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措施对青贮饲用玉米产量的影响
2022-01-06张建山
张建山
(乌兰县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青海 乌兰 817199)
玉米作为粮、经、饲为一体的三元作物,素有“饲料之王”的美誉,在我国谷物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居第三位,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略少于水稻,居第二位[1],其中约70%用作饲料。目前,我国青贮饲料短缺,每年需大量进口玉米才能满足畜牧业不断增长的需求。青贮饲用玉米较普通自籽粒玉米具有生物产量高、纤维品质好、持绿性好、干物质和水分含量适宜用厌氧发酵的方法进行封闭青贮的特点[2],可在不同生育阶段采收青绿的茎叶和果穗作饲料或是采收乳熟期的茎叶和果穗,经过加工贮藏后喂养家畜[3]。发展青贮饲用玉米不仅可为畜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又能有效缓解人畜争粮的问题,当前,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4]。
研究推广饲用玉米可补充牧区饲料的短缺,有效地减轻草场承载压力,为乌兰地区的饲草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2019年~2020年,乌兰县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在乌兰地区开展了青贮饲用玉米不同播期、不同栽培密度对产量影响的研究,旨在通过合理栽培措施,提高青贮饲用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乌兰县青贮饲用玉米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铁研53(北京禾佳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粮饲兼用型玉米,具有植株生命力强、枝大叶茂、生物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应性广等特性[5]。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位于乌兰县希里沟镇东庄村,平均海拔2950m,年平均气温3.5℃年平均降水量187.5mm,年日照时间2867.5h,无霜期平均94d。试验地地势平整,土层深厚,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具有代表性。
1.3 试验设计
1.3.1种植播期试验
试验设计5个处理,分别为终霜日前15d,终霜日前7d,终霜日,终霜日后7d及终霜日后15d分期播种,分别序号用A1、A2、A3、A4、A5表示。采用随机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16m2,株距0.3m,行距0.4m,按照5500株/666.7m2的密度进行人工点播。
1.3.2种植密度试验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3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16m2,行距0.4m,株距依密度相应调整,人工拉线精准直播,每小区8行。每组试验四周设置标准保护行,小区间走到宽0.8m。试验设置5个不同的种植密度,分别为4000株/666.7m2(B1),4666株/666.7m2(B2),5330株/666.7m2(B3),6330株/666.7m2(B4)和8000株/666.7m2(B5)。
1.4 测定项目方法
按照青贮玉米观察记载项目及标准测定,主要测定株高、穗位(第一果穗着生节与地面的高度)、绿叶片数、黄叶片数、结棒数(单株结棒数)、单株鲜重、单株干重等农艺性状指标。
饲用玉米自出苗后第75d开始采样,以后每隔7d采一次样品,共采5次。每次采样在每一品种所种植的范围内随机选择4个采样点,在采样点内随机选择10株整株玉米,在距地面约10cm位置将玉米砍下,测定玉米产量,制作全株玉米样品。
采集的全株玉米铡成1~2cm长,混匀,称重(鲜物质重),取3份样(每份约1kg),称重后置于105℃杀青30min后,80℃烘干至恒重。将所得干样用粉碎机(筛孔直径2.0mm)粉碎,测定其干重。数据以重复的平均数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播期试验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播种期对玉米的植物性状影响各不相同。株高直接反应饲用玉米生物产量的高低,呈正相关,试验5个处理中株高随播期延后先增后减,在A4时达到最高2.67m,说明在终霜日7d后播种会有更高的生物学产量;叶片数多少关系到有机物质的积累,试验叶片数在12.27~14.67片之间,A4、A5叶片数最高,达到14.40片、14.67片,说明在终霜日7d后播种更适宜铁研53的生长;从结棒数、干重看,A4的株高、干重最大,分别达到2.67m、0.53kg;5月4日播种的鲜重最大达1.28kg;从干鲜比表明不同播期对饲用玉米的株高、干鲜比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5月11日之后播种的干鲜比均大于之前播种的,说明饲用玉米随着播期的推迟干鲜比呈现上升趋势。
表1 植株性状记载
由表2可以看出,折合鲜重中以处理A2和A1较高,分别达到7088.64kg/666.7m2、6904.04kg/666.7m2,处理A5最低,比A2和A1少1162.98kg/666.7m2、978.38kg/666.7m2,减少了16.41%、14.17%。从折合干重来看,A4折合干重最高2953.60kg/666.7m2,比A2、A1、A5分别增加55.38kg/666.7m2、166.14kg/666.7m2、258.44kg/666.7m2,增高1.91%、2.96%、9.58%,表明在5月18日播种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由此,高产播期在5月4日至5月18日之间播种为宜。
表2 产量表现(kg)
2.2 种植密度试验
由2019年、2020年种植密度试验平均数据(表3和图1)可以看出,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的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铁研53号株高差异不显著;穗位逐渐增高,当种植密度在B5(8000株/666.7m2)时株高和穗位最高,达到2.81m、1.18m,与B1(4000株/666.7m2)相比株高和穗位分别高出0.14m、0.27m;从叶片数、结棒数、鲜重和干重来看,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B3(5330株/666.7m2)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47、1.93个、1.68kg、0.72kg,随后又逐渐降低;从折合鲜重看处理B5(8000株/666.7m2)最高9600kg/666.7m2,比B1(4000株/666.7m2)5240kg/666.7m2增加4360kg/666.7m2,增高83.20%,比B3增加624.28kg/666.7m2,增加6.95%;其次是处理B3(5330株/666.7m2)鲜重8975.72kg/666.7m2,比B1增加3735.72kg/666.7m2,增加71.29%;第三是处理B4(6330株/666.7m2)鲜重7551.69kg/666.7m2,比B1增加2311.69kg/666.7m2,增加44.12%。由此可见种植密度在5330~6330株/666.7m2时较适宜。
表3 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结果
图1 不同种植密度对植株性状的影响
3 结论
本研究认为:一是不同播种期对青贮饲用玉米的植物性状有一定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青贮饲用玉米干鲜比呈现上升趋势,乌兰地区青贮饲用玉米高产播期在5月4日至5月18日之间。二是青贮饲用玉米种植密度对农艺性状及产量有一定影响,因此将种植密度控制在科学范围内是增加青贮饲用玉米产量的必要措施之一,过高密度种植会影响玉米的农艺性状,造成产量的下降。试验表明,当种植密度控制在5330~6330株/666.7m2是能够达到高产优质的种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