五”成就和中国之美的国庆特别节目《坐着高铁看中国》,通过8天8条主线,走遍大好河山,聆听中国故事,展示历经风雨磨砺出的民族自信心与精气神。节目播出后,引发广泛热议。节目不仅实现了中央地方媒体联动,网上网下贯通,其大小屏融合传播更是引发“双屏共振”“迭加刷屏”的效果。

媒体融合为央视新闻节目传播带来新动力

1.台网联动升维,收视数据亮眼

央视以移动优先、台网融合为策略,建设全媒体演播室和“一体化”制作平台,驱动多媒体联合与资源共享,“一云多端”“一体多面”的“多维”发展格局,在新闻节目制作方面实现了业态全面升级。CSM29省网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CCTV-1、CCTV-新闻、CCTV-4十档王牌新闻节目包揽全国新闻节目收视前十。其中,CCTV-1新闻节目人均收视时间较上年同期增幅达59%。

2.用户规模居首,年轻用户扎堆

2020年上半年,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日活观众规模近2亿人,月活观众规模近8亿人,在上星频道中均高居首位,放大到全媒体格局中,即使与超一线商业互联网平台相比,也稳居前三。

3.创新能力惊艳,融合传播出圈

其一,形式创新。如2020年央视推出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打造了“电视+社交”信息传播新模式,还创新设置3D立体“虚拟观众席”。其二,技术创新。2020年两会期间新闻报道从VR直播到机器人记者,从5G连线到4K超高清,高互动性与高时效性凸显多媒体融合传播优势。其三,内容创新。2020年7月18日,《新闻联播》推出竖屏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改变了以往严肃、沉重的“叙事语境”,以接地气的方式赢得大批年轻人的点赞,形成强大用户辐射群,取得了出圈的传播效果。

央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彰显的“中国速度”

1.信息融合的速度:多端整合的“四全”传播

第一,传播全程化。《坐着高铁看中国》节目中的全程时空分为两个维度:一为实时时空。在8天直播中,有专线记者全程乘坐高铁进行直播报道。同时,各个重要途经站点还有多名记者“节点式”参与报道。二为历史时空。节目再现各条高铁线路的“前世今生”,同时也从多个角度反映出祖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变化。第二,传播全息化。节目由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及央视新闻客户端等不同平台播出,体现出振源与谐振的联动价值。节目还丰富运用“场景化”思维,为观众打造身临其境的高铁“流动感”,同时结合各种网络流行形式随时与观众进行互动。第三,传播全员化。在节目中,与高铁出行息息相关的各行业百姓也成为报道的参与者,他们通过手机记录全员化参与节目内容的生产与传播。第四,传播全效化。央视网、新华社、人民日报、微博、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纷纷无缝衔接参与报道,更加纵深全景式地展现出“中国之美”,不断刷新#坐着高铁看中国#的话题热度,吸引网友关注、点赞、评论并分享。

2.浸入情境的速度:实时连接的在场体验

《坐着高铁看中国》节目“有意”模糊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界限,让观众即时进入双重情境的在场体验之中。第一重情境是将现实空间属性向虚拟空间渗透,营造画面实时的在场感。一方面,节目通过背景全画式屏幕将演播厅打造成一辆“虚拟高铁”,通过展现高铁司机的“第一视角”画面、“乘客视角”画面再配合实时的站点语音播报,使人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仿佛置身于行进的车厢之中。场景化处理让观众与高铁时间轴产生交叠,不仅大大缩短了观众与节目的心理距离,还带来强烈的在场感与仪式感。此外,节目还通过空中鸟瞰高铁的“上帝视角”以及候车大厅的慢直播画面,为情境浸入带来更为别样的视觉享受。另一方面,节目还运用AR技术使高铁开进演播厅,互动仿真界面进一步丰富了观众在场的情境。如在第3期节目中,主持人对开到观众面前的“哈大高铁”融冰除雪技术作起了面对面的讲解。第二重情境是将现实空间在虚拟空间实现媒介化,带来多线参与的在场感。在每期节目中都设置了不同的微博互动话题,如#我的高铁行囊#、#我的高铁情缘#等。节目还发起了H5互动摄影大赛“我拍了拍高铁”, 一些优秀图片及留言不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这些参与记录不仅成为参与者进入高铁空间的在场证明,还引发更多人从传播视角审视高铁对自身生活的影响及意义。节目互动立足大屏,辐射小屏,又从小屏回归大屏,实现双屏融合,多重感官刺激伴随互动行为使观众快速浸入其中,带来多频度共振式的情境体悟。

央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坚守的“时代温度”

1.爱国精神的温度:以引领主流价值为方向

高铁推动了中国发展,改变了人民生活,也见证了时代变迁。而观众透过《坐着高铁看中国》也清晰看到这趟“爱国高铁”行进的方向。第一个方向是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第二个方向是看红色精神的流传。无论是第1期节目中,在直播武广高铁时出现的发生“半条被子”“珍藏红军书”等感人故事的湖南沙洲革命老区,还是在第7期节目中出现的老成昆铁路,都折射出先辈为党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第三个方向是看中国疫情后的恢复。国庆第一天,铁路以1509万人次创疫情发生以来单日旅客发送量新高。在第1期节目里,各路记者坐上高铁向着英雄城市武汉进发。直播镜头中,大家挥舞国旗、共同唱响同一个旋律,致敬每个“为武汉拼过命”的人,致敬我们的祖国。第四个方向是看中国扶贫攻坚成果。如第8期节目中张呼高铁与京张高铁的“扶贫+高铁”新模式拉动内蒙古经济建设,内蒙古56个贫困旗县已全部摘帽。坐着高铁看中国,看的不只是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奋斗逐梦的旅程。

2.传统文化的温度:以传承优秀文化为根本

在国家大力倡导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背景下,主流媒体的电视新闻节目更应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的社会责任。《坐着高铁看中国》节目完美融合了高铁这样一个特殊的媒介,通过不同线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巧妙相连。一方面,邀请知名学者、专家、讲解员在高铁站台化身文化主播,为观众介绍所在城市的文化特色。如第1期节目中,安阳东站联合中国文字博物馆在站内开展甲骨文互动体验活动,向观众讲解展示中国古老汉字文化;而在第5期节目中南京文化学者、知名摄影师陈志文则与央视记者一起做起了导游,用空中直播的方式为观众解读青藏铁路沿线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另一方面,深入高铁沿线城市,与非遗传承人一起为传统优秀文化打Call。据统计,节目中出现了数十个历史文化名地,采访了多位国家非遗传承人,并对各种国家非遗文化进行了现场展示,吸引着人们走出家门踏上高铁,真实地走进这些地方,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

3.百姓生活的温度:以讲述人民故事为核心

节目贴近生活,选择热点事实为主题进行更细致、更透彻的报道,以小见大达到一种通感效果。首先,在报道视角选择上,创新采用Vlog形式。节目中,援鄂护士长纪捷手持镜头,向大家讲述自己在武汉的抗疫故事,并再次乘坐高铁回去看望“战友”与曾经照顾过的病人,亲切的言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其次,在人物采访选择上,记者作为乘客走进车厢,与乘客们拉起了家常。直播中每一个旅途中的普通人,都充满着对生活的热情。最后,在新闻题材选择上,选择生活中一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挖掘他们背后的新闻故事。比如疫情期间支援湖北的江苏医疗队队员,这次再次乘坐高铁回到武汉。曾依靠ECMO治疗后康复的重症患者彭博再次见到了挽救他生命的医生。节目通过高铁将一个个平凡人的生活串联起来,以细腻的语态讲述小人物、小故事,去发现美、体验美, 传递出百姓生活的温度,也折射出社会发展的“时代温度”。“最美的风景还是人”,这不仅是《坐着中国看高铁》节目的动人之处,也是其他央视优秀新闻节目中最动人的地方。

结 语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坐着高铁看中国》以融合传播理念丰富节目形式,用高铁发展内涵凝聚节目内容,有血有肉,立意深刻。在媒体融合时代,无论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形式如何创新提速,都应该做到在坚守中砥砺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初心。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贴近受众,才能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才能真正讲述出一个又一个具有“高铁精神”的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高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高铁会飞吗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人地百米建高铁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