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考
2021-01-02李满财
李满财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青海 大通 810100)
1 大通县产业园发展现状
1.1 产业园区域范围及主导产业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包括景阳镇、黄家寨镇、桥头镇、朔北乡、塔尔镇、新庄镇及城关镇,6镇1乡40个村委会。园区东至朔北乡边麻沟村,西至城关镇柳树庄村,南至景阳镇小寺村,北至新庄镇新庄村,园区总面积631.33hm2(其中七大功能板块占地377.33hm2)。产业园区内以果蔬种植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为主,截止2020年底,产业园区内果蔬种植面积达到185.33hm2,年总产量达到1.73×105t(蔬菜1.7×105t、瓜果2.9×103t),产值2.76亿元;年繁育果蔬种苗3×107株,产值2580万元。产业园一、二、三产业总产值9.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03亿元、占总产值的43.8%,第二产业总产值0.505亿元、占总产值的5.5%,第三产业总产值4.665亿元、占总产值的50.7%。2019年产业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1.2 基础设施现状
园区内交通便利,截止2020年产业园内已累计修建主干路、田间路、生产道路135.7km,供水管道50.3km、供电线路34km,水、电、路、供暖、绿化等基础设施已初步完善。
1.3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及“两品一标”认证
产业园内入驻涉农企业2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7家)、家庭农场3家,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经营等方式,带动规模种植经营面积达229.33hm2。产业园内现已认证黄瓜、西红柿、辣椒、胡萝卜、甘蓝等“老爷山”牌绿色蔬菜11个品种,认证产量达1.33×105t,面积达136hm2。认证了“大通鸡腿葱”和“新庄黄瓜”2个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通县“老爷山”蔬菜产业园是集生产、加工、物流、科研、示范、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
2 大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瓶颈
2.1 特色产业不强
目前,大通县农业产业园区数量较多,但产业特色不鲜明,同质化问题严重,相互之间竞争激烈,产业空间与市场容量严重不足,尚未形成突出的区域特色支柱产业,造成资源浪费。
2.2 服务手段单一
不少农业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传统而单一的农产品种植方面,思路停留在传统的第一产业和税收优惠,未能充分挖掘市场多方面的需求,建立起有效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服务体系。
2.3 产业层次不高
不少产业园区片面追求规模,忽视企业的技术含量、能耗环保和效益贡献。缺乏龙头企业,科研合作能力普遍较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大都处于价值链的底端,很难形成行业发展高地。
2.4 关键资源不足
不少园区内产业模式和产业供应链条尚不完整,缺乏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能有效形成园区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2.5 技术力量薄弱
园区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企业在创业创新,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受到影响。
3 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农业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以提高大通县蔬菜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任务,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为重点,依托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农业种植、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区域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起到创新示范作用。
3.1 建设规模化、绿色化、优质化生产基地
依据现代农业产业园布局,建设集中连片、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的原料生产基地,推动土地集中整理,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田网、水网、电网、路网互联互通。
3.2 借助龙头企业引领效应
引导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以“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形式,联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3.3 “农旅双链”助推农业产业园发展提升
农业产业园商业模式主要为围绕“农业产业链”+“旅游产业链”共同进行,“农旅双链”在农业产业园中属于相互推动提升的效应。因此,在商业模式优先级的选择上,应当根据区域产业基础情况进行优先选择,从而实现了旅游、现代农业两种产业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联动效应。
3.4 完善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推进“农户+公司+政府”“农户+产业化联合体”“大园区+小业主”等模式,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林权、设施设备等入股园区企业,以股东身份获得收益。
3.5 加强典型模式总结和宣传
及时总结各地园区产业化发展典型经验,研究归纳成熟的技术路径、发展模式,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媒体宣传等方式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