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理对识字教学的启示

2021-01-02

课外语文 2021年33期
关键词:学理字理识字

黄 昭

(湖南省郴州市菁华园学校,湖南 郴州 423000)

引言

目前,小学教学改革正在大步推进,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在不断前进,统编教材的使用为小学语文的发展提供了工具,使用好统编教材、把握好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必须要有学理支撑。“理者,纹路,内在规律也”,“学理”就是研究其学习的方法、策略、规律,凸显小学语文“学理”的研究,通过寻求语文文本的内在规律,夯实语文文本学习基础,达到语文素养的自主构建,实现语文知识一体化的研究。语文有其自身的学理,但语文教学到底有多少学理呢?这需要教师不断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必须随着不同的教学体裁视具体情况分析,体现其原理和方法论。下面,就基于语文学理对教学文本——识字教学,作如下探索。

一、追根溯源去学本

汉字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其演变发展历程渗透着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血脉。汉字以象形为根基,进而发展为形声、会意的表达方法。这充分体现古人的造字智慧,更体现了先贤在造字时就赋予了汉字构字形与义的密切关系。识字教学历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抓住汉字的形与义的关系的字理识字法,是识字教学的发展趋势,字理识字法是语文学理的典型标志之一。

所谓字理识字法是指利用汉字的声旁、形旁,以及表意、表音功能,对汉字究其根本、追溯本源、寻求字理,从而更好地了解汉字、识记汉字,发挥汉字独特文化作用,用字理涵养语文、滋润文化。例如,源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以结为字(用红绳打结来记录次数),源于逐渐私有化的龟甲刻字(甲骨文),源于巩固政权的文化统一(秦朝统一文字为秦篆,又称“小篆”),源于历史更迭不断替换而形成的简体字。最有意思的是,汉字不是作为单个产物而出现,伴随着政治、经济等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而这些与“字理”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一)字理根源于社会生活

有史可载的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开始,人类生活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生产力极低,原始社会出现群居部落的社会群体关系,高度的公有化经济体制使群体关系进一步密切,在面对自然灾害、避免野兽袭击、觅食需要时,人类制造简单的石器,用石器刻画图画传递信息,初具象形特征。用结绳计数,建立最原始计数概念。象形文字是出现得最早的文字,象形文字以图画为特征,载事以记之。随着产品的剩余,逐渐出现私有化,人类分工开始不均,社会群体关系从单纯部落到母系氏族再到父系氏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汉字的用途不断扩大,为方便人们使用和区分汉字,汉字从简单图画逐步繁杂,笔画越来越多,对各类事物的语言表达越来越细腻,所表达的含义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向多元化。社会生活的发展决定了汉字的使用、发展,汉字所蕴含的字理不断充实、丰富。

(二)字理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

从建筑、图腾、文字等可以反映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发展状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道: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秦统一后烧经书,除灭古籍,官府衙狱事物繁杂,为求简单方便,产生了隶书,由此古文字体就此终结。从隶书的产生来看,新事物的产生必定受社会生活的影响,社会生活决定了汉字的发展、字理的变化,从侧面来看,隶书的产生反映了秦统治的社会生活状况,随之蕴含字理也会产生相应转变。周礼八岁入小学,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社会生活的发展,前进抑或后退,皆有理有据可循,能从字理的细微转变中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比如“箸”变成“著”,“著”又变成“着”,原来箸是从竹表义、从者表音,意为竹直人正,后为从羊着目,而不知其义。也有:日月为明,小土为尘,小大为尖,女子为好,田力为男等。由此可见字理的发展能够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

(三)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字理根源于社会生活,并反映社会生活发展状况,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存在脱离社会生活的字理体系,从社会生活中窥见、从对比中求发展。汉字的字理识记是对汉字的构形引据,了解汉字字理对汉字的识记、巩固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生产、生活于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向前发展,使用汉字以简便、通俗为上,往往忽视对字理的认识。二者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其价值提供方向,从汉字的部首、单字、整字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归纳,为识字教学及其引申含义提供系统的蓝本。特别对于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来说,引导学生将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渗透字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生字、理解生字以及运用汉字。对小学高年段、中学来说,强调运用汉字去反映社会生活,加强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力求根本、追根溯源的探索精神。

二、探究学理贵得法

古人语:“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结果会较好;用不当的方法做事,结果会较差。说明了“法”对结果的重要性,掌握了“法”就赢得结果。一者学书得法,一流学理亦得“法”。“法”即方法、规律、法则。掌握汉字的字理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溯源对照法

溯源,就是指简明扼要地阐述这些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一般可通过图片实物展示、动作演示、故事介绍、根据基本笔画分析和点拨等方法分析。对照,就是指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简体字各部位与篆体、客观物体各重点部分进行对照,以感知不同汉字之间的联系。如“山”字可绘出或观看课本中的插图;“大”字则可让学生张开双臂,演示字形;解析象形字时必须要给学生展示由图画到古汉字再到简体字产生、发展的大致历程,体现特定情境下的典型意义。如“鸟”,它是由一头左栖于树枝的鸟形演变而来,而“燕”字却是一只向上飞翔的燕子形状演变而来。

(二)偏旁教学法

汉字80%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例如,在低年段的识字教学中,在学习“反文旁”的“牧、收、攻”等字时,执教者先出示“又”字,理解了“又”字是手的变写后,那么在“又”字上多加一撇的反文旁,又是手持何物呢?

牧——反文旁表示手持鞭子,如词语“牧羊”“放牧”手持鞭子

收——反文旁表示手持工具,如词语“丰收”“收割”手持镰刀

攻——反文旁表示手持器械,如词语“攻打”“攻击”手持武器

……

掌握和理解好形旁,就能够自主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如反文旁,学生能自觉与手持物件联系起来,加强学生的识字能力。再比如“串”字,是一根线穿过两个钱贝,知道字理和引申义后,除了“一串葡萄”外可组什么词语呢?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想组什么词就把它画出来,用来感知“串”字的形义,达到以“一字带一串”的效果。再如“杯”字,可用偏旁析形去索义,古人“以木为杯”,理解就顺畅多了。

在高年段《矛与盾》的教学中,“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的“鬻”注释为“卖”,从字形看上面是“粥”,下面是“鬲”,“鬲”古字的字形像三条腿的鼎锅,联想到锅里有粥,会不会正在卖?通过字形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字义,引导学生体会会其“意”的方法。

(三)分解组合法

分解组合法主要是针对会意字、形声字这类合体字而言的,对独体字的笔画析解也蕴含着“分解组合”,这既教会学生识字,又教识字之法,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避免机械记忆;同时是合体字教学的一种最主要的方法,也是传统的汉字蒙学方法。

名:会意字,分解为夕和口

(晚上〔夕〕漆黑,见有来者不知是谁,须张口问其名,故夕与名会意为名)

初:会意字,分解为衣、刀二字

(制作衣服须先用刀裁布,故刀与衣组合成“初”,义为首先、起始)

人:会意字,分解为一撇一捺

(一左脚一右脚,义为脚踏实地方为人)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造出基本字,通常是独体字。运用会意法、形声法造出了合体字,基本字大多充任合体字的偏旁。通过分解其组合部件,了解其含义及意义功能,就能“析形索义、因义记形”,达到良好的识字教学效果。

三、有容乃大方得体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文字之一,是具有表意体系的古老文字,是传承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决定了汉字在世界文化上具有独特包容性、开放性,以及不断发展的创新性。教师通过对汉字字理析解和意象的透视,让学生体会汉字的意象美,让一个个汉字如“诗”似“画”,甚至其形其色其声俱现。如在《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和“黄鸟喈喈” 的诗句中,从火的“灼灼”,使读者想象到桃花像火一样的颜色,从口的“喈喈”让读者仿佛听到黄鸟如铃清脆的鸣叫。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极具特色,并以其实用、耐品,弥补了语言华而不实的缺陷,兼具美与实用的完美融合。文化自汉字而起,承载悠悠中华五千年文化而历经不朽,汉字之所以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背后一脉相承的字理。

凸显字理,学生领悟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造字之初的象形字见字而知形,见形而知义,而后的会意字兼收并蓄、组字巧妙(文字图—小篆—楷体),从中人们窥见历史发展的轨迹。探究字理,让学生受到传统的美德教育,如,“仁”从人从二,人与人之间相爱为仁,即仁者爱人,“镜”古人曾磨铜为镜,镜子照脸面,以正己身。汉字中,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莫不周载,古人生存智慧、社会意识、生活情趣、传统礼仪融于汉字中,从识字开始,饮水思源,让学生吸取历史文化智慧、传播民族文化,永远沐浴汉字文化璀璨之光!

猜你喜欢

学理字理识字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识字
识字儿歌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识字谜语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
“新常态”概念的演进与学理支撑
翻译学名实诘难与学理定位
小学字理识字教学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