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在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及其生活质量影响研究
2021-01-01贾晓萍
贾晓萍
【摘要】目的:探究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应用穴位按摩护理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中风偏瘫患者40例,采纳系统抽样法予以分组,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20例(归入对照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穴位按摩护理技术20例(归入研究组),对比肌张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肌力改善情况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肌张力评分对比差异不大(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Ashworth评分更高(P<0.05);经治疗后两组 BI评分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较对照组 BI评分更高(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肌力情况更优(P<0.05); SF-36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中风偏瘫患者给予穴位按摩护理技术,有助于改善患者肌力及肌张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实现提高患者预后及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穴位按摩护理技术;中风偏瘫;肌张力;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6-5249(2021)21-0031-02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家庭、社会压力的增加,各种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风偏瘫是脑血管疾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中风即脑卒中,是因脑部血供异常、障碍致使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软化,损伤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该病后遗症较多,患者多存偏瘫、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等情况,严重时活动障碍,生活无法自理,从而造成巨大家庭经济及社会负担[1]。因此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极为重要,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预后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穴位按摩具有疏经通络的功效,可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本次研究以中风偏瘫患者40例为样本对象,评估穴位按摩护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2019年 10月至2020年9月时段内中风偏瘫患者40例,采纳系统抽样法予以分组。研究组20例,男女比12:18;年龄最小42岁,最大78岁,均值(58.42±9.23)岁;病程5d ~3个月,均值(31.25±7.25)个月。对照组20例,男女比13:7;年龄最小43岁,最大77岁,均值(58.64±9.38)岁;病程4d ~4个月,均值(31.69±7.48)个月。两组基线资料均保持一致在研究范围中(P>0.05)。(1)纳入标准:①纳入对象均经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诊断确诊;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6分;③事先告知患者及家属研究内容,并取得配合;④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支持。(2)排除标准:①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健全者;②头颅外伤者;③合并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疾病者;⑥其他头颅疾病者;⑦原发性肢体功能障碍、关节疾病者;⑧临床资料残缺、无法配合完成研究及中途脱离研究者。
1.2方法 (1)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包含降颅压、抗感染、脑组织营养等。常规护理:①生活护理,提供舒适整洁的治療环境,定期通风、温湿度适宜,定期消毒;协助患者勤翻身,或调整体位,确保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帮助患者排便,排便时可不过于用力,并注意患者隐私保护,排便后及时清洁;对无法生活自理者从穿衣、洗漱等给予患者照护,设置床栏,以防患者坠床。②饮食干预,合理饮食,以高维生素、粗纤维、低脂饮食、易消化饮食为原则,多食用新鲜果蔬,禁食辛辣刺激类食物;对于便秘者遵医嘱用药,促进患者排便。③心理干预,加强护患沟通,为患者介绍中风偏瘫的原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针对负面情绪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鼓励并安抚患者,树立康复信心。④康复锻炼,包含肢体关节被动活动,然后近端到远端肢体活动,循序渐进可改善肌力,最后进行抬腿、自主伸手、关节屈伸锻炼等,合理控制活动量。(2)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在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48h开展,所有按摩实施者均进行统一专业培训,开始前先为患者讲解穴位按摩作用、方法、目的等,并将穴位按摩图粘贴在病房中,使患者可以更好的配合。按摩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上肢取穴合谷、曲池、外关等,下肢取穴足三里、阳陵泉、昆仑等,手法有捏、揉、按、拿等,按摩前患者不可过饥或过饱,每日2~ 3次,时间3~5分钟,以患者耐受度为准。在按摩过程中可开展肢体功能锻炼,如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屈伸锻炼等,7d为一个疗程,在开始下个疗程前中间休息3d,共持续4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肌肉张力评分:应用Ashworth 量表评估,分值越高患者肌张力越佳。(2)生活自理能力:采用 Barthel 指数(BI)对评价,总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好。于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患者肌力恢复情况:0级(完全瘫痪,无法进行肌肉收缩);1级(可进行肌肉收缩但无法做出动作);2级(能进行床上平行移动,但自身重力无法承受);3级(机体能从床面抬离,但无法对抗阻力);4级(能进行一定训练,但运动能力差)。(3)生活质量:采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估, 量表中涉及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4个维度,各项总分100,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肌张力评分治疗前两组肌张力评分对比差异不大(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Ashworth 评分更高(P<0.05)。详见表1。
2.2生活自理能力经治疗后两组BI 评分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较对照组BI 评分更高(P<0.05)。详见表2。
2.3肌力恢复情况详见表3。
2.4生活质量评分高(P>0.05)。详见表4。
3 讨论研究组较对照组肌力情况更优(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更
从中医学角度讲,中风是由气血逆乱、引起颅内淤血,导致脉络、脑窍受损而发病,偏瘫是其常见并发症,中风偏瘫的主要表现是上下肢、面肌、舌肌等相关组织运动障碍,轻者导致肌力下降,影响正常生活、运动功能,严重者导致活动障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对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2]。受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影响,中风发病率逐年升高,其致残、病死风险极大,中风偏瘫患者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中风偏瘫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重塑和再生特征,因此开展早期康复治疗极为重要,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塑与再生,显著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进而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促进生活质量得以有效提升[3]。
针对中风偏瘫患者临床护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控制疾病复发。通过实施常规护理利用康复锻炼,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重建脑侧支循环,改善脑组织,提高运动感觉,使神经回路和正常运行程序得以重建,改善并重塑神经系统功能,进而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同时可降低肢体并发症的发生风险[4]。本次研究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得出如下结果:治疗前两组肌张力评分对比差异不大(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Ashworth 评分更高(P<0.05);经治疗后两组BI 评分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较对照组BI 评分更高(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肌力情况更优(P<0.05);SF-36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由此可见,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对中风偏瘫患者,可提高患者肌力,改善肢体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提升,具有显著的价值[5]。原因在于:①利用中医,通过对肢体各穴位手法刺激,可对肢体病理及生理进行调节,促进周围组织血液循环,起到畅通血气、舒经活络的作用,从而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加快组织修复,提高肌力,提高肢体功能。②通过穴位按摩可以使患肢肌肉得以放松,避免肌肉萎缩、痉挛,同时配合肢体康复锻炼,可促进组织修复,有效改善肌力,提高运动能力。③利用穴位刺激的方式调节患者神经功能,帮助患者神经重建及修复,从而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神经缺损,患者运动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此外中风偏瘫患者因机体气虚亏虚、肠道肌肉收缩无力,长期卧床致使腹肌处于松弛状态,肠平滑肌张力下降,在患者发生中风偏瘫后因饮食、情志等因素影响,导致气血不足,极易引起便秘现象,而通过有效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在穴位刺激下可调节机体脏腑功能,使气血运行通畅,促进患者胃肠道蠕动,发挥泻下导滞的作用,进而有效改善患者便秘症状。需注意穴位按摩护理时医师应具有专业技能水平,操作标准,且按摩力度适中,以防造成患者副损伤,同时穴位按摩护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患者应树立康复信心,持之以恒,方可取得显著的疗效,从而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针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穴位按摩护理技术,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从而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故推荐临床应用。
參考文献
[1] 耿荣仙 , 李鹏程 , 赵亚丽 , 等.穴位按摩对中风后下肢感觉障碍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20, 11(08):38-39.
[2] 顾艳 , 汤锦丽.穴位按摩敷贴护理联合抗痉挛手法对中风后偏瘫痉挛肢体状态的影响[J].四川中医 , 2019, 37(12):196-198.
[3] 李秋宇 , 徐臻.五音疗法联合穴位按摩对中风偏瘫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9, 10(23):20-21.
[4] 李少琴 , 杨旭峰.穴位按摩护理在中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价值分析[J].中医外治杂志 , 2019, 28(02):56-58.
[5] 尹伟花.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穴位按摩护理技术的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 , 2017, 2(20):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