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内酯治疗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及对心律失常的影响分析
2021-01-01卢晓艳王开峰
卢晓艳 王开峰
[摘要]目的:探究对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实施螺内酯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必要帮助。方法:随机将100例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实验组(50例,应用基础治疗+螺内酯治疗)、对照组(50例,应用基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心律失常率、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血清BNP、ET-1、MMP-9、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6%,48/50)高于对照组(84%,42/50),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8%,4/50)比对照组(30%,15/50)低,P<0.05;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率(4%,2/50)明显低于对照组(20%,10/5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血清BNP、ET-1、MMP-9、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性不形成,即P>0.05;治疗后,实验组LVEF(51.25±5.53)%、LVEDV(44.24±4.57)ml、LVESD(30.75±3.55)mm,较之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血清BNP(235.87±26.58)pg/mL、ET-1(60.38±9.23)ng/mL、MMP-9(175.17±20.89)pg/mL、生活质量评分(83.49±10.43)分,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临床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期间,基于基础治疗联合应用螺内酯,可使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螺内酯;心力衰竭;慢性心房颤动;心律失常;影响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3-0081-02
心力衰竭为心科疾病发展至末期产生的严重综合征,因心脏收缩亦或舒张功能障碍致使静脉系统血液出现淤积而诱发心脏循环障碍表现。此疾病的发展通常会出现心房颤动的情况,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1]。深入研究并分析螺内酯治疗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价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选择我院自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100例,利用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8.93±5.54)岁;实验组患者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8.75±5.62)岁。比对两组入组时上述基线资料提示具有比对价值(P>0.05)。
1.2方法(1)对照组应用基础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在饮食方面遵循低盐低脂原则。如果有必要,应及时吸氧并加强运动,对感染进行预防控制,对血压与血糖加以管控,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确保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此外,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与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基础性治疗药物。(2)实验组应用基础治疗+螺内酯治疗,基础治疗方式与方法相同,并联合应用螺内酯(国药准字:H42021717批准日期:2015-09-11生产厂家:国药集团武汉中联四药药业有限公司英文名称:Spironolactone Capsules),每天口服3次,每次4粒。
1.3评价指标(1)对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心律失常率进行评估。(2)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血清BNP、ET-1、MMP-9、生活质量评分。
1.4统计学分析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表示为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前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后者相比,P<0.05。(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分析实验组总发生率较之于对照组,P<0.05。(表2)
2.3两组心律失常率比较前者心律失常率为4%(2/50),
后者心律失常率为20%(10/50),χ2=6.0606,P=0.0138,前者比后者低,P<0.05。
2.4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经临床治疗后,实验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P<0.05。(表3)
2.5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BNP、生活质量评分经临床治疗,前者指标较之于后者,P<0.05。(表4)
3讨论
心力衰竭是因心脏收缩亦或舒张功能异常紊乱而导致心脏血液难以正常流动而引起的心脏循环障碍,属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种[2]。此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而且伴随病情的发展还会诱发心房颤动,致使其心脏血液动力学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加重心力衰竭病情。
根据临床文献研究[3]表明,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的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且伴随时间推移,还会使其肾素生成醛固酮系统失去平衡,直接增高了血管紧张素II水平,使得醛固酮合成分泌明显加剧,导致心肌纤维化,严重损害了心脏泵功能。另外,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清BNP含量会伴随NYHA心功能的分级增加而显著提高。正常情况,BNP是心室分泌,在患者出现房颤的时候,其心房泵血功能会失常,而且心室率不规律还会使心排血量降低,导致机体需借助心室主动舒张确保心室的充盈度,进而引发心肌重构与慢性心力衰竭,使心室BNP合成和分泌量随之增加。而ET-1作用就是使血管强烈收缩,主要是内皮细胞合成与分泌。若此类患者肾脏灌注不足且肺循环功能有障碍,就会使ET-1被清除的能力得以降低,致使血清ET-1水明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心肌细胞会肥大,且直接影响了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代谢过程,进而引起心肌间质的纤维化,病情也会随即加重。对于MMP-9而言,其主要在心肌细胞明胶酶分布,可对间质蛋白进行降解,对于细胞外基质的作用十分关键,因而和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的进展以及心室重构等存在直接关联。
在临床治疗中,应将重点集中于心功能改善方面,尽可能减少房颤的发生率,对心力衰竭加以控制,同时对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紊乱状况进行科学调节。一般采用β受体阻滞剂、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与强心剂等药物实施治疗,但因疗效过于单一,加之患者病情程度有所差异,始终有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强人意。而螺内酯则属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在与醛固酮竞争性结合盐皮质激素受体的基础上,对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生成加以抑制,使患者心力衰竭的进展速度减缓,对于心肌纤维化加以对抗,减少患者体内儿茶酚胺的含量,抗心律失常效果突出[4]。与此同时,螺内酯利于排尿,并且心脏前负荷也明显减轻,在心科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疗效也备受认可。
在此次研究证实,螺内酯能够对患者的心功能有所改善,而主要的原因就是常规药物治疗只能够短时间内使血浆醛固酮水平下降,若长时间复用则会使患者产生耐药机制而再次提高醛固酮的水平。螺内酯和醛固酮化学结构相类似,是拮抗剂的一种,在进入机体内后可伪装成醛固酮,对分泌醛固酮靶器官进行侵袭,在根本上对醛固酮分泌加以抑制,有效缓解心脏泵损害,削弱心房壁受牵引力,對于左室功能不全与左室容量予以改善。
总体来讲,螺内酯应用于临床治疗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过程中,与基础药物配合,可使患者的心功能得以改善,而且治疗效果突出,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病情的缓解,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威.评价螺内酯治疗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3):163-164.
[2]李日行,方凌燕,李亚钦,等.螺内酯治疗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志,2016,32(15):2550-2552,2553.
[3]黄锦义.螺内酯治疗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2):45-45.
[4]傅发源,林军华,张飞龙,等.房室结消融结合希氏束起搏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一例[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7,21(2):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