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会怎么变成了“后援会”
2021-01-01白晶晶
白晶晶
老师让往东绝不往西,时不时还有一些人自我“加戏”,今天强制家长众筹送礼,明天排队拍老师马屁……近年来,总有一些家委会之怪现状摆在公众面前。家委会怎么就变成了“后援会”?
据报道,近日,一名7岁女孩妞妞被班上37名家长联名要求转学。妞妞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小学,按照传统教学质量指标,在当地属“顶流”学校。妞妈与孩子班主任翟老师对孩子教育理念存在冲突。冲突后,妞妈认为,翟老师通过家委会等方式来强化贯彻其理念时,将她排斥在外,还在班级中形成对女儿的孤立。
在一些家长看来,尽管妞妞父母和翟老师及部分家长教学理念不一,但之所以步步升级恶化,家委会是一剂催化剂。那么本该出面化解矛盾的家委会,何以充当了火上澆油的催化剂?
妞妈发现孩子作业太多写不完时让丈夫代写,被老师发现并批评了妞妞。但妞妈感觉,她和翟老师沟通的内容被传给家委会,使其和家委会关系紧张。比如:家委会中的“积极分子”会发出支持翟老师布置作业的内容;还有家长称要给翟老师写个委托书,授权她当学生的“妈”,该打打,该吼吼。此外,妞妞妈还在群里反对用班会费给离任老师买礼品,无法接受班干部对其他同学罚站、公布分数排名等行为。
梳理来看,班上家长共两次联名提交《请愿书》。一次是在去年11月,原因是妞妞作业没写完,被翟老师喊到办公室罚写。回家后妞妞哮喘发作,双方发生争吵。而后家委会避开妞妞父母单独建群并呼吁家长在《请愿书》上签名,要求妞妞转学,有37名家长签字;另一次是今年3月,妞妞抗拒上学,强行将妞妞送去学校后,妞妈感到不安,欲进学校将妞妞接回家。入校遭拒后,她强行翻越校门接走孩子。家委会再次写了《请愿书》,要求加强管理,同时要求对扰乱学校秩序的行为进行处理。
同为家长,即便对家委会众筹送礼、组团排队拍马屁等行为“嗤之以鼻”,绝大多数人想必也没有妞妈那份勇气,只能被迫忍气吞声,因为担心孩子在校被穿小鞋、受排挤。这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心态,或许也使得一些家委会成员变本加厉,利用这个身份,给自家孩子搭关系、走后门。比如,有报道指出,一些家长参加家委会是为了获得更多话语权,或让自家孩子受到优待,进而将竞选家委会成员演变为“名利秀”。这不仅会损害教育公平,更增加了对教育的焦虑。
设立家委会的初衷,本该是“上传下达”,做好家校沟通的纽带。然而,一些教育冲突事件中,家委会反而成了“挑事儿会”。
历数近年来家委会的“奇葩事迹”,公众仿佛见证了一场场校园版《鱿鱼游戏》。比如,排挤不合群者,把共商共议的家委会,搞成某些人独断专行的一言堂,这像极了《鱿鱼游戏》中拔河那一关。谁被认定为不适应规则,就被一跳踢出去。还有,个别家长提出不同意见,一些家委会也没有倾听的耐心,反而像玩一二三木头人那关一样,谁反对就当场“就地正法”了。
想要避免家委会错位、越位,甚至异化为“挟孩子以令家长”的利器,要从家校双方入手,多管齐下。一方面,家长要端正心态,不能戴上“官帽”就想着谋私利。另一方面,学校要做到一碗水端平,确保教育公平,避免家委会沦为学校、老师的“白手套”。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考虑试点家委会轮换制。期待更多家委会回归初心,切实代表家长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