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研究

2021-01-02

求贤 2021年4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校企

一、前言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将学校与企业、学业和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质量方面,共同建设课程,共同培养。学校在发展过程当中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能及时了解当下企业所需的技能和发展方向,使学生能更快速融入企业工作并提高应用实践能力。企业通过协同育人方式,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实地参加技能培训,利用空余时间挂职,这可以提高教师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机统一,实现校企双赢。

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视角下,选取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政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教育资源在融入大湾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中校企合作与协同育人的现状,对制约跨地区教育建设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瓶颈”进行解构,从产教融合、协同合作路径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出发,提出优化协同机制顶层设计,强化资源共享,组建大湾区校企联盟,培育双主体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等路径建议。[1]

以优势学科和公共技术平台为依托,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着“学科交叉、共建共享、产学研结合,分类培养”的原则,进一步整合教学、科研及社会优质资源,通过高校与社会协同创新实践育人平台的建设、有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与社会岗位对接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及高素质的双师型团队的组建,构建研究与应用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衔接、学校和社会相协同的实践育人新模式,使之成为我国培养生物医药和化学工程与材料领域应用型人才的摇篮、科技成果转化并产业化的孵化器。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需要一流的大学支持,因为一流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注重的就是人才和创新。例如,旧金山湾区以及波士顿湾区等,都有一流的大学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教育和科技创新保证。但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教育缺乏创新性,原始创新不足,导致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以及影响力不足,这不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要求及发展规划,对湾区内高校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如何通过校企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高质量人才,破除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间的体制壁垒,建立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以推动湾区共同体的形成,从而发展建立一流的粤港澳大湾区。

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加快推进,而湾区企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企业要想跟上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步伐,则需要一批有技术能力的人才支撑,高校无疑要挑起输出高质量人才的重担。要想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就要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企业在校企共同育人过程中必须参与其中。

二、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问题研究及对策

1.教学内容滞后,不能满足企业最新需求

由于教科书有一定的使用周期,教学的内容跟现代最新成果有一定的时间差,导致教学内容跟不上行业的最新技术,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尤其在近几年,科技迅速发展,粤港澳的建设进程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最新技术的使用尤其重要。[2]

推行校企协同育人,高校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参加企业培训,了解企业所需的技术和发展方向,企业也能根据需要派遣培训师或技术人员到校,以讲座或者授课形式让师生了解企业现阶段的需求、最新技术创新、理念等。校企双方按照“面向产业、服务企业”的协同育人理念,共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书本上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之中去。

2.学生实践不足,难以快速适应岗位要求

在课程安排上,主要以理论课为主,专业实践课课时少,在育人过程中理论知识偏重。部分高校因场地受限,基础设施陈旧或者已过时,班级人数较多,不能满足每人都动手尝试等方面的限制,导致高校的实践理论课成效不佳,难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应适当调整课程安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用情景实践教学,在输送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更生动地传授现实企业操作中的应用,增强知识的吸收度。在寒暑假期间,可适当鼓励学生参加寒假工和暑期工,体验企业工作的生活,一方面能积累实践经验,一方面能提高实践能力。[3]

3.学生创新能力低,自身竞争力不足

学生大部分在课堂听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普遍缺乏思考过程,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低下。高校可以多组织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和比赛,像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攀登计划)等,鼓励学生养成思考习惯,在积极参加项目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进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更具竞争力。

4.校企合作参与度不够

校企合作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但大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只注重自己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认为在校企合作上获得利益不多,在协同育人中,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难以符合企业需求,各方面原因导致企业缺乏参与和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兴趣。

高校与企业在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时,应规定好协议内容,明确双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在高校培养过程中,可根据企业需要对课程进行建设,优化培养方案,使其更具针对性和目标性,加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政府可适当给予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例如,对参加协同育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税收减免等,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建立产学研紧密融合的产业化创新机制

合理有效的机制是粤港澳大湾区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要建立起基于共同理念的动力机制、基于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基于共存共荣的保障机制、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和基于多元融合的沟通机制。[4]

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是高校和企业一个长期性和系统性的深度融合机制。校企合作协议签订后,高校要根据企业需求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建立动态专业建设调整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调整专业结构。高校要多让企业参与进来,邀请企业家来校召开座谈会,介绍社会企业需求、企业目前最新的行业先进技术,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培养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高校要多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专业教师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指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培养下,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1.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协同育人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不仅能提供一个模拟训练的场所,还能成为科研项目的研发中心,通过搭建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经过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使学生逐步适应即将服务的社会环境,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满足学生的课程实践和专业实习需要。鼓励校企双方派遣专业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管理团队,指导学生掌握实践性强的专业知识,完成培养目标。

2.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势资源—科教协同育人

科研项目来源于国家层面、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的需求,是产学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项目虽然可能只是生产实际中的某一细小环节,无法让学生真正接触生产实际,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创新的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既强化了课堂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真正“用”时打下基础。专业教师可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研究,让学生体会到科研创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学生在参与项目研究中,不但可以增强理论学习的动力,而且可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校企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