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人民军队如何确保全局胜利
2020-12-31
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确保全局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前线部队坚决执行中央的命令。而那些中央与前线指挥员之间的战时电文,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在中央的领导下,全党全军团结一致,为了共同的目标,去争取全局胜利的历史细节。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人民军队如何确保全局胜利
千里挺进大别山:三A级“极秘密”电报
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致电正在羊山集指挥作战的刘伯承、邓小平:“刘、邓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除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这封电报,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出的。1947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由于遭到我军的沉重打击,加之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妄图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陕北和山东两大解放区。同时,国民党反动派认为解放区物质基础薄弱,农业底子薄,更无工业,所以在对解放区的进攻中,重点打击解放区的经济基础和生产秩序,给解放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947年7月27日,毛泽东致电刘邓: “望你们立即集结全军休整补充半个月,执行中央7月23日电任务。”28日,刘邓大军打下羊山集,并向中央军委回电,一方面表示拥护中央军委提出的方针,另一方面如实汇报了部队当前的困难,部队自南渡黄河后,官兵极度疲劳,连续作战急需休整,希望能够在内线继续歼灭敌人,待时机更加成熟再挺进大别山。
7月29日,毛泽东向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发出了一份三A级的“极秘密”电报: “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胡宗南)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至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7月30日,毛泽东又致电刘邓、陈粟,除对军情的指示外,还通报了陕北我军的战况及行动路线。7月30日,刘邓即复电中央军委: “决心于休整半月后出动,以适应全局之需。”随后,刘伯承和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
苏中七战七捷:知人善任,连战连捷
1946年6月26日,毛泽东致电华中分局,告知外线作战的计划: “为粉碎国民党之进攻,决令刘邓主力出陇海豫东,陈毅、舒同主力出徐州、蚌埠间,调动敌人而歼灭之。你区应以一部在苏中吸引并牵制南通、扬州线上之敌,粟裕、谭震林率主力位于3分区(淮南津浦路东),与陈、舒配合,一举占领蚌浦间铁路线,彻底破坏铁路,歼灭该地区之敌,恢复3、4分区(津浦路以西),并准备打大仗,歼灭由浦口北进之敌。华中野战军的一切听陈、舒指挥。”
27日,粟裕就毛泽东令华中野战军主力西移淮南的计划给各领导机关发电: “中央作战方针完全正确。惟在3分区集中大兵团作战,粮食、民夫和交通运输均极困难。如集中兵力过多,则所需糧、夫必超过当地负担,不仅影响当地,且影响战斗更大。”并提出建议: “我们是否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
毛泽东对粟裕6月27日电极其重视,于6月28日复电华中野战军: “部队继续隐蔽于待机位置,听候安排。”
6月29日,粟裕、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4人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和陈毅:“在第一阶段中,华中野战军第1师和第6师仍留苏中解决当前之敌,改善苏中形势与钳制敌人;在山东及太行两解放区部队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华中野战军第1、第6师再加入蚌埠、浦口作战,完成第二阶段任务。”
6月30日毛泽东复电:“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
7月1日,国民党军队对中原军区发起总攻。而此时,毛泽东认真研究粟裕的几次建议,决定推迟外线作战时间。有了中央明确的指示,在随后的苏中作战中,粟裕放开手脚,以华中野战军19个团约3.3万人的兵力,在敌人以15个旅约12万人向我进攻的情况下,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法,自1946年7月13日至9月12日,组织了七次战斗,连战连胜,取得了七战七捷的重大战果,歼敌5.3万余人。
此役,正是战役指挥员在维护核心确保中央战略计划推进的同时,结合一线实际情况,实情上报提案,以战役胜利加快推动战略全局向好发展的典范。(来源:《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