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镇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
2021-01-01双浪波
双浪波
【摘要】在目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镇的建筑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设,已呈现出了一个新的发展面貌。混凝土施工作为乡镇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施工环节,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好坏将直接关系着整体工程的质量。基于此,本文对混凝土结构优势以及特点进行了一个详细的分析,探讨乡镇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以此来着重探讨如何在乡镇工程中,切实的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从而促进乡镇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乡镇;混凝土;施工技术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4.064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其中,这是因为其具有防火性能高,稳定性好等多种优势[1]。尤其是在新时期发展下,我国的乡镇建筑工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混凝土施工技术也更多的应用于其中,切实的推动了乡镇建筑工程的发展。而为了进一步的促进乡镇建筑工程质量提升,保障乡村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相关施工人员应切实的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与要求进行施工,以此最大化的提升乡镇建筑整体质量。
1、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
目前乡镇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较为常见。从混凝土结构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其发挥的作用以及优势,相比于其他的材料而言更加的明显。混凝土结构,主要由水泥,砂石等材料构成,在一定的比例配置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构[2]。不仅在城市建筑工程中广泛运用,在乡镇建筑工程中也发挥着作用。具体而言,混凝土材料相比于其他的材料更容易运输,同时由于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较好,在运输时也不易受到外界环境腐蚀。另一方面,混凝土材料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在不同的施工要求与标准下,混凝土材料都可以被塑造出不同的形状,从而将其灵活的应用于工程施工中。最后,与钢筋等材料进行组合搭配,可以大大的提高混凝土结构稳定性,从而保障整个工程项目具有较好的抗振性等性能。值得一提的是,混凝土结构还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因此在施工中也可以方便施工人员操作。
2、乡镇建筑的施工特点
与城市建筑工程施工不同,乡镇建筑工程施工具有规模小,工程分散等特点[3]。同时乡镇建筑工程的分布范围都较广,总量较大。在城市建筑工程施工中,往往都有着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而在乡镇建筑工程中,管理机制大多都不完善,同时相关的施工人员其职业素质普遍都不高。另一方面,乡镇建筑工程受到资金的限制,往往所选用的施工材料质量都不高,难免会存在一些质量问题,从而导致了工程中一些安全隐患的存在。基于这些特点,切实的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施工人员技术操作,是有效保障工程质量的途径。
3、乡镇建筑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3.1施工前准备工作
首先,在开始施工前,必须要让相关的施工人员明确此次施工的要求,对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保证人员能够在施工过程中做到操作规范,确保工程质量。其次,严格控制好施工原材料质量,相关施工设施设备保证其质量过关。同时,准备坍落度筒模板等材料用具。对施工时的运输路线进行科学的规划,尽量选择平坦,距离短的路线,确保水平运输机械设备的投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应在开始乡镇建筑工程施工前,建立一套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将施工中各个环节的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采取工作考核制,约束规范每一个人的工作行为,从而能够让施工人员真正的在施工中落实安全管理,质量管理。
3.2科学配比混凝土材料
根据乡镇建筑工程施工的具体要求与标准,科学配比混凝土材料,保证混凝土结构满足预期要求,进而预防后期在使用中出现裂缝等质量问题。一方面,相关的施工人员应切实的重视对混凝土材料的质量管理。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合理的控制混凝土自缩值,可以通过在混凝土材料中加入一些添加剂和材料来实现,对于材料的添加,应充分的结合混凝土结构的具体施工要求[4]。其次,为了有效的增强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在混凝土材料生产中,施工人员可以科学的添加增加强度的材料,如金属纤维等,这样做可以大大的提高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同时对提升混凝土材料的抗裂性也有一定的效果。在配比混凝土材料方面,施工人员应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科学的配比混凝土材料对混凝土结构质量等多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实际配比过程中,应充分的结合具体的施工要求与标准,严格的计算数值,从而得到最为精确的配比數据。在得到数据后,施工人员也要就实际的配比情况进行反复验证,从而正确选择出配比方式,切实的保证混凝土结构质量,有效提高工程质量。
3.3混凝土的运输与泵送技术
乡镇建筑工程施工中,通常采用搅拌运输机来运输混凝土材料。在进行运输时,混凝土的强度会受到运输时间的影响,如果运输的时间过长,那么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就得不到保障,极易出现凝固、离析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同时提高卸料工作效率,在进行运输时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将运输所需时间最大限度的缩短,从而减少对混凝土材料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采用桶内搅拌或者二次搅拌的方式,使混凝土能够长时间保持均匀状态,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影响材料质量[5]。
3.4混凝土浇筑技术
施工人员在浇筑前,首先应确保有一套科学的浇筑计划对浇筑工作进行指导,确保施工人员能够正确的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人员在浇筑前期,应该对建筑模板的强度,尺寸等进行科学的测量,记录数据,从而保证后期能够顺利进行浇筑工作。其次,在进行浇筑时,以高处向低处进行分层浇筑。每一层的浇筑方案设计,应结合具体的建筑结构配筋情况考虑。最后,对浇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预防离析等问题出现,确保浇筑工作质量。同时,做好试压件,每拌制1000m3混凝土,需有1组;一个工作组内至少需有1组;浇筑中的楼层应有1组。
3.5混凝土的养护技术
对混凝土结构进行良好的养护,不仅可以减少裂缝问题的产生,还可以提高整体结构性能。通常情况下,在完成浇筑与振捣工作12小时后,就可进行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养护,主要是通过浇水养护来实现,一般是将模型移除后进行。对于养护的时间安排,可根据施工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另外,科学的控制好养护环境的温度,从而达到降低混凝土冷却速度的效果,确保混凝土的强度符合施工要求。养护时,混凝土结构的表面与中心温度差不得高于25摄氏度。如果遇到下雨天气,要进行相应的防护遮盖处理,或是可以在其周围设置好明沟排水,保证工程质量。
3.6常见质量缺陷处理技术
对于一些较为常见的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如露筋,空洞等,施工人员应掌握好处理此类问题的技术要点,确保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以及性能同时,提升建筑美观度。针对混凝土结构中的空洞等问题,施工人员首先应该合理配比混凝土材料,同时在进行混凝土材料搅拌时,确保均匀搅拌,科学控制加水量。除此之外,还应在进行混凝土卸料时,控制好其卸料高度。另外,在完成分层浇筑工作后,对于振捣的时间以及频率都要进行充分的考虑,确保能够进行合理的振捣,保证振捣密实性。混凝土结构中出现的露筋的问题,可通过垫块来解决。对垫块的厚度,距离设计,应结合相应规范来考虑。除此之外,在混凝土体中可能还会存在裂缝问题,对此现象可通过修复解决。对于修复方法的选择,可根据问题实际产生的原因,裂缝程度来考虑,常见的方法有附加钢筋法,灌浆法等。
3.7混凝土结构缺陷防治技术
乡镇建筑工程中,其混凝土的施工往往存在着强度不合格,受力钢筋位移等问题,为了真正的解决这些问题,在施工时,相关的施工人员应该就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明确,对于不同的部位等所需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进行充分的掌握,保证强度能够符合施工要求。相关的试验人员也应就试块指标,科学控制混凝土强度。为了避免混凝土结构出现质量问题,在前期的准备阶段,相关施工人员就应对建筑的特殊部位设计出科学的养护方案。最后,为预防混凝土结构发生裂缝,也应及时的做好钢筋定位捆扎工作,一旦有0.3㎜以上裂缝出现,就要及时的作封闭处理。
4、混凝土施工技术中的注意事项
4.1确保有资质的企业提供原材料
混凝土结构质量会受到原材料的影响,而为了切实的控制好原材料质量,在进行原材料选择时,要选择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材料提供,在原材料的出厂前,对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测,在这个环节中施工单位可聘请第三方检测机构,或是行业上相关专业人员,对检测的数据记录整理。对原材料的保管,应按照相应的标准与要求,控制好存放区域内的湿度及温度等,避免过潮湿的环境对材料形成影响。
4.2混凝土钻孔
一般情况下,表面结构粗糙度要求较高之处不宜使用钻孔机钻孔,会对其造成一定的破坏[6]。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应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要求,设置钻孔孔径及深度,不能随意修改。如果施工人员在施工中遇到了混凝土结构钻孔难度高的困难,也要与相关的技术人员共同的探讨后,再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结构孔洞的改进。
结语:
综上,为了切实的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促进乡镇建筑工程发展建设,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在乡镇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提出应从施工前准备工作,科学配比混凝土材料,混凝土的运输与泵送技术,混凝土浇筑技术,混凝土的养护,常见质量缺陷处理以及预防技术几个方面入手,关注好施工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从而有效促进施工技术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润.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21(10):9-10.
[2]凌敏.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运用[J].居舍,2021(26):23-24.
[3]张宝忠.论房屋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运用[J].四川水泥,2021(08):37-38.
[4]李克亮.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探讨[J].智能城市,2021,7(09):104-105.
[5]呂奎.农村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J].农家参谋,2020(16):267.
[6]郭占全,林利.论农村住房施工的规范化管理[J].科学之友(B版),2009(05):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