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图书版权输出方式变革与实践研究
2021-01-01王首斌唐慧
王首斌 唐慧
[摘要]文化产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图书出版作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枢纽,在落实文化强国战略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文化强国视阈下翻译图书版权输出方式变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剖析了翻译图书版权输出的实质内涵,基于不同角度,探讨了当前我国翻译图书版权输出方式存在的弊端,并从增强图书原创能力、培养版权交易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变革思路与实践策略,以期为相关出版社实现国内外文化交流互动、扩宽翻译图书版权输出目标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文化强国;图书版权;交易模式;模式改革;职能转变
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目标[1],我国翻译图书出版业也有了全新的发展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在以西方国家为首施加的国际舆论压力下,建设中国话语体系和增强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是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翻译图书版权输出是指将本国的图书版权经过翻译后输往国外市场的版权贸易活动,其是整个文化产业的关键部分。图书出版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我国图书版权交易的发展时间却很短,并且存在输入多、输出少、引进图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2]。本文着重研究我国翻译图书版权输出方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期为相关出版社实现国内外文化交流互动、扩宽翻译图书版权输出目标提供参考借鉴。
一、中国出版“走出去”中的翻译问题
有学者在对中国出版“走出去”中的翻译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后认为,对中国出版“走出去”而言,图书翻译质量具有重要地位,相关人员应对图书翻译质量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目前,中国出版“走出去”中的翻译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当翻译和出版统一化时,我们很难深入探究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3]。相关出版社在推动图书“走出去”中,最基本的方式是开展出版产品贸易活动,重视、关注版权输出和国际书展平台的交流活动,并与海外出版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要想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的对外出版图书翻译,相关出版社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图书版式和装帧风格,而不仅仅是基于图书语言文字的翻译。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出版物译本在国外市场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比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并不是我国缺乏优秀的文学作品,而是因为我国出版物的翻译质量低,阻碍了中国文化走向国际,限制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探究相关出版社如何提高出版图书的翻译质量,深入分析出版和翻译之间的关系,探究翻译出版市场的发展方向。
二、图书版权输出的概念和功能
版权即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所创作的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我国版权输出主要以图书输出为主,整体呈上升趋势。当前,国际版权贸易逐渐朝着规模化、多元化发展,为我国图书版权输出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相关部门通过举办大型国际书展,可以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和传播力,向世界展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明,促进中国出版产业走向世界。
传统的出版产品贸易方式单一,不利于版权输出的发展。随着国际版权贸易的多元化发展,为我国出版产品贸易提供了发展动力。目前,我国出版产品贸易模式已经逐渐向全方位发展,众多国内出版机构不断扩展国外合作的对象,例如出版机构、图书机构、销售渠道机构以及技术服务机构。但在此过程中,我国传统的出版产品贸易发展受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众多中国出版机构决定先加强与外国出版相关机构的合作,通过出版外文图书来打开国外市场,如与Bertelsmann、Pearson Education等合作[4]。当外文图书在国外市场上奠定良好的基础后,相关出版社再出版高质量的中文图书以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进一步促进图书的版权输出。
三、翻译图书版权输出的生态内涵
版权不仅表示复制权,同时还表示个体对作品本身及载体拥有的所有权[5]。翻译图书版权输出作为一种跨国文化产业,图书以商品的形式呈现在公共平台中,不仅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同时也拥有文化、思想等丰富内容[6]。图书版权交易不管是从形式、内容,还是从贸易等方面来看,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是我国出版事业的核心部分[7]。版权的输出与引进和知识在全世界的分布与互通有紧密联系,是一种国际或地域之间的知识传播。图书版权在国际中的引进与输出,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国家知识生产供应能力的高低与综合国力的强弱。
版权交易是无形的知识交易,也是知识传播的模式之一。知识交易与普通交易有着本质区别。翻译图书版权输出体现我国对全球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与利用能力,不但可以壮大国内出版市场,还能促进我国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知识,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8]。发达国家的出版社在出版市场上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出版社借鉴。让我国出版社中的领头者最先明确翻译图书版权产业化运行的理念,能进一步加快我国出版行业发展的步伐,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四、翻译图书版权输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我们开展对外文化传播,首先应向目标国家传播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传统,让目标国家的民众了解我国的社会风貌、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9]。通过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其他国家的民众可以了解和认识一个和平友好、文明进步的中国,这是我们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之一。
我国《出版管理条例》中规定了出版单位的审批机制,在引入版权代理情况下,版权代理机构仅是中介,无法决定翻译图书的出版[10]。同时,和其他交易领域相比,我国翻译图书版权输出受到更加严格的政策限制,譬如出口审批制度严格,报批手续烦琐等。
我国在翻译图书版权输出方面的专业人才数量较少,每个出版社的交易型人才的素质高低不一,能够使用外语交流业务又懂得交易规則的人才更少[11]。同时,国外出版公司在我国本土也会招聘相关的版权交易人才,导致国内人才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以笔者较为熟悉的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为例,其在中国的版权代理公司的工作人员多是在英国的出版专业留学生中择优遴选。国际化人才的短缺不仅是我国翻译图书版权代理机构发展的巨大障碍,也是我国版权交易快速发展路上的一个严峻考验。
地方出版社通常将翻译图书版权交易和图书交易划作等号,消耗很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参加各类全球性的图书博览会,最终却只卖出少量书籍。在世界各大书展中,占据我国版权贸易的最大份额依旧以中国外文局为主,地方出版社的市场书很难浮出水面[12]。从图书出口经营的实际成效来看,在国外,中文图书读者均为海外华人与学习中文的外国人。相关出版社可采用图书版权交易、联合出版等模式,邀请出版对象国的翻译家译书,在翻译的同时结合审校,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中国翻译作品走进外国读者的心中,让中国文化融入世界[13]。
从目前我国图书版权交易的发展现状来看,版权交易的发展在不同地域间存在很大差距,发展好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区域与发达城市。在版权输入方面,北京、上海、辽宁等为关键地域,这些地区的出版社的实力相对较强,在版权输入量上也占据全国的多数份额,不论是在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方面均拥有显著优势。在图书版权交易输出方面,我国整体版权交易输出数量不多。就云南出版集团而言,“十三五”期间,云南人民出版社与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合作成立的“中缅文化互译出版中心”在缅甸仰光揭牌成立;云南教育出版社的《共饮一江水—澜湄合作简明知识读本》的精装版被选为习近平总书记出访老挝的国礼之一;云南科技出版社制定了对接东南亚国家的“云南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之印度尼西亚”走出去方针,与印尼火炬出版社出版了《时空针灸实用手册》《中医经典选读》《中医治未病知识读本》等中医药读本。以上出版活动为我国出版
“走出去”的推进铺垫了语言基础,有利于建设国家对外话语体系,有利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基础等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对地方出版集团而言,各个出版社之间并未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中国出版“走出去”规划蓝图。版权交易发展的地域不均衡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成熟,是版權交易不健康的体现,也是市场不完善的表现。
五、翻译图书版权输出方式变革与实践
从上述内容来看,我国翻译图书版权输出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我们对交易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优化与规范。为推进我国图书版权交易的良性发展,本文提出以下翻译图书版权输出方式变革方向与详细的实践举措。
翻译图书版权交易由引进与输出两部分组成,不管是引进额还是输出额的增长,都视为版权交易额的增长。即便翻译图书版权当前的引进额高于输出额,也可以促进我国版权交易的进步,为今后的高质量翻译图书输出打下扎实基础。随着我国版权引进数量的不断上升,从多种角度来看,都能很好地增强相关出版社和从事翻译图书版权输出人员的积极性。但从长期的战略局面出发,这种引进高于输出的交易局面是很难持续的,其不仅受到进口所需外汇的限制,同时也会受到来自国内市场需求的限制。由上文得知,当版权输出额低于引进额,翻译赤字将逐年增多,在此种状态下,需使用国家外汇储备弥补亏空、注入运行资金,但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巨大经济负担。此外,我国版权引进市场近年来已经逐步饱和,版权交易的递增来源转移至版权输出方面。只有出口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图书,我国的版权输出额才能拥有上升空间,进而打造更多国际化的双效图书。
首先,相关出版社的版权输出要符合海外市场需求,且具备中国特色,实现文化输出、文化强国的目的。要想增加我国翻译图书版权输出数额,相关出版社必须要了解国外市场需求,明确其能够开拓的海外市场类型。除了书籍内容,出版物也要在图片、装订风格、印刷风格等方面迎合国外读者。譬如在外观方面,日本读者喜欢夸张艳丽风格,欧美读者喜欢简单自然;在版面印刷方面,日本读者习惯文字紧凑,欧美读者则偏爱空间较大的印刷风格。从地域方面来看,东南亚地区与我国地缘文化及人文传统相近,成为我国出版量最高的海外市场;美国、加拿大等因华人移民数量的增加,中文出版市场份额也呈现上升趋势;而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因为思想上与我们存在巨大差异,再加上华人数量不多等客观原因,中文出版市场份额较低。
其次,相关出版社要从多个角度打开国际图书市场大门。版权交易和出版社的产品架构、图书品牌与原创能力有很大关系。要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版权交易,相关出版社就要明确海外市场特征、学习优质图书的翻译营销策略。相关出版社可以借助海内外网络平台实时更新国外图书市场的最新动态,与海外出版社进行合作,实现中外文化的互通与交流[14]。
最后,相关出版社要利用优秀的原创作品拓展版权交易的输出路径。文化是出版的源头,学术与思想是图书价值的体现。原创优秀作品在国外市场拥有极大的开发潜力,相关出版社如果选择的题材贴合海外读者需求、营销策略得当,各领域优质图书很容易在海外获得大量市场份额。这也提醒国内众多出版社要多寻找原创优秀作品,增强海外市场的营销力度。
市场具有盲目性与滞后性,这是市场经济的缺陷。在此种状态下,我国政府要改进市场机制,发挥知识产权策略的指引作用,完善出版业的相关奖励政策、综合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共享平台、规范市场秩序、打压恶性竞争关系、惩戒扰乱翻译图书版权输出市场秩序的不法分子。优质的长期合作关系能使交易双方共赢,而共赢的
首要条件就是要双方要讲诚信,这是交易的根本保障。一方如不讲诚信也许会获得一时之利,但丢失的是自身信誉,最终会为此付出惨痛代价。诚信要伴随整个交易过程,交易双方在版权商谈时要对市场进行准确评估,签订版权合同后,要严格执行合同内容,及时有效地向对方回馈信息。在诚信交易实践中,出版社要派专人负责版权协调工作,定期审查、监督编辑人员,审查内容包括图书质量是否满足合同需求、是否及时邮寄出版样品、是否按照约定时间支付版税、是否提交正确的销售金额与财务报告等。
相关出版社要想提高版权交易数额,则必须要提高图书翻译质量,其要对图书翻译工作者的能力进行严格考查。在翻译出版项目推进过程中,图书的很多内容都涉及专业的背景知识,即便是专业翻译工作者如果不理解国外风俗习惯,也会因疏漏翻译出让人无法理解的译文。因此,翻译工作者无专业知识背景,翻译的内容可能让人啼笑皆非。有些译文看似美观,却是构建在歪曲术语的前提下,这样的译文虽能读通,却显得尤为不专业,不能作为科研学者的资料。因此,为有效提高翻译图书版权的输出质量,相关出版社需要招聘一批拥有优秀外文功底的版权输出目的国的专家学者,并配合精通双语的审校人员进行翻译。
相关出版社拥有版权交易人才是其提高版权交易数额的必要条件。因此,版权交易人才的选择与培养是当前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相关出版社要爱惜人才,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这样出版社才能快速发展版权产业。版权交易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脑力劳动,各个环节都要有高质量人才进行把关。版权交易的行业带头人更要具备前瞻意识,综合出版社发展方向与文化优势,全方位利用国外优质版权资源。总体而言,我国高校依旧缺少对专业版权交易人才的培养,举办各类形式的研讨班、训练班等是解决此问题的可靠路径。我国国家版权局多次组织版权交易人才奔赴国外培训与考察,获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当前,全世界电子版权和出版数据的网络化建设已经成为版权交易领域的热门话题,我国对外翻译图书版权输出信息通道,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一是作品数据库与作品版权数据库,二者最大限度统一整合了全国近期出版的各种类型图书、名著的版权信息。相关出版社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国外推广宣传中国图书,以增加版权交易数额。二是作品库,其要拥有网上付费功能,以提升翻译图书版权经济价值。三是通过数据通道,能使版权拥有者通过网络实现跨国的版权转让商讨与交易。四是运用契约模式和国外图书出版的核心网络互相链接,便于我国了解国际图书市场的实时动态。在当今的翻译图书出版,版权交易已经处在第一线
与生命线的主导位置,经营品牌版权交易在出版社品牌构建和发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15]。出版社版权交易要抢占市场先机,打造属于自身的品牌形象,这对中国出版业自身素质优化与跟进世界發展步伐具有特殊的推进意义。当前,国际版权交易理念是以对方实力为核心审查标准的“实力观”理念,为此我国出版社需要树立精品意识,实行品牌战略,形成多出精品翻译图书出版的交易共识,产生更多的品牌效益。
书展、图书博览会对出版社的版权交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北京图书博览会以版权交易为主,是一个聚集图书交易和订货的国际性书展,其在近几年被越来越被多的出版社所重视,为众多出版社的图书版权交易提供了极大便利。
六、结语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不同国家的信仰、风俗、民族文化等元素进行碰撞、交融,最终以文字等多元载体形式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版权交易在我国出版产业中的比重逐渐增加,相关出版社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应对相当大的挑战。为此,本文在文化强国的视阈下,从我国翻译图书版权输出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研究版权交易的内涵与不足,从认知交易发展趋势、营造国际品牌形象、培养高质量交易人才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为相关出版社实现国内外文化交流互动、拓宽翻译图书版权输出目标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迟海波,李根.新时期“文化强国”战略视域下的大学文化使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3):102-107.
[2]刘佳.面向数字出版的电子书著作权授权模式优化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9(01):93-99.
[3]车南林,唐耕砚.显现与弥合:中国图书版权贸易中的“距离效应”[J].现代出版,2020(03):78-83.
[4]郝群,张立彬,周小康.国外高校图书馆MOOC版权服务的调研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9(14):111-120.
[5]马克秀,姜昕.开放创新理念下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策略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9(04):30-33.
[6]严建援,秦芬,李凯.订阅型在线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J].管理学报,2019(09):1405-1414.
[7]魏建,田燕梅.产业链传播创造价值:版权的价值形成与保护模式的选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133-144.
[8]何明星.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翻译出版与传播的本土化探索:毛泽东著作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J].中国出版,2021(11):26-34.
[9]秦德继.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图书版权输出环境浅析与策略分析[J].国际公关,2019(05):209-210.
[10]韩广华.区块链技术背景下图书馆版权交易模式的变革[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01):129-131.
[11]李林.全球视野下图书版权输出新路径探析[J].科技传播,2019(12):170-171.
[12]高天航.如何提升中国图书版权输出数量[J].传媒论坛,2019(12):141-142.
[13]肖鹏.中国图情领域的翻译与引介传统及其实践反思:以“译介谱系”为落足点[J].图书馆建设,2020(03):6-11,27.
[14]梁红艳.图书版权输出优化策略探究[J].编辑之友,2020(03):83-89.
[15]汪东丽.促进数字化转型:美国图书馆著作权例外改革示范条款评析[J].图书馆论坛,2019(11):155-163.
[作者简介]王首斌(1992—),男,河北保定人,云南科技出版社责任编辑;唐慧(1985—),女,云南昆明人,云南科技出版社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