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型产业集聚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
2021-01-01王露虹
王露虹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空间2014年在浙江被提出,并逐长三角地区的特色小镇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后,逐渐演变为以“产业为核心”的发展趋势,创新产业集聚已为必然。针对创新产业集聚的空间定制性及空间关联性,其不同的空间诉求应在特色小镇的规划中体现并强化,提出更加适应性的特色小镇规划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创新型产业;产业集聚;规划策略;特色小镇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4.028
1、产业类特色小镇规划相关研究
1.1国内产业类特色小镇规划
目前国内对于产业类特色小镇的研究较多偏向于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内涵界定及空间特征总结,部分涉及产业空间规划和产城融合的研究。内涵界定及空间特征方面:韩昊英等学者指出特色小镇的功能空间可以为各类资源要素找到相对独立和完备的承载容器,资源要素以“流”的形式超过物理空间限制,以数据流、信息流、物流、商流、资金流等形态汇聚成高密度交织互通的网状格局。
1.2国外产业类特色小镇规划
国外特色小镇的发展有多种途径,一部分可归纳成能人返乡创业型:如美国好时巧克力小镇,英国的海伊旧书小镇。一部分特色小镇因家族传统技艺的发扬而日益壮大,如奥地利瓦滕斯水晶小镇的发展得益于施华洛世奇家族集团,而像瑞士达沃斯小镇则是抓住了世界经济论坛召开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产业链,高效建立起极具地域特色优势的会展、商务、体育及度假休闲产业而进一步步做大做强,享誉全球。小城镇是地区的经济和工业中心,聚集了多家巨头企业,可通过企业总部引领形成的特色小镇。近年来依靠新兴科技、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创新产业发展起来的特色区域较多,科技创新区、科技城、技术产业园这类称谓较多,如英国国王十字创新区、东伦敦科技城等,但是以小镇这样的平台发展壮大的并不常见。
2、基于创意人群的生活导向空间设计
2.1 区域性服务设施资源互动
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尤其是邻近城市老城区的特色小镇,可以共享场地周边的学校、特色公寓等资源,沿产学研一体化方向深化产城融合,依托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形成联动发展。
2.2 产业集聚核心區内服务配套需求驱动
充分考虑引入企业尤其是研究型企业和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以生产性服务设施和生活性服务设施相结合的配备形式,完成精准配套。
2.2.1 构建以企业成长为基准的生产性服务体系。
创新企业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硬环境的需求、软环境的需求。分别包含办公空间、基础设施、独立用地、企业发展需求、研发资源、政策支持、资金需求、中介服务需求及公共服务平台共9小类。
2.2.2 构建以人才集聚为导向的生活性服务体系。
创意人群的需求可以归纳为四大类:基础保障类需求、压力排解类需求、职业成长类需求及文化背景类需求。对于创新人群,除了要配置满足人群基本保障需求的设施外,还应具备压力排解、职业成长和文化需求等功能,从而吸引并留住人才发展创业,同时,创新人群对于是否入住企业,对于配套服务的方便性占很大比重,其中他们重点偏好运动、餐饮、科研、文化、网络、停车等服务设施。
2.3 互动式重要节点空间设计
本文归纳了五种典型的研发办公建筑平面,表示特色小镇空间布局的基本模块。结合企业需求,选取建筑平面组合成四种不同的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分别适用于小型孵化企业、中型企业配合小企业、大型企业配合中型企业、大型企业配合中型企业、小型企业。从单层建筑面积、空间功能、设计美学等方面对,确定创新型产业特色小镇基本单元的街坊尺度为150-220米左右。这里其实是一个“小街坊”的概念,这种布局不仅利于交通的融合以及整体产业要素流动的效率提升,并营造更加舒适的工作和休憩环境。
2.4 营造网络化布局的公共空间系统
2.4.1 营造点状“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是指为企业合作、社交互动、技术交流提供扩展化的物质空间,是创新空间得以成功和发展的内核,更是催化剂[47]。如咖啡店、书吧、广场、滨水露台等,因此在规划设计中需充分挖掘场地内“第三空间”的潜力点。
2.4.2 营造线状街道及滨水空间。
增加街道空间的多元功能,利用沿街商业空间及服务设施,增加更多的交流互动场地,同时通过丰富的沿街界面地景建筑,形成立体、绿色、慢行的坡地景观系统,并赋予特色学院、图书馆、首末站以及企业管理等服务设施为一体的服务综合体。
2.4.3 营造面状系统化景观区域。
特色小镇内重点景观空间如广场、公园绿地、运动场地等,结合最新的科技技术打造低碳生态技术体验、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利用等主题空间,与其他景观空间串联形成区域完整的景观体系。
3、美国硅巷创新产业案例分析
3.1 美国硅巷创新产业发展概况
美国硅巷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区,是继硅谷之后美国影响力最大的互联网与移动信息技术聚集区,随着众多科技企业的入驻,规模逐渐壮大,形成了以曼哈顿为中心,辐射范围拓展到大都市区的科技创新高地,面积约22.8平方公里,是一处无边界科技创新区。
3.2 美国硅巷创新产业空间特色
3.2.1 采用功能复合的街区式空间布局
着力打造开放街区,具备工作、居住、休闲、商业的复合功能。2001年开始,纽约开始调整用地,对6000多个地块进行了规划调整,提出总部研发类用地(C65),将制造产业用地调整为居住、商业或混合用地。同时建设公共实验室、孵化器、联合办公空间集中布局在硅巷周边,场地范围内具有高比例的创新空间,借助技术服务平台和创新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为一体。
3.2.2 打造契合需求的弹性创新环境
曼哈顿是百老汇的所在地,集聚了艺术家、艺人、设计师、导演、编剧等大量的创新创意阶层,灵活变化的街区配合宽松的政策环境让初創的企业得以共生融合;同时,北侧紧邻的哥伦比亚大学为硅巷提供了人才储备。后期,政府引进和建设了康奈尔大学、以色列工程大学的分校,为继续为该地区积累大量的人才、知识做了基础。
3.2.3 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生活空间
硅巷推出“经适房”计划,建设20万套小户型公寓,重点向曼哈顿中心区投放。一方面获取市民对工业用地规划调整的支持,另一方面为青年创业者及科技人才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生活空间。
3.2.4 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
以极高的建设标准为前置条件,当地政府推行“数字化纽约”规划并实施管线改造,通过对曼哈顿34大街的南面和布鲁克林山商业区地下的旧管道重新利用,安装光缆线路,高速传送数据,吸引互联网企业的入驻。除了硬件基础设施外,政府还通过多个官网网站为在硅巷创业的团队提供资源平台,共享区域内的基础设施资源,分享创新服务资源。
4、基于创新型产业集聚的特色小镇规划转变
4.1 创新型产业集聚的空间特性与诉求需改变
依据前文创新型集聚的研究,创新型产业的三大构成要素为创新企业、创新网络、创意人才。这三种构成要素因其自身的特性表征于不同的分布空间特殊性,导致对场地空间规划存在不同的诉求。创新企业在发展初期的稳定性普遍较弱,因为它需要一种原始的、内在的变革力量来维持其不确定的常态化发展。也正由于这种不断创新突破、变革的特性,驱使其产业空间做出相应的调整。
4.2应对创新型产业集聚的规划重点转变
特色小镇的规划模式应从过去传统产业园区的认知模式中转变,需要以创新型产业集聚为目标导向,重新认识创新产业集聚与空间的互动逻辑。一是设计理念的转变:产业不应停留在空间肆意扩张下的飞速发展,而应该改变空间与产业联动不足的问题,连片集中开发,转向复合园区的规划理念。二是设计目标的转变: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园区规整化用地布局、或是旅游城镇道路为依托的发展模式,这种新的产业平台需要切实考虑创新产业背后的组成逻辑及基本构成要素的需求落实到空间中。三是设计内涵的转变:激活创新动力、集聚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以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5、基于柔性思维的规划管控措施
5.1 管控政策
通过容积率、亩均产值等弹性指标及设置管控政策的试点地区来体现管控政策的弹性。近几年,很多平台提出的新型用地——创新型产业用地。这是一种工业用地的升级版,更适应土地的产出效应和产城融合的要求。对于这种创新型产业用地,各地也提出了相应的管控政策弹性地控制。
5.2 管控指标
通过土地使用的兼容性、空间置换的动态性来体现管控标准的弹性。增加土地使用的兼容比例与可选类型,通过设置限制性清单的方式,反向鼓励土地的复合利用;针对新型产业用地应允许制造业与商务、办公和公寓进行一定比例的混合,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创新功能以及相关配套服务。
5.3 管控机制
通过定期的规划评估与及时的专项研究来体现管控过程的柔性。面对创新型产业带来的创新型经济所展现的更为复杂的不确定情景,需要建立常态化的空间规划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反思规划的管控方式,检讨和总结其创新适应性;针对创新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空间新现象、新问题,应该及时形成专项规划或研究的支撑体系,不断学习、认知创新型经济驱动的城市发展规律,保持规划调整与市场反馈的密切互动。
结语:
综合上述,创新产业集聚空间需解决的三个问题即创新企业、创新网络、创意人群不同的空间特性,并从空间布局、空间组织、空间营造、空间管控四个方面构建规划策略框架。产业类特色小镇需在尊重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前提下,结合自身优势重点培育品牌效益和全球视野。在空间规划上,以市场自发引领为主,关注产业人群的舒适度和体验感。还要创新型企业、网格化多维配套以及科技、人才等关键要素的配置,以达到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的特色小镇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京祥,何鹤鸣.超越增长:应对创新型经济的空间规划创新[J].城市规划,2019,43(08):18-25.
[2]傅首清.区域创新网络与科技产业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以中关村海淀科技园区为例[J].管理世界,2010(6):813+27.
[3]邓智团.创新街区研究概念内涵、内生动力与建设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7(8):42-48.
[4]盛世豪.特色小镇引领区域经济走向新常态[N].中国经济时报,20171013.
[5]洪志生,洪丽明.特色小镇众创平台运营创新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