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学术传播媒介的皮书:使命与趋势

2021-01-02赵新利

青年记者 2021年4期
关键词:皮书智库学术

赵新利

近年来,我国皮书事业蓬勃发展,各类皮书成为新闻报道、学术研究等的信息源,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助力。但当前人们对皮书的相关研究还很不充分。在中国知网(CNKI)以“皮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文章标题中含有“皮书”二字的有效结果仅有30余条,这些研究关注了皮书国际化、皮书与智库发展等问题。《中国皮书发展报告》《皮书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皮书研创与智库建设》《皮书研究:理论与实践》等著作,则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对中国皮书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梳理。

另外,在新闻传播学受关注的当下,学术传播的相关研究还很不足。只有少量学者关注了学术国际传播、编辑与学术传播等议题。关于学术传播的专著很少,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曾出版《学术传播》(烟玉明主编,2001年)一书,主要从策略层面介绍了如何在讲坛上、课堂上、答辩会上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 整体上看,目前还没有从学术传播角度对皮书进行研究的成果出现。作为学术传播媒介的皮书应有怎样的使命?今后有怎样的发展趋势?本文尝试对此进行考察。

作为学术传播媒介的皮书

皮书是指政府部门或学术组织关于特定门类、地域或领域的社会科学资讯类连续出版物,往往以年度为时间单元。从外观看,皮书属于图书,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图书,是一种连续出版物;同时,皮书又不同于报刊类出版物,其容量大,聚焦性更强,有原创性、实证性、专业性、连续性、前沿性、时效性等特点。皮书既有图书的特征,也有报刊的特征,更有强烈的媒介特征,是重要的学术传播媒介。皮书从封面颜色到内容,都有丰富的符号意义。作为学术传播媒介,许多皮书一经发布,就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经过大众媒体二次传播后,形成强大的社会效应,成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1.皮书封面颜色的符号意义

一般性图书封面的设计,讲求美观度、艺术性和与内容的匹配性。皮书封面的设计则较为固定,尤其是封面的颜色,本身就是一种符号,代表着图书的色调、风格和定位。

白皮书通常由官方发布,代表政府立场,往往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问题,如《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等。也有一些带有官方背景的研究机构、管理特定行业的政府部门会发布特定行业的白皮书,如国家广告研究院曾编辑出版《中国广告业发展白皮书》,招商银行曾发布《中国薪酬福利白皮书》。

蓝皮书最为常见,数量和种类最多。一般认为,蓝色象征着严谨、科学。蓝皮书多是由第三方完成的综合研究报告,通常为智库产品,讲求科学性、客观性、严谨性。目前,中国的经济、行业、社会政法类皮书中,约90%左右的品种为蓝皮书,如“经济蓝皮书”“社会蓝皮书”“汽车蓝皮书”“法治蓝皮书”等。

绿皮书也是一种重要的皮书类型。绿色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绿皮书通常是关于乐观前景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农村、旅游等领域,如“环境绿皮书”“农村绿皮书”“旅游绿皮书”等。

黄皮书往往关注国际问题。黄色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颜色,代表开放与包容,在国际问题的皮书中使用黄色封面,包含了希望世界更加开放包容的寓意。黄皮书多为以国际问题、区域问题为主题的研究报告,如“中亚黄皮书”“国际形势黄皮书”“世界经济黄皮书”等。

2.皮书学术传播的要素

学术传播的主要媒介形式还有学术专著、学术期刊、学术研讨、学术讲座等,皮书是学术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学术传播是传播的一种,同样包括信源、信息、信道、信宿等构成要素。

皮书学术传播的信源是各皮书课题组的研究者。当前,许多皮书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各类皮书的课题组分布在政府研究部门、社会科学院、高等学校、民间智库等,其中不乏权威学者。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经济蓝皮书”自1997年以来已经出版22部。其最早可追溯至1990年,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刘国光、李京文等著名经济学家参与,研究成果用蓝色封面装订,上报中央并在内部传阅,次年,研究报告公开出版。[1]20多年来,参与中国皮书研创的研究者超过4万人次,这些研究者就是皮书学术传播的信源。

皮书学术传播的信息是皮书所载内容。皮书内容与其所属类别密切相关,199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首部专业蓝皮书,2018年,该社出版的皮书已达441种,涵盖经济类、文化传媒类、地方发展类、行业类、国际问题类等。各类皮书所载信息有一定时效性,包括对过去特定时间段相关情况的梳理;也有一定的前瞻性,包括对未来相关情况发展态势的预测和判断。

皮书学术传播的信道为出版社及其发行渠道。当前,中国图书市场上有各类出版社出版的各类皮书,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影响力和认可度最高的,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系列皮书。当前,该出版社不但通过传统方式出版发行纸质版皮书,还通过建设皮书数据库,探索融合出版。目前,其皮书数据库设有中国社会发展数据库、中国经济发展数据库、中国行业发展数据库、中国区域发展数据库、中国文化传媒数据库、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数据库。

皮书学术传播的信宿是其各类读者。皮书读者涵盖范围很广。首先,皮书读者包括党和政府相关决策部门人员,皮书是其决策过程的重要依据;其次,皮书读者包括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皮书是他们了解行业动态、市场行情的重要渠道;再次,皮书读者包括各类研究人员,皮书为其开展研究提供权威资料与数据。

3.皮书媒介的特征

作为学术传播的媒介,皮书承载着传播智库观点,服务社会发展的职责,有许多显著的特征。

首先,原创性和实证性。大多数皮书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皮书出版机构往往对内容的重复率有很高的要求,经权威查重后的重复率一般不会超过20%。同时,皮书关注贴近实际工作,研究方法注重定量和实证,皮书内容有较强的实操性和实证性。

其次,连续性和前沿性。各类皮书刊登大量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通常以年度为单位进行梳理,每年度出版,保持连续性。由于每年度出版,保持连续性的同时,也保持了前沿性,所刊载的数据资料都是最新、最前沿的,对相关的新概念、新提法、新热点会有涉及,对行情的预测也有较强的前沿性。

再次,权威性和影响力。皮书的作者大都为权威智库的学者,大都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较高的影响力。皮书作者所属机构大都为政府研究机构、社科院系统或高校智库,有较强的权威性。皮书所使用的资料、数据也来源可靠、分析客观,皮书内容整体上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大多数皮书出版有较高的门槛,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出版,保障了皮书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皮书学术传播的使命

经过20多年发展,中国皮书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并作出科学解答。皮书学术传播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

1.助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智库建设,先后出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是智库建设相关内容首次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

智库生产的产品中有一部分通过内参等渠道进行内部传播,通常不会进入公众视野;另一部分产品则需要向社会广泛传播,研究报告、媒体访谈、媒体评论都是重要的传播渠道。皮书系列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话语特征的智库报告,在政府决策、智库思想交流、社会推广、媒体转化、引导舆论、传递中国话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各类皮书的研创者中,既有清华大学等高校智库,也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省市社会科学院等权威智库,还包括少量民间智库。皮书已经成为这些智库开展学术传播的重要媒介。皮书和智库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皮书出版促进了智库学术成果的传播,智库则为皮书提供了优质内容。

2.助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皮书可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助力。

皮书在意识形态领域应发挥重要作用。皮书是服务党和国家决策、服务社会、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皮书出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通过皮书助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等特征。

皮书应在服务社会发展、国家需求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公开出版发行的公共产品,皮书是智库研究者智力成果的体现,也是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科学决策的重要载体。皮书研创应该聚焦真问题,找到真办法。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皮书的成果应助益于我们的民族、国家和人民,应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伟目标。

3.助力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皮书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平台。皮书是新理论、新概念、新话语诞生的“摇篮”,我国倡导的正确的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一带一路”等重大理念,都在各类皮书中得到展示和阐释,是构成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元素。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皮书的需求增大。中国皮书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平台。

皮书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皮书是中国各领域最新发展态势的总结,是海外了解中国、观察中国、研究中国的重要渠道。讲好中国故事,不只是外宣机构的职责。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应是多层次的,中国故事的呈现方法应该是多元的。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既包括外宣媒体,也包括各领域的学者;中国故事的呈现,既可以是大众媒体的报道,也可以是学者的学术成果。系列皮书翔实、客观反映了中国发展的多个领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

皮书学术传播的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在第二十次全国皮书大会上讲话指出:“加快推进皮书的国际化和数字化,把皮书系列打造成融合发展的典范和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平台。”[3]数字化和国际化,将是皮书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1.皮书学术传播的数字化

随着皮书数量的增加和逐年积累,皮书的数据库资源价值越来越高。仅靠纸质出版的皮书已无法满足社会对皮书信息的需求。2003年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纸质皮书上市的同时,附加了“SSDB”数据产品的光盘,这种光盘既是电子书,又具备数据库功能。2005年,中国皮书网正式上线运行,为皮书提供了网络阵地。2007年,皮书数据库正式上线,将皮书系列全部电子化,并提供检索和数字化阅读功能。2017年,皮书数据库App上线,提供了快捷阅读的移动服务。目前,皮书数据库的内容规模已经超过40亿字,累计页面浏览量超过1000万次。[4]

在5G时代的大背景下,皮书的电子化和数字化发展迎来新机遇。要用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发展皮书知识分享平台,在皮书研创者和皮书用户之间架起互动服务、精准服务的桥梁。同时,数据可视化、知识图谱、互动传播等技术,将为皮书学术传播带来更大想象空间。

2.皮书学术传播的融合化

当前,媒体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信息传播方式、受众接受习惯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媒体形态也必须随之进行变革。作为学术传播的重要媒介,皮书的学术传播必须进行融合化改革。

3.皮书学术传播的国际化

当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空前提升,加快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皮书国际化可以在国际上有效传播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皮书国际化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合作,于2007年实现了“环境绿皮书”英文版的全球发行,至今已出版10部。当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系列中,有78种实现了国际化,其中蓝皮书系列60种,绿皮书系列10种,黄皮书系列8种。[5]皮书的海外使用机构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伯克利大学、杜克大学、牛津大学等大学图书馆,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等。[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各类皮书,除中文外,还以英文、俄文、日文、韩文等12种语言在全球出版发行。[7]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将进一步提升,对中国皮书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出版机构应通力合作,探索皮书国际化的长效机制,在策划、创研、编辑发行等各个环节加速国际化进程,结合网络化、数据化等方式,减少物理空间对出版国际化的限制。

猜你喜欢

皮书智库学术
刍议皮书出版中编辑的作用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微智库
微智库
经济持续复苏 美联储褐皮书措辞仍显谨慎
第四届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成立仪式暨第七届优秀皮书奖终评会在京召开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