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操晚年的清醒

2021-01-01于永军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天下人建安孙权

于永军

拥有皇帝实权,却不登皇帝大位,曹操足谓千古奇葩。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临死前几个月,孙权因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书称臣,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观毕大笑”,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断然拒绝了孙权的建议。最终,曹操一生未称帝。

曹操为何不称帝?是内心里不想吗?当然不是。建安十年,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霸业已臻建成。不久,已五十有三的曹操写下了一首《龟虽寿》言志,其中这样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然拥有最高权力,却又没有坐上龙墩的曹操,这个“千里志”和“壮心”会是什么,明眼人一想就明白。难道是曹操怕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而不敢吗?显然也不是。想一想他当年杀吕伯奢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狂妄,再想一想他借衣带诏杀董承、王子服等全家老少七百余口的残忍和命人勒死已有5个月身孕的董妃之决绝,说明他是不在乎世人唾骂的。

那么,原因只能有一个:“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亦即当时的客观条件制约了曹操的称帝欲望。

首先,就天下形势分析,当时虽然曹操已取得了对汉室的绝对控制权,雄霸一方,但其势力仍然局限于北方,东南的孙权、西南的刘备亦非等闲之辈。他如果废帝自立,多年苦心经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绝对优势将荡然无存,进而将陷入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给对手以率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的口实,引发空前惨烈的激战,董卓就是前车之鉴。

其次,由内部情势分析,曹魏政权中的众人认识并不统一,首席谋士、对其最忠心耿耿的荀彧、荀攸叔侄,連他称王都持反对态度,更遑论称帝。建安二十三年,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发动叛乱,魏讽联合长乐卫尉陈祎袭击魏都邺城等,证明心存汉室者仍然是一股不可估量的力量。

再次,由自身能势分析,曹操为人讲求实际,实权与虚名孰重孰轻,他心里明镜似的。从乱世中一路走来,他靠的决不只是雄心壮志,更多的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务实作风。称帝不过是多得了个名号,而天子诏令由他口授,朝廷政策由他制定,官员任命由他授意,这一切足以证明他名为丞相实乃皇帝。弄个皇帝名号,不仅不能锦上添花,反而可能因此而遭落井下石之罪,要它何用?于是,曹操便有了“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的自白,一半是假一半是真地当起了不夺帝位而拥帝权、既捞名声又得实惠的“周文王”,后来人因此称其为奸雄。此乃曹操的精明之处,也是最厉害之处。

通常,人心中都有痒处,一旦被别有用心者瞅准,中招者往往十有八九。尤其是手握重权在位子上呆久了,由于权力满足欲望的便利,加上周围人心理上的抚摸,往往会失去自我感觉,生发出种种“行恣睢之心”,这是一点不奇怪的事。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等人的“长生”美梦,刘宏、刘骜、高洋、杨广等人的“荒淫”闹剧,都属于此类。一些官员卖官鬻爵、贪赃枉法、贪婪无度,尽管都有着各自的腐败轨迹,但有一个相同点是心中痒处被人挠中,忘乎所以,逐渐走上不归路。相比之下,被孙权挠中了“皇帝痒”,曹操却一笑拒之,而且一直保持清醒到最后一刻,也确实是不容易的。这也给后人提供了一点启示:若是欲望超过了罔顾现实状况的程度,冷静下来,保持清醒,也许便不至于头撞南墙。

猜你喜欢

天下人建安孙权
求人不识
求人不识
许昌市建安区举办“讲建安故事 诵爱国诗词”比赛
李鸿章其人
86年冬,在建安红砖楼咏诗
任用拆台的人
七擒孟获
任用拆台的人
任用拆台的人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