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分析
2021-01-01刘莹
刘莹
【摘要】目的:探讨接受手术室麻醉苏醒后及时有效的护理对降低患者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表现的可能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随机法作为分组方法,将术中行全身麻醉的365例腹部手术患者依据其入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患者180例,手术过程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18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护理后苏醒期临床指标及躁动发生率方面对两组患者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在心率指标、舒张压、收缩压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苏醒期患者对照组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在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同样比研究组高(P<0.05)。结论:临床将手术室麻醉苏醒期护理应用于对腹部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治疗中,可以促进患者血压、心率指标的有效改善,效果明显,还可以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价值明显,意义重大,值得普及。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1-0113-02
麻醉后苏醒期躁动是指患者在麻醉停止,手术结束,麻醉苏醒时出现的诸如异常兴奋、语无伦次、哭喊及呻吟等不正常行为,而患者出现血压快速升高、心率加快等情况常与与此有关[1]。在术后,患者肢体常会无意识乱动,可能出现企图拔出身上导管等行为,这极易导致其手术创面出血等,影响患者术后创面的康复。临床研究发现,苏醒期患者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干预会影响患者的术后状态,因此对患者实施麻醉苏醒期护理很有必要性[4]。该次研究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方式,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选择病例时间范围:2020.1-2020.10;选择随机法作为分组方法;将术中行全身麻醉的腹部手术患者365例依据入组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180例,研究组患者185例。纳入标准:①入组患者均符合手术麻醉及腹部手术指征;②术者无相关的禁忌证;③可正常交流;④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全;②对麻醉药物过敏。对照组患者中男性94例,女性比男性少8例,为86例,患者年龄范围最小者20岁,最大者74岁,计算平均年龄范围(47.1±4.2) 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98例,女性比男性少11例,为87例,患者年龄范围最小者21岁,最大者74岁,计算平均年龄范围(48.3±4.6)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比较,有意义(P>0.05),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批。
1.2方法 (1)术后麻醉苏醒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患者手术结束就随即进入麻醉苏醒期,应将患者送入普通病房,等待恢复;②须注意患者保持去枕平卧位,并使术后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对其身体及四肢进行一定的约束,以避免患者因为术后呕吐导致呼吸道堵塞;③在苏醒期间,注意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标,记录患者引流管、胃管、尿管通畅性,等待患者苏醒。(2)在对照组基础上,研究组患者结合应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①强化术前宣教护理。为了提高患者心理状态,有效缓解在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因体感不适导致的焦虑或恐惧情绪,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进行术前宣教,鼓励和安慰患者,向患者解释全麻的目的、方法、原理和过程以及作为重点的感官异常,叮嘱患者放松心态,积极面对治疗。②舒适护理。术后协助患者行平卧体位,预防医疗器械或体位不当所可能导致的神经、血管压迫;术后维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对于躁动患者可通过约束带进行约束,并适当指导患者保持放松,协助患者调整舒适体位;密切关注患者体温状况,避免患者体温过低;严密监测药物依赖者及合并循环障碍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与意识变化。③合理使用镇静药物。为有效减少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可以依据患者术中的实际状况,合理使用镇静及镇痛类药物。术后切口疼痛是麻醉苏醒期躁动最常见的原因。患者的痛觉会随着麻醉效果的逐渐消退而慢慢恢复,这是麻醉苏醒期阶段的特点,此时需及时对患者实施镇痛干预,防止其因疼痛发生躁动。因此,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异常情况并及时告知医师,遵医嘱实施镇痛干预。④动脉血气监测。患者术后易发生上呼吸道梗阻、通气不足等情况,这多是麻醉药物残留导致,严重者导致患者术后发生如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术后并发症,并可能伴随有烦躁、头痛等情况,导致患者躁动发生。因此,术后需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监测患者的动脉血气,发现异常时及时干预。
1.3观察指标在护理后苏醒期,对患者进行临床指标监测(包括心率指标、舒张压和收缩压)以及统计术后患者躁动发生率,對两组患者数据进行比较。麻醉躁动评价分值为0~3分,根据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表现评价:3分表示患者有强烈挣扎,需多人制动;2分表示患者在无刺激的情况下发生躁动,试图拔除导管,需接受约束保护;1分表示患者进行吸痰时肢体躁动,干预后躁动改善;0分表示患者安静且未见躁动。躁动发生率以评分1~3分患者例数/本组总例数*100%表示。
1.4数据分析采用 SPSS20.0处理数据,以(x ±s)表示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指标,数据组间、组内比较均行t 值检验;以 (%)表示躁动发生率,数据比较行χ2值检验。且以P<0.05表示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苏醒期临床指标对比详见下表1。
2.2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对比详见下表2。
3 讨论
腹部手术是临床常用治疗手段,目前外科病例基数大,且呈增长态势。人们常常关注腹部手术患者实施术中全麻的效果,但术中使用全身麻醉药物往往会出现术后不良反应的情况也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3]。部分患者实施术中全麻后,常常发生术后苏醒期感官异常,因此,减少其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对患者术后病情康复有重要价值,并且能够改善预后效果[4]。有研究表明,各种有害刺激是诱发和加重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常见原因[5]。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不清醒,对于外界的刺激很敏感,如导尿管不适、胃管、引流管刺激等都可能诱发患者苏醒期躁动。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常常表现血压异常升高、心率加速、出现不合理的肢体动作及交感神经兴奋等症状,是全麻患者常见一类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可见异常兴奋、语无伦次、哭喊及呻吟等。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时,常常导致患者血压水平升高,心率加快,且可使得患者术后循环系统波动,极易引发患者各器官系统的相关并发症。
研究表明,针对腹部手术全麻患者,对其术后全麻苏醒期可能引起的不适不了解常常是导致其术后全麻苏醒期发生躁动的主要因素[6]。患者缺乏充足的思想准备,缺乏感受、耐受性差、对术后风险的过度担忧,再加上患者在术后受到疼痛影响等,导致患者发生苏醒期躁动症状[7-8]。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因此,首先需要加强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原因和危害的认识,加强责任心,减少诱发因素[9]。其次需要对躁动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对症处理,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全麻苏醒躁动期[1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针对腹部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予以手术室麻醉护理,可改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减少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临床将手术室麻醉苏醒期护理应用于腹部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治疗中,可以促进患者血压、心率指标的有效改善,效果明显,还可以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价值明显,意义重大,值得普及。
參考文献
[1] 徐小燕 , 舒艳 . 优质护理对全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及满意度的影响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 2020, 17(16): 125-126.
[2] 李加伦 .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降低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作用评价 [J]. 健康大视野 , 2020, (21): 169-169.
[3] 王燕 .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腹部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分析 [J]. 中国医药指南 , 2020, 18(17): 283-284.
[4] 郭瑞娟 , 陈志惠 , 刘洁 , 等 . 手术室麻醉苏醒期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及血压、心率的影响 [J]. 检验医学与临床 , 2018, 15(3): 398-400.
[5] 孙舒辉 , 姚继红 , 杨艳梅 . 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 80 例原因分析及对策 [J]. 吉林医学 , 2017, 38(4): 733-735.
[6] 李敏 , 杨爱玲 . 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高危因素调查及其护理干预[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 17(12): 118-120.
[7] 牛春平 . 全麻腹部手术患者行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的效果 [J]. 河南外科学杂志 , 2020, 26(2): 186-187.
[8] 靳楠楠 .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 [J]. 临床研究 , 2016, 24(11): 210-211.
[9] 李仁虎.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舒芬太尼对其影响[D].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 , 2011.
[10] 康芸梅 , 秦忠林 , 苏慧 , 等 .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 大家健康 (下旬版 )2017, 11(11): 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