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梦的开始与结束

2021-01-01李佳文

雨露风 2021年10期
关键词:志向杜甫

摘要:杜甫平生创作诗歌一千五百余首,风格是沉郁顿挫的。其诗歌风格发生过转变,即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转变的节点在他写《饮中八仙歌》后,学界对杜诗的研究主要从风格、意象及考据入手,对杜甫个人志向及个人梦想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杜甫志向由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的研究几乎没有。论文通过对杜甫诗集解读的同时将结合杜甫年谱,《杜甫评传》及新旧《唐书》对杜甫梦想开始与结束时间的记录进行论述,以探求杜甫梦开始与结束的节点。

关键词:杜甫;志向;壮游

杜甫从弱冠以后直至老死这个阶段中不是在游学,就是在漂泊,一生安定的时间少,但在游学与漂泊的过程中他写下了一千五百余首壮丽诗篇,其中有欢快愉悦的,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有壮怀高远的,如《望岳》《赤凤行》;有沉郁悲壮的,如《秋兴八首》《春望》等。这些欢快、高远、沉郁诗歌中描写的画面组成了诗人的整个人生,诗人的人生轨迹就是按诗中所写的情景进行的,可以说他的生命长度就是其诗作的生命长度,他的思想才情及人格凝聚成了一部诗集,杜诗作为“诗史”不仅记录了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同时也记录了他一生的快意恩仇,坎坷遭遇。怀才不遇的际况对杜诗风格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在《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一文中,程千帆先生将当时世人皆醉,唯杜独醒的际况论述得十分详细,杜甫正是在这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下,诗歌风格由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饮中八仙歌》[1]是杜诗现实主义的开端。学界对杜诗的研究集中在分析其沉郁顿挫的风格或考证诗中某字的由来出处,或分析其人格和精神对其诗作的影响。论文在解读杜甫诗集的基础上结合人物评传和历代史书,探究杜甫梦开始与结束的时间节点。

一、梦的开始

杜甫的梦可分为个人的和国家的,个人的梦开始于杜甫二十四岁时,结束于安史之乱爆发时;国家的梦开始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结束于《壮游》篇创作时。

(一)个人的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新唐书》载:“杜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2]”。由记载可知杜甫少年时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好,且有在吴越、齐赵等地游学的经历。由于《新唐书》对杜甫所论较少,还需从杜诗中找寻其人生经历。通过杜甫后期自传诗《壮游》可知,杜甫年少时就有惊人的才华和不俗的志向,他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是充满希望的,即《壮游》中“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和“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3]”。杜甫七岁便开口歌咏仙鸟凤凰,所咏之物不是凡俗之物,可见其从小便有不俗的志向,同時他在十四五岁时便出入文人集会的场合,其才华能与班固和扬雄媲美,可见其才华卓越,超出同龄人数倍。

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述:“公十九岁。游晋,至郇瑕。从韦之晋、寇锡游[4]”。杜甫十九岁开始游历生涯,并在游历中结识了不少朋友,这在他的诗中有所描述。杜甫在十九岁至三十五岁的游历是快意舒适的,期间虽有落第的感伤,但很快就释然了,还写下了自己人生第一首抒怀壮志的诗《望岳》。在《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中是这样叙述的:“公二十四岁。自吴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再据黄鹤注杜诗,《望岳》篇当作于公元736年,即杜二十四岁时,可知《望岳》是杜甫落第后所作。杜甫十九岁至二十四岁之间的游历是惬意的,落第给他的打击较大,当他在游历齐赵时有所感悟,写下《望岳》,唱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和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5]。此后在游齐赵间还写有《房兵曹胡马》和《画鹰》等咏物言志的诗作,展现了青年杜甫作为传统儒者“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追求[6]。

结合以上材料可知杜甫个人志向的开始当于其二十四岁时,《望岳》当为杜甫梦想开始的前奏,其后杜甫还有《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送高三十五书记》[7]等诗记录了他为一展抱负而委身于人的经历,直至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追求个人梦想的历程才结束,此后他又开启了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梦。

(二)国家的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在24岁至43岁之间,即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过的是“裘马颇清狂”的生活,这在他29岁作的《房兵曹胡马》与《画鹰》中已有体现,《房兵曹胡马》云:“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画鹰》云:“何当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时的杜甫将自己的蓬勃朝气发挥到了极致,这时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和力量,虽然此后他为追求志向而寄于他人门下,过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但掩盖不了他志向的光芒,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士,杜甫一直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目标。

安史之乱是杜甫人生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志向,由追求立功转向忧国忧民。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奔蜀,杜甫开始他的飘荡生涯,在逃往奉先途中,他的思想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将所见所闻写成了《咏怀五百字》。当时他的感受是“穷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与他相识的人则嘲笑他不思功名利禄,操心黎民社稷,他则表示反对,即“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当他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便哽咽无语了,即“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权贵们吃着驼蹄羹,穿着貂鼠裘而黎民冻死饿死,整个奔亡途中充满了哀嚎,杜甫“默思失业途,因念远戍卒”,忧在天下,无暇顾及自己的得失,正是他国家梦开始的预兆。而后的《哀江头》《哀王孙》及“三吏”“三别”无不透露出他对黎民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历经战乱和流亡后的真实写照,他宁愿自己冻死,也希望天下黎民能有安身之所,这已经超越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无论达或穷,他依然要兼济天下。

从《咏怀五百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可看出杜甫国家梦正是开始于安史之乱后,现实情况使他意识到个人利益在国家利益面前是多么微不足道,直至写《壮游》前,忧国忧民是他生活的主线。

二、梦的结束

《壮游》是杜甫的自传诗[8],展现了杜甫前五十年的人生历程,是回忆往昔所发出的感慨,《壮游》篇后,杜诗中多写对流亡生活的无奈,很少论及国家黎民之事。

《壮游》开场就是“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从中能感受到他强烈的自信,然后就是“春歌丛台上,冬猎青邱旁”,杜甫在齐赵等地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壮游》“往昔十四五……痛饮信行藏”为快意的前半生,“黑貂不免弊……侧伫英俊翔”为苦辛的后半生,“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是杜甫无所适从的真实写照,最后只能退居幕后了,即“側伫英俊翔”[9]。

《壮游》后的《负鸡行》《最能行》等写自己的日常,国家之事所谈甚少。《壮游》诗中前半部分是杜甫做的一个梦,在这个梦里杜甫有追求过个人抱负,也有过忧国忧民的思想;后半部分则为梦醒后的现实,杜甫以“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来总结梦醒后的事实。当他清楚认识到现实之时,他的梦也就结束了,所以《壮游》之后,再无美少年。

三、结语

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不仅因他是超世的天才,还因他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在安史之乱前追求个人理想,力求达到“立功”的目的;安史之乱后他担忧国家命运,个人梦上升为国家梦,并为之努力。但当他认清现实后,他的梦就醒了,就结束了。黑暗的现实打压着他,退居幕后写自己的生活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作者简介:李佳文(1996—),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参考文献:

〔1〕程千帆.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J].中国社会科学,1984(5):146-156.

〔2〕欧阳修.新唐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3〕谢思纬.杜甫集校注卷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闻一多.唐诗杂论·少陵先生年谱会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5〕谢思纬.杜甫集校注卷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6〕仇兆鳌.杜诗详注第3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7〕刘琪瑶.杜甫早期的游历和诗歌[D].济南山东大学,2018.

〔8〕温煦.再论杜甫《壮游》[J].杜甫研究学刊,2019(2): 51-58.

〔9〕李小宁.从《登高》看杜甫的宇宙意识与文人情怀[J].文学教育(上),2020(11):36-37.

猜你喜欢

志向杜甫
登高
谈志向
确立适当的志向
我是一粒沙
乘风破浪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