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2020-12-31何睿阳
摘 要:在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课程设置与知识内容断层的问题。因此,实现初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概述了福建省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福建省各级各类地理试题的考查内容体现出的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精神,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5-0065-02
中学地理是中学课程中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特性的学科,是各学科中唯一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和人类与环境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学科。中学地理的学习包含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地理学习衔接应该是科学而循序的。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背景
“初二结业,暂歇一年,再学高中”是当前福建省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模式。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关联性较小,二者相对孤立。初中地理由于在初二下学期就会进行结业性考试,以分数段划定等级,以30%计入中考总分,在中考分数中所占分值不高,所以被学生定义为“副科”。初中地理考试题型单调、题目简单,多为机械性记忆题目,许多地理教师或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是给学生圈范围、划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为教师浅显单调地讲解,讲授内容局限于教材之中的素材,缺乏时事热点及陌生区域的教学。一言概之,就是在教学中缺乏“深度”与“广度”。且学生在历经初三一年的真空期后再学习高中地理,对初中知识的遗忘已经十分明显。这在区域地理部分尤为突出,存在着“看起来都懂,写起来不对”的现象。这种“应试”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不高,同时对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顺利开展也是不利的。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趋势
经历了十余年的中考以及各地市的质量检查,题型新颖且有一定区分度的优秀试题已然趋向“资源枯竭”,为了命制出好题,各级各类领导专家将视角转向题量更大的高中地理试题。在不超纲的前提下,他们在命题过程中适当引入与改造和初中地理关联性较大的高中地理试题与素材,从具体内容上来看,近年来福建省各级各类试题中可以发现其中的影子。
如近三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中均出现以陌生区域为背景的试题,2018年中考31题考查朝鲜半岛,朝韩文金会为当年时事热点;2019年中考31题考查南美洲玻利维亚;2020年中考考查非洲肯尼亚,肯尼亚境内我国承建的蒙内铁路一直是高中命题的热点,2020年厦门市高一地理质量检查也有类似材料的试题出现。这就呈现出了以陌生区域为载体,结合时事热点与高中试题,进行初中地理知识考查的趋势。
也有将来自高中地理试题图文资料背景进行简单改造制成的初中地理考题。2018年厦门市质量检测8、9题对将“陕西半边房”作为素材的高中地理试题进行改造,考查影响中国冬季风的风向与陕西省的自然环境特征;2018年三明市质量检查30题对将“纳马夸兰多肉植物”作为素材的高中地理试题进行改造,考查南非纳马夸兰地区的气候特征以及当地多肉植物的开花季节;2019年厦门市质量检测26题对将“篁岭晒秋”作为素材的2016年文科综合全国Ⅱ卷高考题进行改造,考查篁岭地区的聚落形式以及“篁岭晒秋”景观主要受到哪些地理因素的影响。从中不难看出近年来命题的趋势越发有高中地理教学背景或刻意将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试题进行衔接的想法、做法。这样的命题趋势能够提升试卷的整体质量,但是让初中阶段的学生去完成带有高中色彩的题目则会出现“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模糊状况,学生在作答时联系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感觉好像这个有道理,那个也有道理,无法做到有效作答,精确作答。因此,在应对策略上,初中地理教师要加强高中地理课程以及试题学习,针对初高中地理衔接做必要的准备。
三、初高中地理衔接的策略
首先,福建省初中地理课程只开设在七、八年级,学生受限于发展的阶段性,在初中阶段对地理知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加上九年级地理课程的真空期,这就使得原本模糊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难以理解甚至遗忘,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适当选择部分有高中保送生的学校进行试点,在保送班的初三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通过一个学期或者更多的时间,对高中地理知识或者如何学习高中地理知识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次,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跳出初中地理教材,适当参考或者引入部分高中的地理知识,进行改造并加以简化,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对高中地理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福建省厦门实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在近几年的初二中考地理复习中,均有相关案例。如我校2016级初中学生于2018年参加初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在对有关中国区域地理的复习中,以海南省这一陌生区域为载体,以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为线索贯穿课堂,首先进行海南省地理位置的复习,运用特殊的经纬线以及附近相关的地理事物对海南省的纬度位置以及海陆位置进行描述;依托海南省地形图、海南省交通图来分析海南省的地形特征;其次以“莺歌海盐场”为切入点分析海南省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而归纳总结盐场选址的区位条件,凸显了高中地理教材自然地理中的每一要素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精神;最后以“国宴菜单”突出海南省作為我国主要蔬菜基地的优秀气候条件。这一复习过程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如我校2018级初中学生于2020年中考复习期间,由于各类事件的发生,春季延迟了开学。针对这一年度特殊的形势,我校自主编撰了2020年时事热点备考材料,精选年度时事热点,如“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保护”等热门话题,分析梳理并链接相关考点;“人类命运共同体”链接了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布的知识点。以时事热点为载体进行专题式的复习区别于传统的复习方式,拓宽广度,增大跨度,加深深度,体现了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征。同时,搭配我校根据时事热点材料以及我校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原创的校本试题进行巩固提高,以“病毒对国际经济的影响”话题为例,以日本丰田公司为材料考查日本企业在海外设厂所需的生产要素;以国际原油需求锐减为材料,考查石油输出地西亚的相关知识。综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材料及地理图表的选择上应该侧重于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同时适当提升了高中地理注重从地理现象背后进行信息提取以及逻辑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改变过去初中地理课堂中重教材轻时事,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应用的做法,尽可能地消除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跨度感,是达成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关键所在。
学习方法的转变也是进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重要环节。任何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都需要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来实现,初中学生在进行当前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时,偏重于形象思维,主要依靠机械记忆,教材内容也侧重于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概述,即告诉学生“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地理的内容侧重于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原因与规律,要求学生能够说出“为什么”以及回答“怎样做”,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我校目前实施的“三维五步教学法”将学习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在课中部分,就涵盖了“知识提炼”“作业练习”“探究讨论”“释疑点评”“小结反思”五个环节。这能够改变过去机械性记忆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记忆或进行比较、联系,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成绩,让学生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只有真正地理解领会了地理知识,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价值,才会真正地喜欢地理学科,做到初高中地理学习的有效衔接。
最后,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重要因素,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也是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推动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精心设计课前导学案与课后校本作业、随堂测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实现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的目标。我校推行科学高效的“五个四”校本作业体系,减负增质。“五个四”具体为“四案”“四精”“四必”“四合”“四查”。以“四案”为例,学案:课前预习,学生在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之前先完成教师布置的学案;作业:课时作业,学生在完成本课内容学习后完成的课后作业;课练:随堂小测,每节课安排十分钟左右进行当堂测试,及时消化本节课所教授的知识;周练:单元专题,对于地理学科,每学习一个单元即进行单元测试,及时复习巩固过去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加上存在一年左右的真空期,學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有所下降,保持好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保证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另一推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情绪变化,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助其树立自信心,消除烦躁、焦虑等不利于地理学习的消极情绪。
结语
进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点,并有的放矢地针对特定的内容有效融合。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从图表、文字材料中去获取、处理、更新知识与再学习的能力,陶冶学生自然情怀、家国情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张新玲.中学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作者简介:何睿阳(1994— ),男,福建厦门人,中学二级教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