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探讨

2021-01-02郝绘坤张彦波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14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

郝绘坤 张彦波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7)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应用技能型、开拓创新型与复合实践型人才的主要方式,更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助推器,而校企协同育人则有效地解决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空间有限及效果不佳的难题。因此,高校应从教师队伍、教育方向目标与方法内容、校企合作等层面提高其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与平台,提高创新创业指导的全面科学化与具体详细性,助推高校发挥在创新创业教育育人、科研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作用。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认知较为浅显与片面,将创新创业等同于创建公司,加剧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困难化与复杂化。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充足的创业启动资金,不可能去创办公司;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创办公司是毕业之后的事情,与尚未毕业的自己十分遥远,没有必要具体去学习创新创业方法技巧;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创业十分辛苦,创业失败会让自己背负沉重的债务,这些都促使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消极敷衍的情绪与轻视心理,减弱了大学生学习运用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欲望,间接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内动力不足与学习效率较低的局面。同时,还有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并不完善,既没有掌握兼具实用性与指导性的方法技巧,也没有积累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更没有形成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等优秀思想品质,无法克服其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造成了其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双重下降。

2.创新创业教育理解认知出现偏差

协同育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企业与高校在不同层次,采用多种形式与规模开展的产教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高校的优势互补,构建规模更为庞大的教育资源库,从而培养更多创新创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但是,当前许多老师并不认同协同育人理念,更不会将其运用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去,联合教育意识淡薄,很少主动与企业一起探讨、修改、完善与实施教育方案,经常会敷衍甚至拒绝完成校企合作教学任务。虽然部分老师已经意识到协同育人理念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尝试将其作为创设教学环节与筛选教学内容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其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经验、职业素养不强的现状也限制了其教育指导与监督促进作用的发挥。另外,少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归类于非重点教育范畴,不断缩短其教育时间或降低其教学活动开展频率,缩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资金,容易误导大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要的错误观念,削弱了外界环境对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意识的促进作用。

3.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当前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普遍存在层次浅、范围小的特点,将协同育人看作解决高校教育资源不足与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将其排除在创新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范畴之外,降低了协同育人的整体性与系统化。同时,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脱离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继续采用理论式与重复雷同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而造成了其教育途径狭窄与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同时,还有一些高校习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划分为两个互不相关的系统,切断了大学生专业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相互支持、转化的途径。另外,高校老师创新实践经验较少,科研能力较强,理论知识水平较高,无法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真实有效的创新实践体验。协同育人机制过于强调人才培养结果的提高,但是却忽略了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考核,更没有对教学活动主题形式、大学生行为等进行激励,这些都降低了协同育人机制的全面完整性与科学实效性[1]。

4.校企合作模式老化

大多数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以实习为主,并没有涉及科学研究、创业孵化等领域。同时,校企合作时间普遍不长,配合默契度不高,降低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动态化与持续性。企业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希望与实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以此解决其人才不足难题。但是,许多大学生在实习期结束后就会离开该企业,以至于部分企业不会甚至不愿意让大学生接触到企业核心机密,只是让大学生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且耗费时间精力的事情,不断缩减协同育人中资金技术及人员的投入量,削弱了其对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促进作用[2]。

二、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1.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老师通过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题讲座、交流研讨会等方式拓宽大学生学习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途径,引导大学生从自身成长、高校教育、经济发展等层面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认识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紧迫性与必须性;增强大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技巧的内驱动力,主动阅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书籍作品,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高自己创新创业知识框架的完整、延伸性。同时,老师还应传授大学生更多创新创业方案设计与实施技巧,鼓励大学生在进行社会环境分析与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其认为可行性较强的创业项目,自主设计创新创业实施项目,汇总并分析自主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让大学生科学客观地评价自主创业的难度,缓解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恐惧与担忧情绪[3]。

2.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高校应与企业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多主题的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层面的深度化与范围的广泛化。高校既可以与企业签订实习合作协议,明确大学生实习的范围与时间标准,也可以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请优秀企业创业者为大学生具体详细地讲述其创业经验与技巧,分享其对创新创业的看法,引导大学生转变创业必然失败的错误观念,帮助大学生在脑海中描绘出逼真形象的工作情景,增强大学生对未来工作与创业的自信心。同时,高校也可以和企业签订共同科研协议,共同构建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可以利用基地内的技术设备模拟演示自己的创业计划,及时发现其中的漏洞,便于老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方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4]。

3.转变教育理念

高校老师应通过网络、书籍资料及培训活动等途径掌握协同育人理念的核心内容,客观评估协同育人理念对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助推作用,强化自身协同教育意识,形成协同教育思想,主动将其运用到教育各环节中,积极与合作企业沟通互动,分析其与企业各自的优势,寻找合作点,共同推进合作项目的开展。同时,老师还应强化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性,客观评价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宣传模式等方式来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积极热情的创新创业学习氛围。另外,高校将创新创业纳入其重点教学体系范畴,适当增加资金、技术及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增加其教学课时数量,促使大学生重视并认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技能[5]。

4.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应在分析以往校企协同育人活动效果、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水平及社会就业环境等基础上,分析原有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势与弊端,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补充调整与完善,促使其成为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及协同育人体系的助推器。校企应从理论教学、实践指导、科学研究、创业等层面来进行深度合作,既可以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为大学生讲解创新创业教育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介绍其曾经创业经历及心得体会,帮助大学生对创业形成更为直观具体的认知,明确创业需要做的准备,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因不熟悉创业流程而产生的陌生恐惧与排斥情绪。同时,协同育人机制也促使企业与高校进行项目研究与创业实践方面的合作,既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程指导,也可以在分析研讨大学生创业方案的过程中筛选出具有较强可行合理的创业方案,为其提供资金、技术及指导等方面的服务,减少大学生走创业弯路的概率。另外,协同育人机制也促使高校创新专业学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教学模式,鼓励大学生用其专业知识技能来支持其创业梦想,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共同提高。高校还应完善与协同育人机制相匹配的激励机制,表扬大学生创业的想法,肯定大学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创业方案的行为,促进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实施[6]。下一步,高校应进一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解决教材建设、教师素质、体系融合、基地建设等问题,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生态。

三、结语

正视传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弊端,充分认识到协同育人对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意义,通过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搭建创业平台、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及更新教育理念等途径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激发大学生创新欲望,增强大学生创业自信心,为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共同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