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头集萃 文房秀逸
——文人石鉴赏

2021-01-01范垦程byFanKengcheng

宝藏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人雅士案头文房

文/范垦程 by Fan Kengcheng

史料曰有类赏石:“物象宛然,得于仿佛。虽一拳之多,而能蕴千岩之秀,大可列于园馆,小或置于几案。”此乃文人石也。

文人石,亦称案头石、文房石、文人赏石等。这类多数被古代文人雅士置于文房书斋案头条几的石头,虽然也有“清供”的意味,但本质上是文斋摆件、书斋雅玩、静心宁神之物品。

文人石通常也被归入供石(清供石)一类。但本人在《文人石:中国传统赏石的“原石”》(详见2021年第4期《宝藏》杂志)一文中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笼统,代表西方赏石家的观点。笔者认为,严谨地说,文人石与供石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文人石具有四大鲜明特征:

一、大小咫尺之间,“小而奇巧者”,有的仅一拳盈握,俗称“拳石”,适合书房摆设,甚至便于随身携带。

二、石种多为古代“四大名石”,太湖石、灵璧石尤其。

三、形态以抽象奇巧和山形为主,质地温润,肤色纯净,大巧若拙,古意盎然。

四、不加持底座,可平稳置放,或放在盆内。主要是因为当时尚未流行为石头配制底座。

山形类文人石比较直白,鉴赏相对容易。抽象类文人石则讲究意象美,重在“舍形取意”。抽象类文人石或圆润饱满、弧线优美,或孔窍通达、聚散相间,或石形俊逸、巧胜奇趣,但均石体沉稳,稳中有变,少锋芒棱角,相对圆浑,质地细润,皮壳老拙,脉理柔和,气脉贯通,气定神闲,古气苍然。抽象类文人石个性和韵味,突出地表现在“古、拙、丑、妙、秀、雅、宁”方面。清冷古朴的文人石,完全吻合古代文人雅士的气质、意趣、格调,以及灵活变通、摆脱世事羁縻的心性。

题名:【禅】 石种:灵璧纹石

例如山形类苏州太湖石《无量》,型态饱满,块面爽利,层次错落,结构匀称,体形俊逸,跌宕多姿,雄奇峭拔,质地致密,皮壳浑厚,追朴守拙,沉着内敛,实为一方气韵高古、入眼入心的文人石。笔者之所以将它归于文人石,主要因为其具有意象随意,无相胜有相的文人石特征。

郑板桥曰: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抽象类文人石,首先是一颗顽石,同时也是一方雅石。

对文人石,笔者有如下鉴赏体会。

一、无形实有相

名山何必去,此地有群峰。山形文人石即使拳头大小,也能蕴含千山万壑灵秀之气,令人心旷神怡,无疑是古代文人雅士最为钟情的。我们熟知的许多历史名石,如陆游所记“大柱峰”“峨眉石”;苏轼所写“雪浪石”“壶中九华”;赵孟頫所藏“太秀华”“苍剑山”,以及南唐李后主“径长逾尺咫,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的“海岳庵砚山”,皆是精彩的山形文人石。此处的“砚山”,其实并非实用之“砚”,只因此石形似笔架,与文房器物相吻,与文人潇闲疏放气质相符,故成为文房“第五宝”。

另一类文人石则不具人所认知的形象或不具客观的形象,其特点是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自然朴真,丑而不陋。“石丑,丑而雄,丑而秀。一块元气结而石成,成为一块怪石,看似凹凸不平,险怪横蛮,难以寻常审美观视之,却是陋劣之中有至好,丑陋之中存至妙,让人百看不厌,耐人寻味。”郑板桥曾这样评说此类石头。

本人收藏的另一方文人石《云居》,它石型饱满,天然独洞,又因形如秤砣或古代官印,别称石权(“实权”谐音)。该石石表苍厚古朴,器型规整而不失疏野,敦厚而不失空灵,沉稳而不失顽拙。其既有实的一面,也有虚的一偶;既有平坦之地,又有细碎之处;既有前突,又有后收。一洞穿眼,别有洞天。可谓顽拙于外,秀雅于中,气息超古,逼人心骨,有着让人惊诧的雅致美、澹然美。

“秀孕片石迷宇宙”。古代文人雅士认为,这种无具象、无形相的文人石,是对大自然概括性的表现,散发着大自然的味道,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因而它也更容易让人有种回归自然的感觉,进入人与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

抽象类文人石,其实内在受一种无形的力量支配,有着明显的“秩序感”,即所谓物象宛然,得于仿佛,乱中有序,秀雅于中。

天地有大美,万物有成理。无论具象还是抽象,文人石都是古代文人雅士朝夕相处、心领神会的挚友。

二、朴拙真韵味

古人赏石重韵味。文人石的精彩与韵味,用两个字可概括:朴拙。

朴拙:表面不灵巧,实质朴实,纯真,敦厚,踏实。

古人向来追崇朴拙之物、朴之美学、拙之精神。宋代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提倡:“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诗文皆然。”清代书法家傅山亦言“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尽管他们讲的是艺术理论,但具有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

表象看,文人石又老,又顽,又野,又拙,然其隐喻的却是高洁、沉稳、厚重、恒久等品性,文人石的疏野、苍古、枯淡、朴拙,是古时文人雅士崇尚素朴生活、返璞归真性格的形象映照。文人石的“拙”与文人雅士的“文”似乎是对立的,但两者在精神境界、心灵沟通上却是有序和谐的。朴拙的文人石,悄然拉近了古人与自然的距离,并使他们感到亲切,得到感应,从内心感悟到文人石的真韵味。正如曹雪芹所感叹的那样:“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坠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文人石自然成了他们的“座上宾”。

三、拳石显大雅

“尾桐最古,袖石亦奇”,“数寸之高低调卧,玩堪盈握质玲珑”,文人石小巧玲珑,小可盈握,大至单手或双手便能轻易移动,适合案头陈设观赏,被古人列为案头雅玩之序。

文人石因径不逾尺、“小石块”而被称为“拳石”。陆游有“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白居易有“豢石苍苔翠,尺波烟杳眇”等诗赞。“拳”乃“蜷”的假借字。拳石者,蜷石也。蜷,缩绉、卷形,意指石头之微小,形状“瘦、皱、漏、透”。

题名:【山魂海韵】 石种:彩陶石

都说古代文人具有一种儒雅气质,他们崇尚简单、喜欢安静。简单就是易,就是小;静就是止,就是不动,文人石无疑最符合古人文人简约的审美观,最能容易产生清静雅致的感觉。

文人石虽系“拳石”,却韵雅趣幽、脱凡绝俗。何谓雅?雅即高尚、雅正、不粗俗。

文人石之雅,一来自其虬曲蜿蜒、抽象的形态,犹如书法中的龙飞凤舞,国画中的泼墨写意,音乐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声,让人“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去”。

二来自遗世独立、与世无争的精神品格,不言自高,不言自厚,不言自秀,气定神闲,泰然处之,“花若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我醉君复乐,陶然共机”,这是何等的雅事。

三来自“一石清供,千秋如对”的感觉。试想月明之夜,独处幽室,焚一支沉香,品一盅香茗,管它市井喧嚣、官场昏暗,与千古之石对话,任思绪飘散飞扬,感悟自然,俗虑尽泯。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知己”,过一把“山野隐士”之瘾,怎不感到静雅?

例如这方文人石《波涛万古痕》,形如片云坠落,质地清润致密,色呈青黑,周身水波纹影影绰引,承贯连接,有种清风徐来、波波鳞炙的感觉,淡雅高洁,明月清风,秀媚无边。是不是有点白居易名诗“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看玉,截断碧云根”的意境?

拳石有大雅,文人石也。

四、无座胜有座

佛靠金装,石靠座装,文人石另当别论。文人石自“诞生”起就与座托毫不相干,那时压根就没有底座这个“非常有趣的装置(外国某奇石收藏家所言),因为底座是明代后期才渐渐流行起来的。那时至多受古制盆景的影响,石头以盆而供,称为“盆石”。主观上讲,古代文人雅士崇尚自然,喜欢的就是天然生成、浑璞未凿、没有任何“乔妆打扮”的石头,“原生态”,才真正符合古代文人雅士顺应自然、观照自然、体味生命的精神追求。

有人说“观赏石走向艺术品的桥梁就是底座”,那只是现代人似是而非的解释,对玩文人石的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古代文人雅士根本就没想过把石头当作艺术品,他们眼里的石头是大千的宇宙,是古器,是雅玩,是知友。

纯粹的东西无疑是最动人的。一枚带着河滩之灵山野之气、最大程度保留着原始状态的石头,径直登上文人雅士的书房案头成为“座上宾”,是古代文人雅士对自身的一种形象写照,也是一种高尚的文化境界。

为石头配座,可以说是中国古人的一大艺术发明,有利于表达藏石者的审美观念和精神意念,但不得不说,当下不少人热衷于为石头配底座,纯粹是为了提升石头的经济价值,美其名曰“改变石头的命运”,结果往往功力不够,出现许多俗不可耐的“垃圾”。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不觉得文人石无座胜有座?

猜你喜欢

文人雅士案头文房
闲话“案头书”
赖海鸣
文房四宝
《文房之物》
案头
知“竹”常乐
平凡生活
领导案头必备 领导决策必需 领导工作必读
诗情画意紫砂壶
文房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