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及治疗价值分析
2021-01-01王霞刘三红
王霞 刘三红
[摘要]目的:分析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及治疗的价值。方法:纳入研究病例数60例,纳入患者经病理检查均确诊消化道早癌。随机分组诊断治疗n=30。对照组常规影像检查+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消化内镜检查+消化内镜辅助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诊断结果和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影像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内镜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提高诊断准确率,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消化内镜技术;消化道早癌;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3-0058-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精神长期在紧张状态,再加上饮食不规律,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消化道早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消化道包括口腔、咽喉、食道、肠胃等,将消化道癌初期归于消化道早癌的范畴,不及时实施治疗,随着病变进展,癌症扩展到黏膜下层,就会使治疗难度加大,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1]。消化内镜技术在临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诊断技术的日益完善,在临床疾病诊断准确率上也明显提高。消化道早癌发生在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疾病,影响口腔、食管、胃肠道等组织,在发病早期,由于缺乏特异性表现,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2]。通过消化内镜技术确诊消化道早癌,掌握患者病情进展,以此为患者制定科学治疗计划,以此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本文对纳入筛查的经病理确诊消化道早癌的60例患者分组诊断治疗,通过对比结果分析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治的价值,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研究病例数60例,病例搜集时间段在2016年6月~2019年6月,纳入患者经病理检查均确诊消化道早癌。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病例分作2组。对照组男女比19:11;年龄均(60.2±1.8)岁;观察组男女比18:12;年龄均(59.4±1.9)岁;两组资料比较,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可研究。
纳入标准:1患者知情本研究。2符合医学伦理学分组标准。3病理确诊消化道早癌且≤2cm。4临床表现出不同程度泛酸、胀气、疼痛、嗳气[3]。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2听力或语言功能障碍。3恶性肿瘤。4凝血功能异常。5传染性疾病。
1.2方法(1)诊断方法:1对照组CT诊断,指导患者排空胃部,检查前多饮水,保持膀胱的充盈状态。指导患者平卧,以16排CT诊断仪扫描,设置探头频率3.5MHz,扫描厚度4mm,设置矩阵256mm×256mm。不能确诊的患者要实施CT造影增强扫描。使用碘伏造影剂注入静脉通道30s后,实施造影扫描。得出的影像图像进行病情分析,根据影像图像评价疾病类型。
2观察组以消化内镜辅助诊断,先将消化内镜实施消毒处理,经由口腔将其置入到患者的消化道内,检查可疑病灶,可疑病灶取活检3~4块,完成患者的病理检验,按检验结果确诊疾病。(2)治疗方法。1对照组确诊后实施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按影像资料确定病灶区,切除病灶,最后逐层缝合切口。在手术前后准备好消毒品、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2观察组确诊后,经内镜下辅助实施黏膜下剥离术,局麻,消化内镜置入病灶处,对病变区域染色处理,在确定病灶区域的边界以后,通过RMR技术完成黏膜的开口、剥离等操作,电凝止血,将病变组织剥离,对标本进行固定后,最后完成消毒,较大切口予钛夹夹闭处理[4]。
1.3观察指标根据不同影像学诊断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毛细血管、形态、胃小凹等影像质量,其中1分表示图像模糊,2分表示图像暗淡,3分表示图像比较清晰,4分表示图像清晰,以得分高表示图像清晰[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出血、感染、疼痛等)。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学,计数资料用χ2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影像质量观察组影像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分析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分析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讨论
消化道早癌发病后,观察患者的消化道病变区受到明显的浸润影响,但是,浸润区未触及到患者的黏膜下层。随着人们物质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极大的变化,消化道疾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在发病初期尚无明显的症状表现,所以,容易被人们忽视。当病情逐步加重后,对机体会造成更严重的损伤,浸润到黏膜下层,甚至扩散到其他器官和组织,使治疗难度加大,影响治疗效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可见,及早确诊后实施针对性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6]。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消化内镜在临床诊断治疗的应用也不断提升,将消化内镜合理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从而确保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针对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及治疗的价值进行讨论,分析如下。3.1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的优越性常规检查易发生误诊或漏诊,检查信息不确定性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加大治疗难度,错失治疗时机。研究发现,消化道
早癌黏膜上层为癌细胞病灶,常规白内光镜不能准确判断,由于手术切口大,手术时间长,会加大术后的不良反应,使预后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消化内镜用于消化道检查,经内镜下可以对病灶区、胃部毛细血管、胃部形态进行观察,得出清晰的图像,实时反应出疾病的状态,以此提高消化道早癌检出率,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7]。消化道早癌的筛查要对肿瘤细胞的浸润情况进行观察,是否生成血管,实施黏膜剥离术以消化内镜辅助完成,彻底切除病灶,减少不良反应,利于患者的预后康复。消化内镜辅助手术操作,可以减少手术切口,对于术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3.2研究结果讨论本次研究显示,经消化内镜辅助下可以彻底切除病灶,而常规内镜检查存在问题,要减少其使用次数,才能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而术后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表明应用消化内镜辅助下治疗,可以减少术后出血、疼痛和感染发生,以此促进患者及早康复,保持积极状态配合临床治疗。而消化内镜技术用于临床也成为消化道早癌首选诊治方案[8],尤其适用于消化道息肉样型和平坦型早期肿瘤的临床筛查,如果肿瘤较大可以分片切除。消化内镜下剥离术属于微创手术类型,完整切除肿瘤或将肿瘤切成大块,能避免病变残留或复发,也能减少术后出血率。胃肠道由于生理结构影响,会受肠道内容物、肠气等干扰,影响诊断准确率。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能减轻对机体的损伤,减轻疼痛,已成为临床手术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为提高内镜操作水平,要定期培训医师,引进先进设备,使医师可以保持水平与时俱进,才能保证顺利完成诊断和治疗。为保证顺利操作,诊断治疗前要告知患者相关情况,使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能力,配合完成消化内镜诊断治疗,放松心理,顺利接受临床诊治,保持和谐医患关系,从而实现消化内镜技术的顺利应用。消化内镜诊治的直观性也利于处理肿瘤和合并症,减少对机体干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消化内镜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对手术方案也具有较好的优化作用,以此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能有效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确保预后治疗效果理想,可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菊芹,卢劲瑜,林丹.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30):131-133.
[2]林陈毅.消化内镜用于消化道早癌患者诊断治疗的效果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9):127-128.
[3]薄雪静.消化内镜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的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5):89-92.
[4]成斌.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7):149-150.
[5]徐秀芬,毕洪钟.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24):58-60.
[6]戴磊.消化內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3):49-50.
[7]李真,李延青.消化道早癌筛查的质量控制:开启互联网时代消化内镜质量控制新模式[J].中华内科杂志,2020,68(02):95-98.
[8]崔宁宁.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及治疗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