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探究

2021-01-02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思想教育

么 娆 刘 军

(1.大连财经学院 会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2.辽宁省对外贸易学校 办公室,辽宁 大连 116023)

“中体西用”思想作为我国19世纪60年代中西文化调和的纲领和行动指南,虽然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但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及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教育近代化转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内涵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继承与扬弃,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仍具有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一)“中体西用”的起源及发展

“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其本意是以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为根本,学习西方各类具体的制度、行政管理措施和各类科学技术[1]18,通过“自强”“求富”来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

一般认为,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2]57的观点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沈毓桂以南溪赘叟之名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指出“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297这被视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概念的首次提出。1898年,“中体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张之洞的《劝学篇》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基本纲领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认为“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史、西艺、西政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可偏废。”[4]23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其提出和践行的继承传统、学制改革、留学教育、西学引进等诸多内容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完备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19世纪末,因洋务运动的失败及新文化运动和“全盘西化”等思潮的出现,“中体西用”思想逐渐淡化。至20世纪后期,“中体西用”思想再次受到学界的重视,如张岱年、程宜山指出“今天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引进外来的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式,乃至部分地引进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中体西用、变器不变道。”[5]59

(二)新时代“中体西用”思想存在的必要性

要重新界定“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内涵并以之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要对“中体西用”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厘清“中体西用”思想存在的价值。

1.时代背景的变化需要“中体西用”思想存在

在19世纪60、7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英法德美俄日意等列强争霸、瓜分世界的局面[6]29。而中国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特别是经受太平天国运动和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面临着内忧外患。但一方面顽固派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艺”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拒绝学习西方的奇技淫巧[7]64;另一方面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拯救国家民族于微弱的主张……作为一种思潮还是继续发展[8]69。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体西用”的提出就成为既是探寻解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方法,也是保守派与激进派之间的平衡手段。但洋务派在把握和运用这个思想时,重心显然是侧重于“西学为用”[9]104。也就是说“中体西用”是在维护中体名誉下采用西学的。提倡和保护引进西学,从客观影响上看,“为用”的西学最终必将冲击破坏“为体”的中学[10]254。

当前的世界格局与发展趋势与一百五十年前截然不同。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11]17。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和贸易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都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所以,对“中学”为代表的本国文化不再是固守,而是交流、互鉴;对“西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也不再是勉强、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吸纳、学习。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促使“中体西用”思想内涵发生转化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究其根源,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匹配带来的生产力的落后。而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4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大幅度提升,在科技、教育、工业等诸多领域的一些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西方国家,对“西学”的依附性有所降低。同时,我们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1]4。这就意味着,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长的一段差距,而要缩小差距,就要通过与发达国家开展合作、互通有无、学习借鉴来实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推动“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是从鸦片战争前封建士大夫的“文化自大”到洋务派的“文化折衷”,演变到资产阶级全盘西化的“文化自卑”,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民通过实践,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文化自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确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但需要关注的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100年间,中国社会始终存在着自由主义的西化派、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派及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创新派三大文化思潮的对立互动[12]111。这三大派别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引进吸收西方文化以及如何建设中国新文化等问题上产生三种不同的态度,也选择了不同道路。在对立互动的思想交锋中,无论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还是崇儒反马思潮,都不能撼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地位……在现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派学者提出的“综合创新”和“马魂、中体、西用”的文化方针,也明显地优于“全盘西化、复兴儒学等文化选择[12]113。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重构“中体西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三)新时代“中体西用”思想内涵的丰富与变化

1.新时代“中学”体系的重构

要准确把握“中体西用”内涵的发展变化,首先要直面的就是“中学”体系的重构。这至少涉及两个维度。

(1)“中学”内核的重构。在洋务派的阐释中,虽然强调了儒学的包容性,指出“九流之精,皆圣学之所有也,九流之病,皆圣学之所黜也”[13]128。但究其内核仍是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学道统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并没有触动,“中学”尚未发生自我革命,其核心理念落后于正在现代化的世界[4]24。时至今日,中国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1]12,也是新时代“中学”的核心价值体系。

(2)“中学”边界的明晰。现阶段界定“中学”的边界,或可简要概括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学”范围事实上扩展了,不再是洋务运动时期保守派和洋务派所固守的儒学道统及由此衍生的史、政评述等内容,而是涵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儒墨道法、九流十家”的所有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的传承。不是某种特定的内文化,而是中国文化生命整体[14]80。包括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为代表的德育教育体系都可涵盖在“中学”体系内,并成为其中最主干、最重要的部分;二是“中学”判断标准的明晰,必须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扬弃筛选过的,排除了封建性糟粕的,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或精华部分[15]17。

2.新时代“西学”体系的重构

(1)“西学”的范畴。张之洞对“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而且从务实致用的角度出发对三者的重要程度进行了衡定,指出西艺非要、西政为要,真正地学习、融贯西政所含括的有关工商经济、军事刑政、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管理制度,真正发挥“西学”之用[16]131。但这种观点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船坚炮利背景下被动的、应急性的、甚至是具体性的“救时谋国”。而今日对“西学”的界定则是在主动鉴别、取长补短、实现洋为中用目的下所有西方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中一切积极成果与合理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西学”不仅包含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涵盖其他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一些值得借鉴的优秀成果及文化。

(2)马克思主义与“西学”的关系。在洋务运动展开之际,马克思主义尚未传入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萌芽,并通过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对主体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指引方向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新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14]81。其作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的先进文化,已经超越了“用”的范畴,而成为“中体”的灵魂与核心。

3.“中体西用”思想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通过以上的辨析,结合方克力对“马魂、中体、西用”的界定[17]18,对当代“中体西用”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中一切积极成果与合理成分。

二、应用型本科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对“中体西用”的研究、尤其是“中体西用”内涵的重新界定绝不能停留在历史溯源和哲学学理层面……没能与当前文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18]13。“中体西用”思想从确立之初就对中国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对当前中国教育,特别是以应用型本科为代表的普通高等教育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决定了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1.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自洋务派推动近代高等教育伊始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总体上是融合美国和欧洲、日本等国特点,以美国现代大学制度模式为基本走向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教学制度等方面主要是仿照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改革开放以后,以学分制、选课制、辅修制等为代表的美国通才教育模式再一次成为国内推行和仿效的教育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又广泛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之长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

纵观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总体上表现为“被迫开放——单一模式取向——多元化模式取向——单一模式取向——主动开放”的发展脉络。实践证明,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采取闭关锁国、拒绝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不是好的选择;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必然要受经济发展阶段、政治文化背景和具体国情的制约,形成属于自己的发展特色。这就需要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明晰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吸收什么、摒弃什么。而其中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就是判断以上问题的标准,“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践行就是具体的实施路径。

2.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决定了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关于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简略的概括,一是从发展规模上,中国目前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从精英教育进入到普及化阶段,但其结构性矛盾与同质化倾向仍十分严重,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二是从发展类型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以应用型本科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仍处于转型、探索阶段,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三是从发展核心上,推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虽然从国家层面通过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等六个方面进行推动和落实。但距离各高校实现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表达和彰显时代的社会文化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开拓一条更加科学、理性,实现速度、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相统一的高校可持续发展道路[19]3尚需时日且存在诸多困难与障碍。

综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状、困局及未来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在坚持自己办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扩大教育开放,采取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等方式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利共赢,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这些也都需要践行者有“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来做指导。

3.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决定了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层次,学术型本科还是应用型本科,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点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党对人才培养的鲜明导向,是搞好教育,办好学校的内在逻辑基本点和落脚点[20]3。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全过程,从而解决“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而立德所涉及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顽强奋斗精神和优秀的综合素质等内容都涵盖在“中体”的范畴中。

(二)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1.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特点决定了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2014年,教育部开始推动、引导600余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比例达到现有普通本科高校的50%。但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构成相对复杂,既有国家、省、市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也有民办、股份制的形式(根据职教导航网站的统计,2020年全国民办本科院校共433所,其中尚未转设,属于民办本科序列的独立学院246所)。多样性的构建和存在背景使得这类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办学定位不清晰,组织结构形态多样。在这种现状下,需要明确办学思想,找准办学定位,规范组织结构。特别是按国家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21]90。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专业具有行业领域新、区域特色强和学科体系交叉的特征,要达到这一标准,办学者需要立足“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通过校际、校企、中外等合作,坚守自身优势,吸收、借鉴国外在相关行业领域的先进理念、技术和发展模式。

2.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除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共性目标外,还确立了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强调“德技并修”。但受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设计水平较低,关键技术缺失;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制造工艺落后,关键材料依赖进口;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22]88等经济、科技的客观限制,在实践中往往出现偏误,其一是把德育和技能教育视为两种并列且分离的教育;其二是聚焦于技能的形成,把德放在最后位序,最高目标往往衰变为最空目标,德育常浮在空中,或蜕化为形式化活动[23]1。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扎实推进践行“中体西用”的教学思想:坚持中国特色发展,立足国情、教情、校情,遵循教书育人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注重以德为先,突出立德树人与服务经济社会并重,将德育融于技能教育,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特点决定了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资金支持等方面,与学术型高校相比仍存在着先天的劣势;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除了和学术型本科高校的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共性特点外,还具有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但忽视专业学习、自卑感强、自信心弱,特别是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特点[24]189。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与理论学习能力与学术型高校学生相比具有一定差距;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方向上与学术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具有相当大的重合性,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偏重于创新与技术应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毕业生符合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社会新兴产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并在就业竞争和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立足教育教学和地方经济需求,充分论证、吸纳、借鉴西方成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资源、师资结构、实践环节等领域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应用型本科的内涵式发展。

三、应用型本科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举措

(一)从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维度来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1.通过落实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体制、职能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应用型本科高校虽受投资渠道不同的影响,组织结构形态多样,但在领导体制上总体是国有公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民办高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两种模式为主。且只要是在中国境内的高校,无论采取何种领导体制,都必须坚持学校党委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高等学校的党组织承担着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的任务,且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其中民办高校自身存在的服务地方经济,满足社会对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承担领导与监督责任的党委,就必须要有效协调董事会及各职能部门,特别是带有国际投资背景的投资方及执行校长,首先要立足“中体”地位不动摇,把教职工与学生全部纳入“中体”教育与普及范畴,而不是仅仅把学生看做“中学”教育的唯一接受者;其次,要优化完善党组织机构设置,按照便于支部活动开展的原则……确保党的三级组织全覆盖[25]94。再次是尊重校长在引进西方教育、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等教育管理方面的决策权,尊重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吸纳“西学”形成的特色化办学风格,形成“中体”与“西用”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

2.通过落实经费保证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属于地方高校,总体上在师资、生源,特别是经费方面与学术型高校存在着差距。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在转型过程中,受办学特点的影响,求新、求异,重视单项学科的培育和学生个体技能的发展[26]29。所以在经费的使用上,往往偏重于实验、实训场地的建设及相关设备、软件的采购。对于“中学”的经费投入,往往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主要为专任教师的培训、调研,图书、科研等投入)和日常德育活动方面(主要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大型德育活动等投入)。而对一些承载“中体”育人的民乐、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的场地、器材、教学设备,乃至相关师资的引进、储备所需的经费并没有全面落实;客观上造成了“中体”与“西用”的兼容度不足。因此,在经费保障方面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就需要在每学年制定教育经费预算时一方面要确定并保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中学”普及性教育资源的经费与以国外先进教学、实训理念及模式构架下的实验、实训室引进为代表的“西学”专项性教育资源投入的比例,并形成持续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增设诸如传统文化教育名师、专业教学改革名师、传统文化比赛、教学技能竞赛等校内教师和学生单项奖励的形式,在导向上推行“中体西用”的教育理念。

3.通过落实科研规划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中体西用”为主题查询,仅有结果789条,其中学术论文53篇,博士论文11篇,硕士论文42篇。而以“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为主题查询,仅有结果40条,且这40篇论文多是从历史的角度对“中体西用”教育思想进行评述和比较,虽有部分文章提到对当下教育的启示,但总体上未形成体系,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鉴于“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兼顾到了应用型本科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传统的选择;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德育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关系平衡;在投资方、管理方、教师团队持不同价值观面对问题的处理等诸多问题,应该从科研规划角度对“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分类研究、逐项深入。

(二)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维度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1.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环节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1月30日由教育部正式发布),根据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的介绍,此次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三大特点,一是既有“规矩”又有“空间”,就是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统一要求、保障基本质量,同时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留有足够拓展空间。二是既有“底线”又有“目标”,就是对各专业提出教学基本要求,同时又对提升质量提出前瞻性要求。三是既有“定量”又有“定性”,对各专业标准提出方向要求,同时注意量化指标,做到可比较、可核查。特别是首次颁布的《国标》92个专业类中,都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强调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不仅要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更要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必须德才兼备、德技双修。

这三大特点及对高校思想教育方面的原则性要求,不仅为应用型本科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别于学术型本科,体现出专业特色提供了保障,也为应用型本科践行“中体西用”教学思想提供了保障。

一般情况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学术型本科总体构成一致,包括通识课(必修、选修)、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必修、选修)和实践教学课(校内、校外)。从课程设置上看主要的差别除课程开设门数、内容讲授深浅程度不同外,更主要地表现在实践教学的比例上,学术型本科的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15%,而应用型本科则要求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30%。而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来看,实践教学的缺乏恰是我国高等教育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各地区应用型本科在未来转型发展过程中,随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入,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比例还会有一定幅度的变化。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应用型本科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首先,就必须对通识课程中的选修课程进行认真的筛选、设置,针对目前常设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外语应用、美育、健康与体育教育、创新创业等六大模块,强化其中的“中体”元素,增强课程吸引力、时代性和可持续性;其次,推进专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代表的“中体”固本教育的有机结合,要通过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德育教师参与、专业教师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一门专业课程形成总体的“中体”潜移默化教育。再次,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含企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与实践中塑造学生“爱岗、敬业、诚信、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要深化学生的主体身份,调动学生的实操积极性,专研技能、关注产业前沿;实现“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准确把握。

2.从课程教改环节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立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来践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仍属于宏观层面;真正要把“中体西用”植根在学生的头脑中,落实到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要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要从课改环节入手,充分重视和运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全方位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27]28。特别是针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特点,除在传统教育模式和课堂教学领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外,还要通过调整教学场所、改变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设计等方式,多角度、多方位,重点在“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微课慕课”这三个容易吸引应用型本科学生眼球,并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提升能力的方面下功夫,尤其是要通过扩展课程的前沿性、适当增加课程深度、难度,保证课程教授内容中“中体”部分具有立德树人和学以致用功能;“西用”部分实现洋为中用效果。其二是对西方职业教育模式的学习、借鉴、引进、推广的选择与国内应用型本科现状的结合;如教育制度或教育模式方面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BTEG”、澳大利亚的“TAFA”等,在课程层面有“学习领域”“模块化课程”等,在教学方法和理念方面有“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等。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区别和联系到底是什么[1]19?这些内容哪些在实践中能够与中国的教学实际、师生现状形成“1+1>2”的效果,哪些适合应用型本科,哪些更适合于高职院校,哪些尚不具备推广的条件,这些如不进行系统的调研、实践,不辩真伪,一股脑的“拿来”,反而适得其反。

3.从学科竞赛环节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或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面向大学生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最好手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8]171。特别是近年来,依托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各类学科类竞赛的综合性、仿真性进一步增强,对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规范意识、综合素质、团队协作的要求也有较大幅度提升,很多学科竞赛涉及到的课程本身也采取了软件系统作为教学、训练的媒介。无论从教学实际还是从发展趋势上看,承载着实用性、竞争性、可操控性的各类学科竞赛在相当多的领域已经成为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并成为了“以赛促学”“以赛带练”的重要途径。以“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为指导,推进学科竞赛的开展,既要充分认识到其在学生心理素质、竞赛意识、团队精神上的培养作用,又要求教师加强专业综合的运用和应对比赛技术、战术方面指导。

(三)从教师队伍建设维度来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而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特点要求其教师队伍、特别是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体现在“双师双能型”上。通过践行“中体西用”的教育,则可有效实现教师团队的培养与建设。

1.从新入职教师聘任培训入手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在我国目前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聘任的新入职教师仍是以国内外各高校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为主体。虽然我国针对职业院校师资培养设立了专门的职业技术师范高等院校,但截至2014年,仅有5家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承担职教师资的培养任务,总体数量过少,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29]72。这导致新入职教师一方面缺乏必备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一方面缺少专业知识理论向实践的转换。更谈不上指导实践教学和服务社会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学管理部门在新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形成清晰的认知,应用型本科“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立足点在合格教师的培养。除了入职后的集中培训和考核外,还应制定完备的新入职教师培训考核方案,通过师德教育、集体备课,指定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以学期为单位开展的传、帮、带,派往企业进行实操等组合方式完成培训内容;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与学院(系)和带教导师共同鉴定合格作为转正认定标准。

2.从海归教师培养管理入手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早在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时,就指出“留学、考察走出去的目的在于留学生一旦学成返国,即当尽其所得,贡献给桑梓”[30]128。根据东北大学编定的《东北大学概览》(1929年3月)对1909年东北大学留学归国人员进行的统计,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留学回来的本乡人服务本土教育的比例较多,东北大学128名教职员中,留过学的约77人,占教职员总数的60%以上。这些人从事了大量翻译、引介和使用国外著作及办学教育思想的工作[30]131,帮助东北大学紧随世界潮流发展,为学校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经验。当前,各类高校对海归教师的引进呈现上升趋势,如2018年北大、清华引进海归博士分别占当年引进博士总数的47.8%和49.4%。

虽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海归教师整体数量和学术型本科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且除了海归教师普遍存在国际视野广阔、善于独立思考、掌握国际较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但政治认同度相对不高;组织纪律观念相对淡漠[31]43,对国内教育制度相对不熟悉、不适应[32]122的特点外,与学术型高校的海归教师相比还存在着学术理论掌握水平相对不高,自身学习、科研能力欠缺、自我约束弱,受西方生活习惯、方式影响程度较大的实际问题。因此,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海外留学归国教师进行培训及引导。其一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开展“国情教育”,指导海归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其二,加强规章制度管理,规范海归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言行;其三,通过教师间学术交流,让海归教师介绍国外专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国内外标准、规则的差异,学习方式、方法的不同,互通有无;其四,通过支持和鼓励海归教师结合地域经济特点和自身学术能力,开展教学改革和产教融合,以达到督促他们的自我价值和“西用”价值的实现。

3.从企业外聘教师的指导规范入手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特色和表现形式。如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真正把成熟乃至先进的技术技能熟练掌握,成为德技双修的人才,企业外聘教师是关键因素。针对企业外聘教师的规范,主要包括两个范畴,一是对于那些工作在企业一线,技术技能操作水平高,但缺乏沟通、管理能力和教育经验的人员,高校教学部门可以通过安排教师或优秀学生担任教学助手的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协助指导教师完成诸如ppt制作、放映,教案(讲义)整理,实践操作视频录制,考核成绩记录等工作,减少指导教师的程式化压力;还要通过召开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指导教师授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对那些在外资、合资企业承担管理工作的人员主持和参与学生实习实践工作的规范。这部分人员入职公司时间长、资历深,受公司文化影响较深,工作方法与习惯西化程度高。为了防止公司思维模式导向,高校应考虑以校企合作备忘录、协议等方式对涉及学生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诸如企业(特别是外资、合资企业)的文化弱化、学生企业实践过程中的职业道德规范、顶岗责任事故预防等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形成解决预案。

4.从推动教师“走进去”入手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基于“双师双能”的教师培养标准,现阶段,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均把安排教师“走出去”作为专业教师培养的重要、有效的手段。但“走出去”绝不是走马观花,不是待遇福利,更不是形式主义,而是要教师真正地在一段时间里带着任务、带着岗位、带着考核深入到行业企业、国外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一定要要求教师在“走出去”前摆正心态、摆正位置,了解前往企业、高校乃至所在地的文化、习俗,虚心学习对方的管理、技术、人文,把“走出去”变为“走进去”。

(四)从环境育人维度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1.通过做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来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高校文化环境就是特指高校文化系统诸要素的综合,包括国家思想和意志在高校的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对高校的影响,社会道德风尚在高校的辐射以及高校自身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事业等诸要素……这种效果是隐性的、悄无声息的[33]224。特别是从空间维度而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许多方面,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工程[34]20。在近代“中体西用”教育思想践行时期,有些别有用心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就妄图通过奴化教育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的目的,如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东北广设学校,这些学校不读中国文字,读本皆为日文,直接用日语讲授,中国史地不多讲,甚至不讲,反之,日本史地则异常详细。中国纪念日不放假,或放假亦不纪念,日本纪念日放假。学校环境中所见的都是些“天皇万世一系”“大和魂”“武士道”等日本特产品,目的是使接受其教育的中国人“都失掉其民族意识,都忘却国家观念,而崇拜日本帝国主义万能,以达到从精神上征服和役使中华民族的目的”[29]132。这种文化渗透现象时至今日依然存在,如外资在华企业选择过西方节日,在圣诞节放假,春节不放假;部分委托国外管理团队管理的星级酒店圣诞节举行点灯、唱诗等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和庆祝活动,从而形成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这种环境影响在部分高校中也有所体现,如校园规划建设中偏重欧式建筑,在相关涉外专业的实训室往往为了追求所谓仿真效果,在环境设计、设备设施使用上凸显外国特色文化标志,对外国留学生优待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离现象,都会对思想激进、活跃的大学生带来影响。为此,要巩固“中体”的地位,厘清“西用”的价值,就不可忽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代表的环境育人方式。除相对传统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代表的升旗仪式,以学校的光荣历史和悠久传统为代表的校史陈列、校训校歌等形式以外,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应该注重更深层校园文化建设。如在道路景观、环境绿化、住宿环境中通过修建、命名、简介等多样形式来营造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氛围;通过国内外高校合作,互派在校生游学等方式了解、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和教风、学风。

2.通过主导群团活动内容来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应用型本科高校受办学及学生特点的影响,接受新兴事物和实践操作能力强,因此学生群团活动相对积极、活跃,受关注度也较高,所以必须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对群团组织的主导作用。通过宣传、审核及经费支持等形式向传统礼仪、服饰、戏曲、书法、传统体育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群团组织及活动倾斜;通过引导、辨析,坚决抵制群团活动中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的苗头;同时,也鼓励相关社团宣传、借鉴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实现去伪存真、取长补短、兼容并蓄的结果。

四、小结与展望

总之,通过丰富与发展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找准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虽受研究程度和篇幅的限制,对于应用型本科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如何引导和规范企业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未来境外高校在我国开办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践行“中体西用”教学思想,防止“用”冲击“体”的问题;学生在高校毕业后选择留学深造后,如何践行“中体西用”教学思想,引导他们在国外求学期间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交流者,学成后能主动选择回国利用所学知识为祖国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等问题,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可确信的是,“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改造,未来,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应用型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思想与“剑”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