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1-01-02周玉莹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蔡和森学界革命

周玉莹

(山东大学(威海)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党对历史的研究学习,多次强调指出:“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32强调要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学习[2]。时下,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重温蔡和森光辉的革命事迹与富有见地的理论体系是我们不忘初心的见证,同样也有助于提升人们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与宣传者,蔡和森毕生都在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目标而奋斗,其短暂革命生涯所留下的革命著述,涵盖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解读、对“中国向何处去”的初步回答以及对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值得后人予以高度关注。值此蔡和森烈士牺牲90周年之际,为缅怀其丰功伟绩,本文在总结、分析学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观来拓展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新视角和新领域,希冀以此推动学界进一步深化对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一、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概述

对学界研究文本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后,可以发现,目前学界主要有宏观与微观两种向度的研究范式,而大多数学者都着眼于微观领域或个案分析来研究蔡和森的社会主义思想,宏观解读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有学者就认为,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主要由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构想组成[3]93-117[4]76-78。我们认为,蔡和森的民主革命思想、建党思想、共产国际思想等相关领域的思想和主张,均应纳入其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范畴之内。

(一)宏观向度阐述

学界对蔡和森思想宏观向度的研究成果,不仅整体概括了其发展历程,基于客观史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了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但探讨的深度及广度略显薄弱。

1.整体把握蔡和森思想的发展历程

蔡和森历经了由空想社会主义者到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再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历程,其早期思想的转化也有着自身独特风格、思想方法及时代痕迹等多种原因。学界对此已有所研讨,如谢起章简述了蔡和森早期政治思想的形成原因、思想特点、发展轨迹[5]42-45。吴小龙也指出蔡和森早期对涌入国内的各种思潮兼收并取和误读性综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时思想界对待各种思潮的映照[6]117-122。李永春则从蔡和森思想的发展脉络入手,认为其社会主义思想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与发展期三个历程[3]80-92。可以看出,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转变历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始终以社会实际为出发点,并围绕实际斗争的需要而产生。

2.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研究,都应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与历史范围内。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但其思想的时代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不少学者皆简要分析过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不足之处,可以发现最明显的特征是部分社会主义的主张带有激进色彩。如邱红霞与徐德莉都曾将“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作为其毕业论文论述的一部分,前者主张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所体现,如理论上忽视辩证法,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性,实践方面则流露出一些过激倾向[7];后者亦表明“激进性”是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点[8]。

3.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既涉及其对中共党史、世界历史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等方面的理论贡献,也对当下处理外交问题及农民问题有所借鉴,但少有专题性的研究。在中共党史价值研究方面,曾长秋详细介绍了蔡和森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和《党的机会主义史》的主要内容及史学价值,认为其堪称为我国第一部中共党史和第一部党史研究专著[9]82-84,王久高则从党内政治生活的视角探析了蔡和森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报告[10]83-85。这均表明了蔡和森对党史研究的重要价值,不仅开拓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也奠定了其最早全面阐述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地位。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的理论贡献方面,张杰就《社会进化史》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阐述、蔡和森对中国社会及革命性质的科学分析等问题探讨了其理论贡献的价值[11]27-36。另外,不少学者认为蔡和森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也占有重要一席,对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此外,也有学者认为蔡和森爱国主义思想中坚持独立自主、不卑不亢的对外原则在国际事务中仍有时代价值[12]76-78,蔡和森的农民运动思想也对当下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有效解决农民问题有所启迪[13]1012-1016。

(二)微观向度阐释

从当前学界所涉及的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来看,大多从微观向度入手,涵盖了蔡和森的民主革命思想、建党思想、共产国际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等。

1.民主革命思想

蔡和森科学判断了近代社会性质、革命性质、对象与任务,提出了革命统一战线理论、武装斗争理论,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动力以及前途、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等问题。目前,学界既有关于蔡和森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探索,以此凸显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思想贡献,也有对其农民运动、暴力革命、反帝爱国等思想的具体探讨。蔡和森农民运动思想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农民运动理论中国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徐田、张磊等学者皆表明蔡和森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睿智对农民运动理论进行了艰辛探索,且都涉及了农民运动对中国革命的重要地位、坚持无产阶级领导农民革命武装、建立工农联盟等一系列思考[13]1012-1016[14]159。此外,学界关于蔡和森反帝与暴力革命的思想研究也有所涉及,部分学者对蔡和森“以暴动对付暴动”策略内涵的演变进行了评析,这对于进一步厘清大革命后期蔡和森的政治主张有重要意义。再之,李永春与黄海林强调,蔡和森最早明确提出了反帝国主义的政治口号并运用于国民革命运动,这对近代中国的意义不可忽视[15]126-131。

2.建党思想

作为中共早期领导人,蔡和森曾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包括坚持以列宁建党原则创建新型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的建党计划,阐明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与先进性等一系列主张。因此,党史界一致认为蔡和森是党内最早的比较全面系统提出列宁式建党原则和建党思想的人。在建党思想渊源方面,学者均认为蔡和森在新民学会成立时就曾有向政党发展的志趣,之后在赴法勤工俭学中其思想最终直达马克思主义。为解答蔡和森何以能在1920年秋至1921年初提出众多重要思想,张伟良也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如蔡和森在法国几个月时间内不可能翻译那么多经典著作、其建党思想主要源于列宁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等[16]20-26。

3.共产国际思想

蔡和森对共产国际的认识和态度有一个发展与演变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从理论上的研究与宣传,到实际工作中由反对到支持拥护的转变,随后的支持与依赖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党内和国际代表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错误。蔡和森在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上与共产国际的抗争焦点,主要集中在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过程中存在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忽视工农革命运动等问题。李永春也认为蔡和森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极为复杂,不能一以概之地说支持或反对,也不能简单地说共产国际重用或排斥蔡和森[17]77-86。因此对蔡和森共产国际思想的研究,应当立足于共产国际领导体制和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的历史背景。

4.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蔡和森在系统学习苏俄社会主义基础上,不仅探讨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而且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作出了一定的合乎逻辑的初步设想,如政治方面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建设、经济上走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道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学界对蔡和森所设想或构筑的社会主义宏伟蓝图已开展研究,如肖志伟曾阐释了中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18]16-19,李永春也详细论述了蔡和森所构想的中国革命胜利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苏维埃政权的政治基础、没收资本企业的经济基础、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与农业集体化的重要途径[19]23-28。因此,蔡和森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已初具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萌芽,对中国建设道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上所述,学界对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内容已涵盖较广。无论是宏观向度的思想转变历程、历史局限与当代价值,还是微观围绕蔡和森对民主革命发展、建党思想、共产国际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皆进行了富有见地的分析与讨论。但不可否认,目前学界研究仍存在欠缺之处,部分研究议题仍有待深化。

二、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评析

纵观学界研究,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术分量日益提升,研究成果渐趋丰富,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与研究领域也均有所扩展。但横向与其他中共早期人物研究相比,在思想体系的系统性、学术研究的学理性、研究热度等方面还有继续完善的可能。当前,学界呈现出的主要研究特点如下:

(一)研究价值极大,理论与实践意义兼具

揆诸史实,虽然蔡和森的部分观点带有时代局限或已不合时宜,但其许多科学见解对时下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具有深远意义。从理论层面讲,蔡和森在百年之前就明确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主张中国之改造“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蔡和森对近代中国以什么方式争取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道路如何继续发展、人类社会最终走向等一连串问题的解答与设想,值得现今再次思考,以此筑牢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之基。从实践意义上看,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对现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保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定力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继续挖掘蔡和森二百多篇著作中的历史价值,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底蕴。此外,蔡和森上下求索救国真理、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之气,是青年人“不忘初心”的典范。回望蔡和森当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雄心魄力、赴法求学“日惟手字典一册”的霸蛮精神,青年学子也应在新时代天地中展现风华正茂之姿,实现自我价值。

(二)文献汇编、专著成果陆续出版,史料支撑愈加详实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蔡和森及其思想的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据不完全统计,仅1978年至1984年的六年间,共发表有关编著、文章约七十余篇[20]91-94。期间,198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蔡和森文集》《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收录了大量有关蔡和森革命运动的文稿、书信、报告及日记等早期文献,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与此同时,中共双峰县委为纪念蔡和森同志而出版的《怀念蔡和森同志》《蔡和森传》,皆详细介绍了其生平经历以及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在此基础上,周一平的《中共党史研究的开创者——蔡和森》和徐方平的《蔡和森评传》,均集中论述了蔡和森革命思想与历史事迹。李永春的《蔡和森思想研究》也系统探讨了蔡和森思想体系,并阐述了蔡和森对宣传事业的独特贡献。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人民出版社汇编而成《蔡和森文集》,为蔡和森的个案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史料支持。由此,现有丰硕的研究成果皆为推进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视角多维,宏观体系欠缺

学界对蔡和森思想研究涉及党建、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唯物史观、世界历史、传播与发展史等多重视角,研究领域也横跨历史学、哲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在历史学的思想传播史研究、哲学的学理阐释、政治学的理论解读上均有所推进和创新。此外,除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学术界还涉及蔡和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蔡和森与具体事变、报刊等关系研究以及对部分存疑问题的考辩与商榷等,这也进一步扩展了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学术视野。学界以微观角度研究为主的现象,使得蔡和森的相关研究话题较多,利于学界思想碰撞与争鸣。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宏观整体把握程度不高,较少关注各思想间内在的联系,对其思想体系的研究略显薄弱;二是相关议题的探讨深度有待提高,以弘扬事迹经历为主的通论性文章较普遍,研究的学术性还需加强。因此,随着早期报刊、文献等史料的开放,从学理上而非政治方向上构建学术话语体系,宏观把握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仍是当前继续补充之处。

(四)研究热度偏低,个案问题争论不一

从历年发表的文章节点来看,学界主要以蔡和森诞辰周年纪念为由,借此回顾蔡和森的革命生涯与理论贡献,与蔡和森实际历史地位并不相符。国外更是几乎没有专门阐释蔡和森思想的文献作品,往往借其相关事迹或思想以佐证其他研究主题。如美国亚洲史研究专家M.A.列文通过阐述20世纪20年代蔡和森、周恩来、赵世炎等中国共产主义分子在中共旅欧支部的全部活动,以此追溯中国共产主义组织旅欧支部(ECCO)的起源[21]。另外,目前研究也存在某些观点不统一的现象,部分学者有过分夸大蔡和森的历史贡献之嫌。秉持“不为贤者隐”的公允态度,应客观看待当时蔡和森思想激进或“左”的时代痕迹,如武断看待民族资产阶级、急于过渡社会主义、一味追求阶级斗争等。此外,蔡和森的建党思想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建议对毛泽东思想的萌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都有不可磨灭的现实影响,而影响程度是否如部分学者所说的如此重要,需要进一步考究蔡和森与毛泽东、陈独秀等人的通信内容、时间节点等关键性信息。

总而言之,身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第一人”,蔡和森及其思想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对时下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具有重要意义。可喜的是近年来相关文献汇编、专著相继出版,学界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及领域也有所扩展,为后期研究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但也需要继续突破,即进一步全面把握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体系,避免教材式通论,逐渐从政治问题转向学术话题;进一步重视蔡和森思想的价值性,促使研究热度的相对提升,同时也要注意辩证看待思想的局限性。这均为后期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入手,研讨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研究空间。

三、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展望

自谦为“极端马克思派”的蔡和森,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思想,而现今蔡和森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并非热点话题,仍有进一步完善的较大空间。今天我们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三位一体的:价值体系、科学体系和制度设计,这三者相互联系,不可或缺[22]1。从马克思主义“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观这一视角切入,不仅能够使研究更加系统全面,也可以实现“冷话题热处理”。

(一)基于一手文本,解读科学体系

恩格斯曾言:“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23]236蔡和森依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多篇文章中都强调了唯物史观的重要性,认为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方可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1920年蔡和森给毛泽东的信中就指出“俄社会革命出发点=唯物史观。方法=阶级战争+阶级专政”[24]68。1921年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中也将唯物史观摆在了首要位置,主张“马克思的学理由三点出发:在历史上发明他的唯物史观;在经济上发明他的资本论;在政治上发明他的阶级战争说。三者一以贯之,遂成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24]78-79。1924年蔡和森编纂完成《社会进化史》,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分别从家族、财产、国家的起源与进化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规律。蔡和森认同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并提出了两种生产思想,主张生产与生殖是人类进化的两大主要动因。蔡和森也认识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直接生产紧密相连,私有财产随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必然会随生产的发展而最终被消灭。同样,国家是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也会自行消亡。另外,蔡和森还说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认为生产方法的变迁推动了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进化到半开化时代,直至文明时代。每个时代不仅有每个时代的新特征,每个时代的进化也具有通性,由此以人类社会的普遍性说明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对中国也普遍适用。此外,蔡和森也通俗解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强调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以此证明资本主义大生产在“为自己养成了最大多数的掘墓人”,世界革命成功只是迟早问题。这一系列观点值得我们依托文本继续深究,以进一步推动对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分析。

(二)依据革命实际,探究制度设计

蔡和森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如何引向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成功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制度设想。建党之前,蔡和森最早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并独立提出了系统的建党思想。对此,毛泽东也曾作出“没有一个字不赞同”的高度评价。蔡和森认为“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25]394,且中国的社会革命无法避免。因此,要想走社会主义道路,唯一方法就是实行阶级斗争和阶级专政,而要解决无产阶级专政由谁领导的问题,则必须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建立“和俄一致的党”。并且蔡和森对党的指导思想、革命领导权、革命动力、革命前途、社会主义方法等问题也进行了探讨,这些均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论依据。另外,蔡和森对我国国情的科学判断也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展。蔡和森较早就提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科学论断,在《向导》创刊号、《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等文章中都有所论述。大革命失败后,在党内分歧严重情况下,正确判断中国社会性质未改变,并在《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前途》中得出了中国革命依旧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结论。此外,蔡和森也超前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要经历过渡期,并科学构想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如经济上“一切生产手段收归社会公有”发展中国大生产事业、走工业化及农业集体化道路,政治上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外交策略上在民族独立基础上寻求社会主义先进国援助等等。总之,蔡和森的很多设想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萌芽趋向,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乃至现今中国道路建设的制度雏形。因此,可通过查阅更多档案材料、日记、回忆录、报刊等史料来进一步补充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所涵盖的制度设计内容。

(三)追求人类解放,体悟价值体系

马克思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观表明,价值目的在价值体系中居于首位,而这个价值目的,换成《共产党宣言》中的话说,就是“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6]294,即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性价值所在。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毕生将“改造社会、人民解放”作为价值目标的蔡和森,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也十分关注人民疾苦问题。如在《社会进化史》中,蔡和森的两种生产理论表明了人是生产的主体,物质生产的历史也是劳动群众创造的历史。与陈独秀通信中敢言一句“中国四万万人有三万万五千万不能生活了”,以此倡言革命爆发的必然趋势。革命初期,党内在中国工人及农民力量的估量、革命性的判断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蔡和森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且十分重视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对民主革命胜利的关键作用。蔡和森认为无产阶级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只能由无产阶级领导,并对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以及忽视工人农民的唯心主义错误进行了批判。唯物史观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也是与唯心史观相区别的重要观点之一。蔡和森对工农群众巨大阶级力量的肯定,显然坚持了群众史观,这也表明其已具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雏形。此外,蔡和森也为我们描述了将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生产力在极其发达的水平线之上,“人类将复为生产之主人而还复到自由平等的共产主义的广大而丰富的生活。”[24]640由此,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出发点,探究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中消灭私有制、实现无产者利益的价值目标及注重工农力量的群众史观,才能更好理解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与制度设计。

总之,蔡和森的大多见解都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其在革命早期对中国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与现实借鉴意义。邓小平同志也曾称赞“蔡和森同志是我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永远记着他”[27]613。因此,应以马克思“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观为新视角,遵循科学体系、制度设计、价值体系逻辑,详细梳理蔡和森的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分析蔡和森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认知,探寻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大体构想,体悟其追求个人自由的价值目的,以此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同时,我们也应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正确认识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切忌故意回避或夸大事实。

猜你喜欢

蔡和森学界革命
一封信发出“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先声
“蔡和森建党思想暨蔡和森诞辰12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隆重召开
蔡和森:用生命践行立下的誓言
国内外学界象雄文明研究述评①
蔡和森:“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