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生本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策略研究

2020-12-31沈莉

求知导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歌唱教学

沈莉

摘 要:音乐歌唱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习性,让学生在歌曲完整性欣赏中积累聆听的感性经验;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积累体验的感性经验;尊重学生的学力发展,在多样的表现中促进歌唱能力的提升。文章以学生身心特点为依据,对学生音乐歌唱教学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歌唱教学;审美习性;审美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5-0073-02

当前中国基础音乐课程改革在多元音乐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更加注重学生内在审美品质的发展。《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有机结合。音乐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儿童的审美体验,通过丰富的音乐体验激活儿童的审美感知,内化儿童的审美品质,提升儿童的审美领悟水平,促进儿童知识、能力、精神生长的全面发展。

但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教学面临的真正的对象:2017年10月份發表于《中国音乐教育》的《让音乐学习“生命在场”——大众文化语境下儿童音乐审美体验再探》一文认为“音乐教育过于注重显性的、表面的结果,而忽视了音乐的本体价值,以及儿童审美习性、审美趣味、审美偏好等方面”使现在的音乐教育生命缺失。同样在《中国音乐教育》中有一篇文章——《让音乐教育充满“人性”》,文中原话“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是:缺乏对人的精神与灵魂的现实观照,显示着‘人性的缺失。”重技术和轻人文素养的倾向不仅无法带给学生音乐学习的乐趣,还使得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得贫乏,丧失了人的灵性。音乐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立人是其宗旨,而今天本应该处于音乐教育核心地位的生命体——人,却在音乐教育中被忽略了。

在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本展开歌唱教学呢?我想,音乐教育仅仅尊重学生的人格是不够的,还要有对生命的尊重,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等。

一、尊重学生的审美习性,让学生在完整性欣赏中积累聆听的感性经验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师生双边活动,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长足发展。但是从如今的教学来看,大多数教师在歌唱教学时往往为了化解难点,将一个个作品分解成单独的乐段或乐句,更有甚者,撇开音乐的整体艺术性不谈,仅挑选音乐中的某一难点做练习,枯燥、单一的练习不仅破坏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和意境的美学艺术,还使学生的思维 ( 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 ) 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学习兴趣丧失,更谈不上“以人为本”了。因为一首作品不论体裁、长短,总是描绘和塑造了完整的形象,有着严谨的结构和各个乐章间清晰的内在联系。只有紧扣这一有机整体,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该作品作者的创作意图。此外,从歌唱教学的本质来看,教学重点并不是学生对难点的精准把握,而是先要整体感知,这样才能使学生生成问题,就跟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一个道理。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歌唱能力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歌唱的习性,对于学生学唱前的听觉感知与审美,我们至少要完整欣赏二至三遍,让学生在“整体—局部—细节—局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感受、体验音乐。

案例:《忆江南》教学。

①导入曲子《忆江南》;②聆听全曲,画感觉;③聆听全曲,画旋律线;④再次聆听,哪个字有拖腔?     ⑤完整聆听,歌曲情绪的表现用怎样的声音合适?

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整体—局部—细节—局部—整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整节课都徜徉在音乐中,学生可以层层深入、有条不紊地用心聆听和领悟作品高妙的立意、深远的内涵和细致的表现。

二、 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积累体验的感性经验

小学生在心理上易变,学习动机不明确,注意力易分散,难持久。在认知方面,他们虽求知强,但对学习活动形式本身的兴趣大于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需要想方设法多设计“审美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体验的感性经验。

1.情感联结,打开想象

音乐艺术是在时间与空间的运动中依靠人的听觉器官来接收和感知情感的艺术形式,其模糊、不确定的特性,给想象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在教学中联结师生的情感、学生与音乐的情感,做好情感的沟通,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创设审美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产生对音乐学习的期待与渴望,在实践体验中理解音乐,做出理性的审美判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打开学生的想象:①故事引导,催生想象;②问题追问,促进审美。忽略儿童本能的感性想象,漠视音乐对儿童精神的陶冶、心灵的浸润、文化的濡染,将会使音响技术遮蔽音乐审美中的精神,使“人”变成技术化的“单向面的人”。在教师“控制式”的活动过程中,儿童的音乐审美缺乏质疑、批判,表现出顺从,以后就将是服从、麻木和机械化等特性。

2.迁移运用,内化体验

随着年段的增高,教学的梯度逐步提升,教学内容所需求的情感表达与学生能力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大。这时候需要教师用好教材,巧妙地将学生的能力进行迁移,以增加他们的音乐体验,以此提升歌唱的表现能力。

案例:《隆里格隆》教学。

师:琴师们,你们已学成了一段过门,能不能为小花旦的表演拉上一段?我来当花旦(念《裱花》),你们是乐队,帮花旦伴奏(唱《隆里格隆》)。你们伴奏得好,我才演得生动哦!我的表演不停,你们的歌声也不停。(评价:有了你们稳稳的伴奏,我的表演更带劲了。)

上述案例中,教师将歌曲的一个过门让学生反复学唱,来增强他们对旋律的记忆感。但这样的反复练习迁移到了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就是为教师的表演伴奏,不仅要唱得熟练,还要关注教师表演的状况,更要为教师的表演增色。此时的教学,突出了音乐的功能性。

3.乐器参与,动音相融

教学中通过身体的空间运动或乐器的震动,在音响传递的时空发展变化中对接、融合,从而对音乐的体验直指音乐的要素,使体验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将节奏与音乐融合在对接中完成深度的体验。

案例:《阿西里西》教学。

随着彝族小朋友快乐地歌唱,他们身上佩戴的银饰也发出了动听的声音。你来听听,这些乐器欢快地歌唱了几次?每次在什么地方歌唱的?(用有效的聆听帮助学生建立乐句感)。你能变身彝族小朋友也加入音乐的盛会吗?(聆听自己的歌唱并用乐器伴奏)

4.体态律动,深化感知

杜威说,教育没有比适当提供休闲活动的享受更加严肃的责任,艺术就是对这个需求的回答,而教学活动中始终渗透着游戏,这样的活动就是艺术。 也就是说,艺术教学本身就具有游戏的因素,特别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应注重运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的体态律动来体验音乐和解决问题,而且要强调借鉴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身体乐器、节奏来感受和创造音乐。教师只要善于发掘和运用游戏因素,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表现音乐,并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

三、尊重学生的学力发展,在多样的表现中赋予歌唱能力的提升

在以歌曲为载体的歌唱教学中,会唱一首歌到唱好一首歌对学生的歌唱能力提出了螺旋上升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逐一渗透、巩固各年段歌唱阶段目标。儿童音乐审美体验的过程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得以均衡发展的完整过程。尊重儿童发展的完整性,由量到质的深层思维参与过程,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得到发展,音乐素养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形成与提高。

1.通感联觉,感性到理性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通感体验,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教师要从音乐与别的文化学科的不同特点入手,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音乐的情感。此外,教师要让学生在领会音乐的基础上,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微笑波尔卡》的倚音教学。

通过舞步与音乐的联系引导学生去听音乐中的倚音,再到让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直至用双响筒的演奏,学生对倚音的效果有了明显的认知。

2.过程有梯度,目标达贯通

关注音乐教学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强调把目标计划整合到音乐教学的情境中,發挥教师的主导和调控作用,关注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不以听完一个作品为终极目标,而是思考在听赏中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使学生真正触摸到音乐的“灵魂”。这样的教学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能直击学生心灵。

课例:《微笑波尔卡》

在唱奏的过程中,教师的要求有梯度。借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音高,在熟悉第二主题的音乐时,教师先与学生合作演唱。生唱每一句的前面两小节的歌谱,后面的由教师来唱,熟悉后和教师合作唱词。

3.对比有深度,感知更多维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只有感知与把握音乐的特征后才能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发展音乐思维。

如在《太阳出来喜洋洋》一课,教师可让学生听男生四重唱的版本,让学生感受音乐速度、力度、音色的变化与对比,感受音乐形式的变化带来的不同情趣,并自己尝试用变化速度、演唱形式等方法表现歌曲。

以上手段让歌唱教学不停留在表面,使学生与作品有心灵的对话。获得的审美感受也更加立体、多维,并不断变化体验生成,完善音乐感性经验,实现音乐人文体验。

教育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经验,引导学生自己领悟生命价值的过程,情境设置中以音乐受化的张力体现学生音乐表现的张力,触动学生更深的“移情”潜能,在共性的发展中体现个性差异的表达,以知识、能力、审美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以人格的不断完善走向生命成长的终极目标。让音乐学习“真正”发生,才能促使学生养成对音乐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 慧.让音乐学习“生命在场”[J].中国音乐教育,2017(10):26.

[2]蔡 梦,苏 籍.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音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沈 莉(1977— ),女,江苏常州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学。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歌唱教学
让学生快乐歌唱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聆听,让生命如花
新时期歌唱教学三部曲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如何在歌唱中正确运用气息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