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科技类图书编辑的加工能力培养
2021-01-01崔占军宋华
崔占军 宋华
[摘要]科技类图书编辑的重要工作就是将书稿加工成符合政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统一性和规范性原则的图书。这个工作涉及面很广,既涉及科技领域的专业知识,又涉及出版知识。这就要求图书编辑是个“多面手”,即编辑工作中常说的“杂家”。本文结合作者自身多年的图书出版工作经历和编辑培训经验,从科技类图书编辑应具备的理工科专业知识和出版知识两方面出发,对该类编辑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和职业培训,并对新编辑和资深编辑的日常培训方式和内容进行了总结,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科技类图书;编辑加工能力;编辑培训;编辑工作习惯
科技类图书出版社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作者资源的聚合和编辑加工处理稿件的能力这两个方面。无论是大型的专业工具书、学术专著,还是一般的科技类图书,作者的书稿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这些书稿必须经过编辑的“三审三校一读”,消除可能存在的政治性错误、技术性错误、常识性错误、语言文字错误等,才能成为符合出版规范的图书。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始终是主力军。虽然他们不是图书的原创者,但他们对提高图书质量、可读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影响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因此,科技类图书编辑的加工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
一、科技类图书的特点
科技类图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除了一般图书所常见的政治敏感性问题(如地图、港澳台问题)、语言文字方面的差错,其易错点还有技术性问题、常识性问题、计算问题、国家标准贯彻问题、对应统一问题等,具体表现在插图、表格、公式、物理量名称的符号与单位、名词术语、字母的大小写和正斜体等多个方面。所以说,科技类图书的内容涉及面广,易错点多,加工难度大。
二、科技类图书编辑应具备的知識
编辑工作主要是案头工作。案头工作主要是指编辑审读、加工稿件,处理书稿中的技术问题等一系列出版工作。案头工作也是影响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出版物质量主要包括内容质量和编辑技术方面的质量。内容质量一般体现在政治性、学术性和艺术性等方面;编辑技术方面的质量包括是否符合出版规范,是否达到各种出版要求等内容[1]。编辑不仅要解决工作中的一般性问题,如在一些字词的表述、符号的用法以及格式的统一等,还需要发现、处理书稿中有悖于常识的错误。当然,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编辑仅靠编辑出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自身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与此同时,少数编辑可以发展成为学者型编辑。顾名思义,学者型编辑对某一方面有深入研究,能够解决重要的专业性问题。例如,有的编辑曾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处理工作,有的对教学改革做过深入研究,那么他如果编辑加工相应的稿件,就能够和作者进行深入的探讨,进而解决稿件中深层次的问题,提升书稿的内容质量。
(一)编辑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书中的知识都应该是正确的,能够经得起推敲的。学术观点可以有争论,也可以有各种不同,但知识性的内容是绝对性的,不存在相对性。胡适先生曾说:“用人要在有疑处不疑,治学要在不疑处有疑。”编辑就是要在别人提不出问题的地方大胆发问。当然提出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具备专业的背景知识。科技类图书编辑一般具有理工类专业背景,通常情况下只加工相关专业的书稿。这既是专业分工,也是为了保证书稿的质量,确保编辑和作者有交流的基础。在编辑工作中,编辑肯定要和作者交流专业技术上的问题,指出稿件存在的问题,比如错误的地方(如概念、计算错误等)需要作者确认,哪些问题说得不明确,哪些问题存在疑问需要作者再考虑,哪些内容有技术疏漏。
(二)编辑应具备编辑出版专业知识
编辑在审读稿件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非常多,内容的专业性暂且不说,只是文字和技术形式把关方面,就有十分复杂的要求,一般包括语病、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和排版格式上的错误,以及用阿拉伯数字还是用汉字数字,各种体例格式是否合适和统一,页码是否连续,公式号和图号是否连续,排版方式是否符合读者需求,选择的纸张和装订方式是否符合图书内容,名词术语是否统一等。
这部分知识涉及很广,比如图书的构成、图书的成本核算、加工编辑的职责和基本原则、图书出版的环节和过程、图表的加工、物理量及单位、外文字母的用法、数字的用法、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的用法等。在书稿内容方面,作者是专家;在编辑出版知识方面,编辑是专家。作为责任编辑,其要对一本书的文字、插图的编校质量负责任,从内容到形式、从书名到文中的标点符号,甚至是空格的大小,都要符合相关规范。编辑只有在专业内容上和编辑出版规范两个方面给书稿把关、增色,才能和作者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
三、专业培训和职业培训应并重
专业培训是指与编辑所学专业相关的培训;职业培训是指和编辑出版知识相关的培训。科技类图书编辑至少有一个理工科的专业背景,才可以胜任相近专业的稿件加工。
第一,有些编辑从校园走进出版社,从没进行过实际生产,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其对有些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有些书稿的内容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比如,学机械的编辑需要加工数控类稿件,但如果没从进过车间,没见过数控机床,那么自然对数控机床的自动运行、切削特点缺乏直观的了解。第二,书稿中的专业技术性错误有易发区和高发区。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几本书稿都有同一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时错在同一张插图、同一概念上。新编辑对这类书稿的高频问题,缺乏经验性的总结和必要的敏感性。出版社应该请资深的编辑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和分享,以帮助年轻编辑成长。第三,各个专业领域的国家标准会根据技术的发展和实际需要进行更新和替换,新出版的科技类图书应及时贯彻最新的国家标准。在这方面,编辑仅仅依靠自发的关注和学习是不够的,常常会因为主动性不够或精力不足而忽略了新国家标准的学习。因此,出版社应阶段性地组织编辑进行新国家标准的学习,集中讲解新旧国家标准的变化内容和要点,同时培养编辑关注新国家标准的意识。
编辑培训的内容范围很广泛,上面已经提到了专业培训的部分内容,如错误高发的规律、国家标准的贯彻等。出版社可以组织资深编辑进行总结,并进行分类讲解。同时,出版社也应鼓励编辑积极聆听专业领域的专家讲座,了解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信息,了解相关技术处于概念、理论、生产实践的哪种阶段。另外,出版社还应鼓励编辑到生产一线,发现一线劳动者的需求。职业培训的范围就更广泛了,诸如图书出版过程中各个工作环节的基本要求、图表常见问题、量纲、外文字母、数字用法、标点符号的用法等。当然,专业培训和职业培训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比如科技类插图的常见错误,不仅包含了专业领域的知识,还包含了图书出版知识。
四、科技类图书编辑加工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新编辑:采用“联合导师制”
新编辑的培养建议采用“联合导师制”,即新编辑培养初期的1~3个稿件,一个稿子由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在出版社编辑的培养模式中,“一带一”的师徒制是个常规的办法。“一带一”的好处在于资深编辑了解新编辑的优点、缺点后,可以针对性地为新编辑选择适合的稿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一带一”的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新编辑对某些问题的处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原因是资深编辑之间的工作方法有时存在很大差异。新编辑了解不同资深编辑的工作方法,对培养他们的工作思路和提升工作灵活性非常重要。为了避免先后各位指导老师对新编辑学习情况的不了解而引起一些问题,资深编辑可以为新编辑详细制定学习目标和选择合适的书稿,如第1~2个稿件的专业方向要完全符合新编辑的所学专业,避免选择标准多、运算多、线条图例多、参考文献多、引进版和时间紧的书稿,以便新编辑更快进入角色。从第3个稿件开始,稿件的专业方向可以略微改变和放宽。为便于指导老师的交接,新编辑应该详细安排每个稿件,尤其是前3个稿件加工任务之外的学习内容,如导向问题、差错率、术语统一、格式统一、贯彻国家标准等知识。笔者的编辑培训工作实践证明,出版社采用“聯合导师制”确实可以让新编辑快速地学习图书出版的基础知识,提升编辑工作的综合技能。
(二)资深编辑:灵活化的培训方式
出版社对资深编辑培训同样是必要的。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已经从业五六年的资深编辑对一些简单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其主要原因在于图书编辑工作的综合性要求很高,从图书内容到体例格式,从专业知识到图书出版知识,涉及面很广,而部分编辑可能是自身的知识广度、工作能力、编辑经验等方面存在不足,也可能是其对专业领域内的前沿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还可能是其习惯于按照固化模式处理问题,没有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涵。因此,出版社对资深编辑进行培训也是有必要的。培训的方式灵活多样。出版社可以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如出版社可以组织编辑定期分析一个时间段内的编校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定期讲解新旧国家标准的变化,也可以对某个专题进行深入的讲解。同时,出版社也可以鼓励部门采用月考的形式,动员大家积极参与,目的在于引起大家的重视。出版社对部分经验丰富、喜欢研究的编辑,可以压担子,让他们承接一些课题,并进行总结和细化,如对新旧国家标准的对比、易错点的总结和分析等,着力培养研究型编辑。
(三)环节交叉培训
虽然同在一个出版社工作,但编辑往往对下游环节,如描图、排版、校对等工作的细节并不是很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他们之间就会产生一些“不配合”,比如校对人员用铅笔标出书稿的两处应“统一”的标记,有些编辑就用红笔描了一遍“请统一”,该怎么统一呢,按照哪一处统一呢?这是校对人员的疑问,编辑并没有给出有效的答复。这样的“不配合”就会造成双方沟通效率不高,甚至浪费工作时间和精力。因此,环节交叉培训是有实际意义的。
一般情况下,一名编辑不太可能把排版、校对等工作都熟悉之后,再从事编辑工作。通常情况下,出版社会根据编辑的需求,事先确定一些主题,请资深的描图人员、排版人员、校对人员给编辑介绍、讲解他们所在环节的工作特点、常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希望如何和编辑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各类出版工作人员了解彼此的工作特点和要求,促使不同环节的沟通更顺畅、高效。
五、编辑应培养好的工作习惯
编辑要使一本书稿在政治性、科学性、规范统一性等方面[2]的编校差错率不到万分之一,是不容易的。除了坚持逐字逐句阅读全文,编辑还需把一些编辑加工的基本原则转变成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书稿的加工。
(一)做足编辑分内的事
我们常说尊重作者的原则有两个含义:一是编辑不要改变作者的文风和表达方式;二是只要作者的学术观点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符合科学性原则,就不能因为编辑的好恶而轻易改变。编辑在未经作者同意的前提下,擅自大删大改,甚至调整内容结构,这是作者反感的事情,也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作者是书稿内容方面的专家,编辑是图书出版方面的专家。作者和编辑各有所长,各有责任。编辑应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出版知识判断、处理政治性问题和科学性问题,并使之成为符合出版规范的图书。另外,编辑通过自己的编辑工作,使书稿中的公式表达、物理量符号和单位,甚至标点符号等内容,符合出版规范和相关国家标准,同时根据国家标准、法律法规,指出书稿内容的错误和存疑之处,帮助作者保证书稿内容的正确性。这些都是编辑分内的事。
(二)培养改必有据的习惯
对稿件存疑是编辑的好习惯,但改必有据是编辑加工的基本原则。资深编辑常说:“多查字典,没有硬伤”,指的就是改必有据的问题。编辑要养成在动笔修改之前,查证权威资料的习惯。因编辑修改而造成的错误,同样是作者反感和不能接受的事。往往编辑做了很多努力,消除了很多专业和出版技术上的问题,就因为一两处这样的错误而得不到作者的认可,甚至被认为能力差、责任心不够。因此,编辑应坚持改必有据的原则,为出版物把好质量关。
六、结语
合格的科技类图书编辑是全面的人才,不但具有较深厚的理工科专业知识,而且具有较扎实的出版知识,并且善于沟通表达,精于文案工作。在编辑成长的不同阶段,形式多样的专业培训和职业培训不但有利于提升编辑的职业技能,而且满足了社会对这种综合性人才成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昕.做书:感悟与理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中国编辑学会图书编辑学专业委员会.科技图书编辑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崔占军(1971-),男,河北遵化人,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编审;宋华(1977—),男,内蒙古通辽人,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