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2021-01-01杨崇演
杨崇演
一
喜欢一个词牌名:声声慢。
宋朝人蒋捷有一首《声声慢》,一共用了十多个声字: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思念亲人故友,故人不在,思念中恍惚错把“檐铃声”当成故人腰间佩玉声;“砧声”,邻家未熄的灯火处又传来捣衣声,砧声入耳勾起对亲人的思念。
时值秋日,北雁南飞,“雁声”悲切,横空而过,引起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
“豆雨声、风声、更声、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秋夜漫漫难捱直至曙光渐现,凄凉秋声,声声入耳,层层紧逼,特别是征乱、破亡之声“彩角声”“胡笳声”刺耳、动心魄,亡国之痛无处诉说。
同个年代,李清照也有一首词《声声慢》,全词如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独自在房间内寻觅,但究竟在寻觅什么呢?自己也说不清楚,在这冷冷清清的陋室里,哪里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隐匿?此情此景,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呢?
二
农家出生,自小在农村长大。记忆中,乡下的生活总是慢的。吆喝声,鸡鸣狗吠声,邻里互助声,声声入耳。
“卖冰棍啰——”
“磨剪刀嘞,戗菜刀来——”
“破铜破铁、胶皮鞋底换糖喽——”
……
乡下原生态中,有春声,也有夏声;有秋声,也有冬声;有植物的声音,也有动物的声音。最萦绕我的还是邻里间的互助声。
“阿鲁媳妇,下雨嘞!”
这是五太在提醒我母亲。阿鲁,我爸小名。无论谁在家都能听到,然后赶紧收进晾于窗外的衣物。20世纪80年代,五太神清气朗,喊声响亮,语速不快不慢。
“阿鲁——媳妇,下雨——嘞!”这还是五太在提醒我母亲。只是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她的精神已不如先前,语速也减慢了一些。但这并不影响她提醒的效果。
“阿——鲁——媳——妇,下——雨——嘞!”这依然是五太在提醒我母亲,一如既往。只是自本世纪头几年,五太的老态日见明显,故而喊声略微弱了一点,语速又放慢了一些,但这同样不影响她提醒的效果。
三十年来,五太那一声声热诚善良的提醒,从未间断。直到有一天,五太的呼吸连同她的关照打上了永远的休止符。
每次回到老家,我的耳边就好像会响起五太的关照声,犹如点点滴滴的甘露注入我的心灵。
三
“声声慢”里,总有着父母的牵挂和体贴。下面,把你我的成长感受摘记如下:
开始要走路了——听过多少句“慢点”?记不得,想不起。每一步都要说一句“慢点”,明明父母已经用双手紧拽着了,却还是会忍不住说出那句“慢点”,好像不这样说,孩儿就会跌倒一样。
跌倒了——又是一阵唠叨,“叫你慢一点慢一点,就是不听!”“路要慢慢走,知道吗?”“乖,聽话,慢慢走。”
学吃饭了——刚拿起筷子,一声“慢点,别扎着嘴”应景而出,端着碗,又一句“慢点,别烫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饭食进口,“慢点,慢慢吃啊,没人跟你抢呢”。
学写字、学读书了——耳提面命教诲的,总是那句“慢点写,把字写端正了”,“慢点读,先把书读厚了,再把书读薄了”。
及至后来,长大了,成人了,结婚了,生子了。贯穿生命的每个过程,都会听见那一声声“慢点慢点”的提醒和叮咛,那声声“慢”已经融入骨血里,剔除不净——父母的“声声慢”,蕴含着深情无限。父母的“声声慢”,饱含着几多挂牵。
“慢”,是生命的另一种王道。这是父母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的生活经验。从哲学的角度看,许多时候、许多事情都一再证明:速度快,不一定办事效率高,欲速往往不达,慢工才会出细活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