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营销应把握的原则
2021-01-02朱建华
朱建华
从去年至今,“人民日报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整版广告已在《人民日报》上刊发了数次。今年元旦起,新华社旗下《新华每日电讯》改版,变化之一是开设了“新华融媒”版面,这个版面的定位之一就是推介新华社重要的媒体融合报道或产品。这两大央媒如此做法,其实都是在积极做好内容营销,做好内容营销不仅可以提升传播效力,也有利于获得实实在在的经营效益。无论是机构媒体还是自媒体,做内容营销有些原则应把握好。
以内容建设为根本
内容营销的前提是要有内容,这是基础;营销只是手段,目的是让内容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对内容的认识有过一些摇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这是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阶段,国家管理层面对如何认识内容的一次厘清。
当前,优质内容依然稀缺。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出席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时表示:“我们现在既面对海量信息泛滥,更感到优质内容稀缺。”无独有偶,在2020年底举行的智慧媒体高峰论坛上,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亦表示:“互联网上有海量信息,但优质内容依然稀缺。”
媒体做好内容营销,要重视优质内容供给。李子柒走红海内外,对于做好内容营销具有启示意义。内容优质是李子柒视频的一个特点。为了做好一条视频,李子柒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为了拍“活字印刷”,她花了小半年时间去学;为了拍兰州牛肉面,她先去面馆学艺,又在家练了一个多月;为了酿酱油,她从种黄豆开始;为了做蛋黄酱,她从养小鸭子开始;为了给奶奶做蚕丝被,她从养蚕开始……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评价:“用心制作内容,才能感染观众。”这是以内容建设为根本获得流量和用户的生动体现。
增强用户意识
移动互联网时代,当媒体的传播效果不再用固定的发行量等数据来衡量时,一个个可以精确到个位的点击量等数字就变得具体起来。在媒体环境、传播介质与方式发生急剧变化的当下,增强用户意识几乎成为所有媒体的共识。如何根据传播特点提供读者最喜欢的新闻,是大家绞尽脑汁做的事情。[1]新闻只是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对媒体而言,无论是做新闻还是生产传播其他内容,都应该增强用户意识。
在增强用户意识方面,微信的产品理念有一定的参考性。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一次微信公开课上分享了微信的四大价值观,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用户价值第一”。无论是“用户第一”还是“用户至上”,说的都是要增强用户意识。增强用户意识并不是说要去迎合用户,甚至去生产和传播一些低级趣味的内容,而是要考虑用户的体验和感受,真正考虑用户的关切,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找准用户的诉求和痛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武汉的至暗时刻,长江网紧急开发上线的“在线问诊”“在线倾诉”网络公益平台,累计在线为5万余人提供了7万余次诊疗服务,受到好评的背后,体现的正是用户意识。
媒体做好内容营销,用户意识必不可少。增强用户意识,在内容策划上还要善于讲故事。
强化产品思维能力
做好内容营销,在增强用户意识的同时,还应该强化产品思维能力。在2014年互联网思维呼声最高的时候,小米创始人雷军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曾引起了无数解读。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思维、产品思维,本质上对是传统产业做到极致的一种看法。[2]万物皆为媒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被重新定义。有时候,内容即产品,产品即内容。强化产品思维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的获奖作品,除传播手段和形式创新之外,最大的亮点在于很多作品具有鲜明的产品属性。例如,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互动H5“军装照”,因流程方便简单,互动性强,发布后形成了“裂变式”传播,成为主流媒体的一款现象级传播产品。“军装照”的成功,带来的启示之一就是,做好内容营销应强化产品思维能力。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用技术为传播赋能
技术在传播中的作用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技术,不融合!”成为一些媒体的口号。技术不但为媒体融合提供重要支撑,也引领着媒体走向深度融合。字节跳动公司旗下的“今日头条”广告营收之所以能在几年时间实现从几十亿元到几百亿元的增长,背后与能够利用大数据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有密切关系。技术一直是制约传统媒体发展的重要短板。做好内容营销,必须高度重视用技术为传播赋能。
近年来,媒体都在努力破解技术方面的短板。人民日报社新媒体技术中心以5.5万元月薪的待遇招聘首席技术官,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这体现出人民日报社对技术的重视。南方+客户端、封面新闻在全国崛起,背后与技术的支撑有很大关系。2020年10月,南方+客户端历经5年发展,下载量突破7000万,累计收入超过6亿元,利润超2亿元。与这些数据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南方+客户端运营人员与技术人员数量比例维持在1:1,这意味着技术与运营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封面传媒公司筹建时,招募的第一个员工是技术员工,第一个成建制的团队就是技术团队。封面新闻上线时,鲜明地提出了“内容+技术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封面新闻内部还设有技术营销官、技术内容官、技术运营官、技术产品官、技术安全官等岗位。[3]可以说,封面新闻对技术的应用是无处不在。
及时跟上网络热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传播速度快是显著的特征之一。网上热点来得快,去得也快,做好内容营销,要能及时跟上网络热点。其实,跟上网络热点的内容未必都是大制作。
例如,2021年跨年夜,中国武汉江汉关大楼前,人们戴着口罩,欢乐跨年,而美国纽约的时代广场,冷冷清清,一些媒体以此推出的两张照片,形成了鲜明对比,迅速成为网络热点。时隔没几天,中国大连的志愿者顶风冒雪、艰难前行运送防疫物资的照片,与同一天抗议者爬上美国国国会大厦外墙的照片,又被媒体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传播,再一次引发关注。这种跟上网络热点的对比,让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跃然纸上,一切尽在不言中。
紧跟网络热点做好内容营销,还要谨防“反转新闻”。“反转新闻”已经成为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传播现象。在新媒体环境中,“反转新闻”以强劲的势头进入公众的视野,并且愈演愈烈,颇有泛滥之势。有研究者通过对2016年到2018年三年间最具代表性的30个“反转新闻”案例的研究发现,网络成为“反转新闻”发生的主要场所,网民是“反转新闻”传播的主要源头。作为一种异常的传播现象,“反转新闻”从表面上看似乎不过是一场“新闻闹剧”,但从深层次的角度来反思,“反转新闻”无疑给受众、媒体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4]这提醒媒体在紧跟网络热点做内容营销时,一定要建立在核实求证的基础上,一旦出现反转,必将有损媒体的公信力。
重视与网友的互动
互动性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鲜明属性之一。传播格局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之后,网友不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受众,而是成了内容生产与网络传播的见证者、参与者。“无分享,不传播”,四川人民出版社前不久出版了四川在线总编辑赖永强撰写的《分享力》一书,书中的核心观点是,能不能让内容被用户分享,关键在于信息能否抵达用户的社交圈,并引起足够多的人共鸣、转发。因此,做好内容营销传播,应切实重视与网友之间的互动。
近年来出现的多个爆款案例的共同特性是,传播过程中都有网友积极参与互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央视频通过24小时直播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的建设情况,让“宅”在家中的广大网友当起了“云监工”,甚至在凌晨3点还有2000万不睡觉的网友在看工地施工。评论区内,有给施工现场的各种建筑体、设备甚至树木取名的,有自愿当导游给新进网友科普的,有组织日夜两班倒接力打卡的。[5]这种互动让传播变得更有魅力。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联手腾讯推出的“‘深’份证”线上互动活动,一天超过400万人参与“办证”,这款产品走红的背后与强调互动性有很大关系。
四川广播电视台旗下的“四川观察”抖音号2020年成功出圈,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在其总编辑岳学渊看来,能够出圈是因为“用户觉得能与我们互动了”。[6]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用户互动,有助于媒体做好内容营销。
发挥创意传播作用
通过创意做好内容营销,变得越来越重要。2021年伊始,深圳晚报社总经理周智琛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撰文纵论“2021年传媒业有这20个预判”,其中一个预判是“创意型传媒占据更大市场份额”。周智琛的另一个身份是深圳晚报社首席创意官。这种身份,无论是在党媒还是市场化的媒体中都是比较少见的。深圳晚报社近几年在传统媒体面临的重重困境和压力面前,能够保持着营收正增长、利润正增长的经营态势,背后与其发挥创意传播的作用不无关系。
深圳晚报社是“创意型媒体的首倡者、实践者、推动者”。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扩大优质内容产能、构筑创意产品生产格局的基础上,“把创意流程化、专业化、产业化不断推至新高度、新境界”。深圳晚报社在创意传播上的几项举措有参考意义:一是设立由首席创意官、首席创意师、高级创意师、资深创意师、创意师构成的创意职称体系;二是在夯实原有采编机构的基础上,组建创意策划中心、创意设计中心等“特种战队”;三是邀请深圳各领域专家学者通过“深晚课”等为员工上课,营造出浓厚的创意型企业文化氛围。[7]这些举措为深圳晚报的创意创新打下了基础。
文创助力内容营销
2016年故宫文创产品销售额达10亿元;2017年故宫文创产品突破10000种、产品收益达15亿元;2018年相继推出6款国宝色口红以及“故宫美人”面膜,引发市场哄抢……故宫“火到一塌糊涂”的文创,让很多媒体羡慕。文创,顾名思义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简称,是指依靠创造人的智慧、技能、天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和文化用品进行创造提升。[8]做好内容营销,文创也是重要的方式之一。
媒体自身多年积累的品牌和公信力,为试水文创提供了基础。人民日报社近年在文创上是动作频出。2019年6月18日上线的“人民日报文创”客户端,成为人民日报社布局文化创意产业的新阵地。位于北京前门的“人民日报文创体验中心”,是一个集文创消费、互动体验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复合型体验店,这让人民日报社的文创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人民日报的评论在舆论场中往往具有“定海神针”的作用。2020年底上市的“灵感日历”文创产品,是对人民日报评论内容营销的一次积极尝试。
2020年8月24日,在《武汉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白皮书》发布之际推出的“群山归来”特刊,长江日报社定制的文创产品成为这次特刊的一大亮点。通过长江日报官方微信发起有奖互动,网友留言踊跃,而互动的奖品就是根据特刊专门设计的文创产品——“群山归来”的帆布包。这都是媒体用文创助力内容营销的积极尝试。
不违背公序良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9]无论是机构媒体还是自媒体、其他机构,进行内容营销必须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不违背公序良俗,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底线,不容突破。
近年来,一些内容营销突破底线,违背公序良俗,影响恶劣,值得警惕。前段时间,京东金融、全棉时代等因广告价值取向问题而“翻车”,这再次提醒我们内容营销必须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不能违背公序良俗。
结 语
总之,这是一个优质内容也要靠营销的年代。做好内容营销,应把握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增强用户意识、强化产品思维能力、用技术为传播赋能、及时跟上网络热点、重视与网友的互动、发挥创意传播作用、文创助力内容营销、不违背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则。当然,做好内容营销,不局限于这些基本原则,更多的是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