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开年十大猜
2020-12-31童大焕程轶平魏川辛省志美逸君
童大焕 程轶平 魏川 辛省志 美逸君
有望
难得的和平
不太可能
不太可能
整体难有大为,局部仍有机会
6.一线城市会率先开征房地产税吗?
童大焕 房地产研究专家
开征难,也打压不了一线城市的房价
不太可能。房地产税就像狼来了,年年岁岁被人拿来说。姑且不论既收70年土地出让金又收房地产税是否涉嫌重复征税,房地产税的征收难度之大、影响之广,就超乎想像。也正是鉴于房地产税全国推行难度大,2011年1月,上海、重庆试点房产税,至今已整整十年。
过去两年,深圳楼市火热,2020年底再度引发房地产税传闻,不过,深圳市税务局紧急声明,称“深圳市房地产税征收试点将于2021年1月1日起运行”的消息纯属谣言。
最有可能征收房地产税但又不对市场造成致命伤害的,只有人口长期流入的一线和强二线城市。但是作为地方税种,大部分城市不愿意主动征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征收成本高而征收效率低。房地产税是直接税种,约等于主动上门割民众的肉。短期对少数富人群体的豪宅进行试点尚能推动,一旦推广到普通百姓,就难于上青天。
二是事实上会造成大量收不上来的普遍违法状态。众所周知中国有9.64亿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6亿人月收入才1000元上下。而大量房屋的增值,是人口不断集聚的城市化运动及信贷推动的。
三是房地产税的开征,会对楼市造成负面影响。而房地产税对财政收入来说,有如望梅止渴;土地出让金才是近水楼台。2019年,全国房地产销售收入约16万亿元,土地出让金收入则高达7万亿元。
往高里估算,就算全国有一年的20倍、总共300万亿房产,平均按1%收房地产税,每年也只有3万亿元,且兴师动众而吃力不讨好,还会加速人口流出地区人们抛售空置房屋。
基于以上三个理由,我认为五年内我们很难看到房地产税的实质性开征。
至于社会上一些人期望通过房地产税来降房价,那就更是搞错了对象。
房价的最终决定因素只有一个:供需关系。
在人口持续流出的地方,短期内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货币化棚改,导致房价大涨,但长期来看,这些地方一定是没有“人聚财聚”的人口支撑,反而是“人散财散”,有没有房地产税,房价都必将下跌。
相反,在人口持续流入的商业文明发达的大城市,楼市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有没有房地产税,房价都将长期上涨,哪怕有可能因政策调控导致短期下跌。至于房地产税,短期有可能有社会心理冲击,从而导致暂时下跌,但长期不构成对房价的实质负面影响。
7.生育会完全放开吗?
程轶平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中国人能生”已是老黄历,七普数据或有惊喜
不太可能。依据是:五年前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到“全面实施二孩政策”,而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没有类似的具体政策宣示。关于“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较有可能指的是其他对生育友好的政策或对于非婚生孩子的包容性。我的判断归结为下述两条原因。
第一,国人太看重总人口数量,普遍缺乏人口年龄结构意识。许多人知道人口膨胀是以指数规模膨胀的,但没意识到人口衰减也是以指数方式衰减的。一个民族能够存续下来不衰减,靠的是该族的妇女在生育期之内生下不比上一代少的孩子。这也意味着,一个人(主要是指女性)一旦过了生育年龄,民族的繁衍已经和她没有关系了。育龄及育龄以下人口,而不是总人口,才是决定人口变化的关键变量。
而中国看起来庞大的十四亿人口,其中有生育能力的又有多少呢? 根据美国CIA网站统计,中国0-2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8.77%。同在亚洲,印度的相应数据是43.82%,日本的是21.96%,韩国的是23.95%。也就是说,中国和被我们嘲笑为“严重少子化”的日本和韩国的少子化程度已经相去不远了。
第二,国人普遍对人口膨胀有恐惧心理。许多国人认为中国人“特别能生”“允许生多少就能生多少”,担心如果放开生育,中国人口会再次膨胀。但事实并非如此。过去四十年,生育文化已经消散殆尽。过去缺乏避孕手段,现在避孕太方便了。过去人们养儿为了防老,现在转而依靠社会化养老。
在一胎化时期,中国的每年出生数维持在1600-1700万;现在放开二孩了,2019年反而只有1465万。这一方面是由于育龄妇女数的减少,一方面也说明大多数家庭并没有使用二孩指标。有不少学者认为“放开生育对于提升生育率作用不大”。我同意,但我依然认为任何放宽都是值得欢迎的。因为只有放宽了,我们才能发现中国人的生育意愿其实远远低于我们的想象,才会采取进一步的放宽。尤其是,只有放开了,才有后面鼓励生育的可能性。
当然,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1年会出来,不排除如果总和生育率像五普六普一样低,全面放开生育的决策或会很快下达。
8.实体店还有机会吗?
魏川 媒体人
以人为本,线下体验成为线上服务的补充
当我们谈论实体店时,其实是在说“到店”生意。零售服务行业的本质,是“人-场-货”三要素的组合,可以简单概括为:在什么场子,为哪些人,提供怎样的商品与服务。
实体店模式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电商模式下,交易在线上虚拟“场”里完成,一手交钱,但送货上门,是“到家”生意。消费者的决策逻辑亘古未变:“多快好省”排列组合,追求价值最大化。
电商发展之初,商品不“好”但“多”,物流不“快”但“省”钱,不用交铺租,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以“多+省”迅速虏获年轻消费者。后来,线上商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物流也越来越“快”,但价格优势被抹平,越来越不“省”。
一些人由此推断:电商拐点将至,实体店有望回暖。他们忽略了时间成本。“宅经济”“懒人经济”已经发展到了饭来张口的程度。
十年前主流观点认为,受配送、口味等因素影响,餐饮业不可能大规模“到家”化。现实打脸,背后是始终如一的消费者逻辑:外卖可以“省”时间、“省”脚力,还可以提供更“多”美食,只要配送速度足够“快”,消费者愿意牺牲部分口味上的“好”。
最后一个尚未大规模“到家”化的领域是蔬果生鲜,2018年热了一波B2C菜篮子电商,2019年起了社区团购的头,2020年上半年,吃类实物网上零售额大增38.8%。
电商整体增速放缓,是相对过去的超高速而言,相比“到店”商业,其增长优势仍然可观。
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供给侧的降本增效,和需求侧的体验优化。有多少实体店能够创造多少无法线上化、“到家”化的消费体验? 这种独特性是实体店的立店之本。我们在大中小城市看到,电影院、咖啡店、餐饮店、早教机构、游乐园、娃娃机、盲盒机等的“到店”场景价值显著,充当商场的流量入口,为同场的其他实体店引流。但线下流量的转化仍逃不开“多快好省”的价值框架,整体而言,实体店的体验独特性持续衰减,难再有大的作为。
趋势是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主轴,线上线下相融合(线下体验作为线上服务的补充),比如沃尔玛山姆会员店送货“到家”,盒马鲜生接待“到店”消费者。这场商业变革,是让“人”成为“场-人-货”的中心,“场”只是服务“人”的要素之一,无问线上线下。
9.人脸识别滥用有望遏制吗?
辛省志 媒体人
“便捷”需求让位于“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法》即将出鞘
有望。随着最近一两年来对个人信息尤其是人脸信息被滥用及其风险的讨论越来越多,有更多人意识到个人信息被泄露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开始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尤其在涉及人脸识别的问题上格外谨慎,对“便捷”“优惠”的追求开始让位于对“安全”的追求。两年前,可能几块钱的优惠,就让不少用户甘愿开通刷脸支付,而现在,网民对要求刷脸的应用都非常警惕。滥用人脸识别的案例常常引起极大的关注。
在售楼处违法采集购房人人脸信息被曝光后,南京、徐州等地住建部门已经要求售楼处拆除人脸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第一案”郭兵诉杭州野生动物园案2020年11月20日一审宣判,法院判决动物园方删除包括郭兵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
从立法层面,一些地方开始尝试禁止对人脸信息的滥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拟规定,物业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保障业主对共用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权。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则于2020年12月1日正式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包括生物识别信息等在内的自然人个人信息。
在全国层面,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于2020年10月中首次审议,并公开征求意见。草案明确,只有在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的情况下,才能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并应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而在其他场景下要处理包括个人生物特征在内的敏感个人信息,必须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关键之处在于,草案对于违反规定者制定了较高的处罚,最高可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千万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
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中,一般要经过三次及以上审议,从初次审议到最后通过,多数需要10个月左右(少数重点立法例外)。以此推断,个人信息保护法极可能在2021年下半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这部法律通过实施,将成为个人维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尤其是敏感的人脸、指纹等生物识别信息的有力武器。
总体来说,对滥用人脸信息的势头会被初步遏制持乐观态度,但这仍然需要每一个人的重视和努力推动才能真正实现。
10.中东火药桶会熄灭吗?
美逸君 军事学者
阿以关系迅速缓和,伊朗核计划推进受阻
这个问题,要从国际政治、外交、经济、军事、地缘态势……多维度综合思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准确的前瞻性展望。
与人生靠既往岁月的积淀一样,国际政治也受若干年政策积累的影响。在过去四年,中东政治高潮迭起,其中令人瞠目结舌的是:2018,美国正式将驻以色列大使馆迁往耶路撒冷。
美国政府作出此决定之后,很多分析家认为:这将加剧中东乱局。
然而,此后两年,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关系迅速缓和。在美国斡旋下,阿联酋与以色列建交,摩洛哥与以建交在即,巴林、阿曼、卡塔尔也正抓紧时间与以关系正常化。目前,美国正在推动沙特阿拉伯、苏丹与以色列改善关系。“阿以矛盾”爆发72年至今,最近2年来,对立双方之间的缓和,超过了过去70年的进程。
此现象背后的原理,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当国际社会对耶路撒冷主权归属采取莫衷一是态度时,在现实政治上必体现为“一兔走衢,万人逐之”。而当实力最强者明确“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姿态后,大家便明白:尘埃基本落定,新格局产生了。
军事上,以色列,进一步巩固了其军事优势,并发展出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的“预防性战争+定点清除(斩首行动)”特种战模式。目前看来,其对手面对这种点穴扎针式的新作战模式,难以应对。
在中东地区,最大的变量是伊朗的军事力量,关键是其核武发展计划。美国和以色列斩首伊朗将军、刺杀核物理学家,对伊制裁、断其财路,则是釜底抽薪。美、以的联手制裁、封杀、暗战,将使伊朗核计划推迟至少5年。
所以,伊朗虽有改变地区格局的野望,但现在力量不足。而沙特受其南部“胡赛武装”牵制,也无法与关系不睦的伊朗摊牌。以色列已停止开疆拓土,转为守成。伊拉克地区已消灭了ISIS,转入战后重建。这几个地区,在未来几年都会保持均势。
就叙利亚而言,统一的叙利亚国家已不复存在,俄罗斯支持的巴沙尔政府军,美、土支持的反对派,库尔德人……各派系分庭抗礼、众国鼎立。美、俄、土在叙势力瓜分大致成型,接下来各方都需要一个稳定阶段,2021的叙利亚内战将进入胶着的相持期。
因此,2021的中东,可能是近八年以来最难得的相对和平稳定期。而亚太的经济复苏,也会受益于中东局势暂时的局部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