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化根脉的分与合
2021-01-01陈敏
陈敏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挖掘川渝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从人大的角度,今年四川、重庆两省市人大联动开展监督,分别听取审议本省、市政府关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情况的报告。
如何讲好巴蜀文化故事,做强巴蜀文化大IP,怎样解决同频共振的问题备受关注,两地人大调研组也共同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出谋献策。
同质化发展怎么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乡村旅游也乘势而上,为乡村振兴赋能。
陶涛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都会带着家人到处“打卡”。走过不少地方后,他发现了一个现象,最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热起来,很多地方都紧随潮流,竞相开发同质产品。
“由于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在缺少本地特色的情况下,随意效仿,导致游客审美疲劳,最终因为缺乏吸引力以失败告终。”陶涛告诉记者,不仅是乡村旅游,如今的古镇旅游也让人又爱又恨。一部分都市人由于生活节奏快,节假日选择离开都市,去古镇感受时光的印记和文化的传承,但如今一些古镇商业化严重,且千篇一律、没有特色。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负责文化旅游工作的人员。今年9月,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赴部分区县调研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情况。
川渝文化同源、历史同脉、地理一体、人缘相亲。近年来,川渝地区文旅产业发展迅速、规模扩张显著。两地互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每年互访游客超过1亿人次。
虽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一家亲”的意识不断增强,“一盘棋”的制度不断固化,“一体化”的行动趋于一致,但是同质化发展仍是两地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
调研中,云阳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渝东北为例,三国文化、恐龙文化、三峡文化、诗词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从发展现状来看,巴蜀地区文化保护和发展各自为政、同质同类现象严重。他举例称,如四川阆中古镇、武侯祠,渝东北张飞庙、白帝城都是三国系列文化旅游景区;四川自贡方特恐龙世界公园、重庆云阳普安恐龙公园都是恐龙文化系列主题公园,在文化上同属一种类别,在开发打造上存在同质化情况,联合挖掘、联动打造的力度不够。
区域发展还需同频共振
事实上,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川渝就奏响了共建共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序曲。
2020年4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截至2021年10月,川渝两地共签订文旅战略合作协议63份,成立文旅合作联盟11个,推动重点项目99项。
“但区域合作共建深度不够,一体化程度不高,文化联合挖掘、协同打造还需加强。”调研时,重庆市沙坪坝区政府副区长刘世莉说。
成渝两地在文化特点、资源优势、营销模式上有相同、相通之处,部分旅游项目还存在重复建设情况,旅游产品同质化导致客源市场相近,旅游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虽然双方开展了一系列文旅活动,但仍需对两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和全面盘活,实现差异化定位、协同化发展。
据了解,目前,国家有关部委正加紧起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其中的支持政策、重点项目、资金来源等仍在论证中。
“虽然规划还在起草中,但是我们应该打好提前量。”调研时,一些区县相关人员表示。
“不管是四川还是重庆,游客来了玩什么,怎么玩?应该有所统筹。”调研中,重庆市南岸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牟成勇建议,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两地应该共建、共享、共鸣。
而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赖明才看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需要同频共振,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要用改革的思路推动协同、融合、错位、深度发展。
巴蜀历史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古迹、人文轶事。怎样协同发展?在网络自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影响力的标志产品、有创新的融合项目是得到游客关注的关键。
对此,也有部分区县建议,从市级层面推动,联合打造一批区域文化旅游精品,实施一批创新文旅融合项目。比如,整合合川钓鱼城、万州天生城、云阳磐石城、奉节白帝城、四川凌云城、四川苦竹隘等20余座抗蒙文物资源,打造巴蜀抗蒙主题线路,共同申报山城抗蒙防御体系世界文化遗产。
再如,深度开发、联合打造云阳龙缸景区、普安侏罗纪恐龙世界公园、张飞庙三国文化街区等在巴蜀地区具备良好资源特性的项目,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而这些精品项目合作,亟需两地打破行政区划和空间壁垒,牺牲局部利益,从而赢得更大发展机遇,释放“同城”活力。
协同打造特色文旅产业带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不能局限于川渝两地,应该以巴蜀文化为灵魂、旅游活动为载体,努力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的跨区域国家级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带。
调研中,部分人员认为,一些品牌项目联动发展深度不够,巴蜀文化资源研究、挖掘、保护利用和传承弘扬还不够,建议加大营销力度联合宣传,加强合作建立协作机制,搭建双方区(县)合作平台,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消除区域壁垒,建立重大项目开发合作与融合发展机制,联合制作双城区县级全域旅游规划,联袂打造双城文旅App,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联合、互利共赢”的原则,形成政策、资金整合效应,组建公共文化、行业协會等多种渠道的共享联盟,实现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同时,联动四川各市县、重庆各区县建立常态化互动交流机制,强化人才交流,共享先进经验。鼓励川渝两地区、市、县结合自身优势资源,结对子、“联姻亲”,一体发展。
“川渝两地文化同根同脉,相互交融,源远流长,建议整合资源品牌,推动一批文旅项目。”也有建议称,应围绕音乐、美术、动漫、游戏等领域推动两地文旅龙头企业对接合作,共同打造特色文旅产品。加强政府、行业组织、社会间的交流互动,支持川渝两地共办节庆、共创品牌、共建项目。
总之,要建设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首要任务是要强调巴蜀文化的同源性,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巴蜀文化之间的不同表现形态,通过一系列的要素升级,将其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异质性“活化”展示出来,实现巴蜀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源异现”。
链接
链接
川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已拉动消费7.96亿元
2020年4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正式启动。重庆坚持以巴蜀文化为纽带,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突破,着力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亮点和世界知名旅游品牌。截至2021年10月,川渝两地累计向川渝两地市民和游客发放惠民消费券180.59万张,拉动文化旅游市场消费7.96亿元。
在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过程中,川渝两地积极联合创建文旅品牌。渝中区、成都市牵头联合11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成立共建西南区域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群推进联盟,探索打造区域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群。同时,组建“宽洪大量”CP,推动洪崖洞和宽窄巷子、金佛山和都江堰等地标级景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川渝两地联合制定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推动打通川渝两地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网络,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场地“一键预约”、服务产品“一键采购”。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取得实质性成效,两地居民可凭社保卡替代读者证,在重庆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图书馆享受入馆、阅览、通借通还等服务。
在文物保护方面,川渝两地合作推进文物保护项目建设,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革命舊址纪念馆合作发展协议》《川陕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协议》等协议。
重庆还安排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326万元,支持川渝两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协同联动发展,培育“巴蜀文脉”人文旅游、“巴蜀风韵”民俗旅游、“巴蜀脊梁”红色旅游、“巴山蜀水”生态康养等巴蜀特色旅游精品,先后发布乡村旅游、红色研学、生态康养等精品线路7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