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职院校培育工匠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02谢亮
谢 亮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1)
1 背景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启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品质革命”。2016年3月10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表示,抓职业教育对培养人才的“工匠精神”十分重要。“中国制造”亟须的大国工匠,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需要蕴含“工匠精神”的教育。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重任。
2 工匠人才的定义
工匠人才指专注于某一领域并对该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人。
3 成都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现状
成都高职院校虽然重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且采用企业订单班以现代学徒制的方式进行培养,但是学生在毕业生时仍然不能满足企业的工作要求,导致学生对口就业率低,工匠人才培养情况不理想,可能的原因在于:首先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企业没有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其次学校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工作技能;再次学校的教学环境不足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影响了培养人才的效果;最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人们看不起技术工人;又由于追求暴富的急切心态,个人、企业、社会的浮躁,人们不能静下心来慢慢将一件事情做到最好。
4 成都高职院校培育工匠人才的必要性分析
4.1 发达国家工匠人才培育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和日本通常被认为是富有工匠精神的国家,从工作的精益求精程度、专注程度和创新力都在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德国人具备工匠精神,是因为他们认为工作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充满神圣宗教使命的活动,因此工作是一种天职;日本人具备工匠精神,与其“职人文化”密不可分,该文化认为“职人”必须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而“匠”则比“职人”更进一步,是指技法与人品都很优秀的人,并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4.2 成都市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根据成都市十三五规划,成都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紧密配套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向“高端高效、集约集群、创新驱动、联动融合、绿色循环”转型发展。因此成都的产业也会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智力创新型转变,工匠型人才不可或缺。
4.3 企业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工匠型人才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深入,供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广大群众买不到自己喜欢的产品,原因在于企业不能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产品。企业为了能够顺利转型升级,必须进行创新,而创新需要能攻坚克难的工匠型人才。
4.4 高职教育立身之本的现实需要
高职教育以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工匠精神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意志力品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水平将吸引更多优秀的生源,从而使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系列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4.5 高职院校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
高职学生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学会一项能在社会上得以安身立命的工作技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但能够获得实用的工作技能,而且有利于未来的入职和晋升。
5 成都高职院校培养工匠人才的路径选择
5.1 政府层面
5.1.1 加大工匠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实验设备以及实训场所投入,让学生在高职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以利于技能的培养;同时为企业划拨一部分经费用于员工培训,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并主动将职业道德、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5.1.2 加强崇尚劳动和技术的社会舆论引导
随着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的播出,以及世界技能大赛的深入报道,工匠型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地提升,但是目前技能型人才在就业、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还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只有提高工匠人才的社会地位同时提高工资待遇才能够让工匠潜心研究技术而没有生活的顾虑。
5.1.3 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育过程
企业不仅仅是用人单位也应该是人才的培养单位,为了能够选拔合适的技能型人才,并减少人才的流失率,企业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应参与到工匠人才的培养过程,将企业的文化、制度、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培养学生,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工匠型人才。
5.2 学校层面
5.2.1 拓展课程场景
高职院校的课堂不能局限在教室中,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主动将企业实践环境引入学校教学环境,建立教学工厂,该模式打破组织边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将企业流程导入教学流程,将企业生产、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三者有机融合,通过在教学系统中植入工厂环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工作技能训练,缩短学生从学习到工作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
5.2.2 优化教学方式
坚持校企合作双轨制教学模式,企业派出的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参与课程项目,使得教学过程与项目开发有机结合,突出理论实践融合性。学生通过生产性全真实训和模块化、项目化教学,能够亲临企业真实环境,全程了解产线工艺流程,进而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在基于典型工作案例的学习中逐步具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持续专注等意识。
5.2.3 改革考核标准
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在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设计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并将其作为考核要点,在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加大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过程性考核,并严格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成功,而且能遵守操作规范和职业道德。
5.2.4 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现代学徒制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目标。由于学生具有工人的身份,并有清晰的就业目标,因此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目标企业的工匠型人才。
5.2.5 以工匠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宗旨和追求。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并通过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来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要求面面俱到,而是指向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那些技能和职业创新方面的素养。工匠精神要求敬业、专注、精益求精,高职学生在敬业的前提下,长时间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技术领域,并以精益求精的方式严格要求,势必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而这种“巧”就是创新的萌芽,也是创业的基础。
综上所述工匠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企业的参与,而且重要的是要形成尊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氛围,要让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课程场景与工作场景统一,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到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中,以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