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觞

2020-12-31龚巨平

瞭望东方周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酒器漆器酒杯

龚巨平

觞是古代盛酒的器具,口部呈椭圆形,浅弧腹,口沿两侧有半月弧形双耳,平底,底下有饼足或高足。因其形状像酒器爵,两侧有耳,形如鸟的双翼,又名“羽觞”或耳杯。

《诗·周南·卷耳疏》中说,“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总名曰爵,其实曰觞。觞者,饷也。”说明觞是爵的一种。觞的出现,与酒密不可分,与饮酒相关的还有觞令,或称觞政,即酒令,酒席间的猜拳划拳即属此类。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觞大约出现于战国时期,汉六朝时期大量使用,隋唐以后逐渐少见。觞既是羽觞的省称,又是酒杯的通称,文学作品中多称酒杯为羽觞或觞。

古人好饮,美酒和羽觞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歌咏题材。如班婕妤的“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曹植的“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李白的“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辛弃疾的“便小驻千骑雍容,羽觞飞急”,都是通过酒和觞抒发内心喜悦和离愁的情感。

在考古发现中多有羽觞出土,材质有漆、铜、金、银、玉、陶等。其中漆胎和陶胎最常见。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漆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无论是漆器的数量规模还是精致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漆羽觞是这个时期最常见的生活用具,也是出土数量最多的器物之一。羽觞胎骨成型后,至少需要经过打底、刮灰、裱制、打磨、髹涂、装饰六道工序,才能制成一件漆羽觞。

汉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樽、勺、羽觞(耳杯)。樽为盛酒、温酒器,勺为挹酒器,羽觞(耳杯)则为饮酒器。汉代画像石形象地展现了汉人饮酒的场面,如河南淮阳北关一号汉墓残画像石宴饮图的左下角有一人左手持羽觞,右手执勺,正从樽中酌酒。陶质的羽觞多为墓葬随葬明器,不具有实用价值。

也有质地特殊的羽觞。如吴国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墓出土的两件犀皮黄口羽觞,是三国时罕见的犀皮漆器。

与羽觞相关的文学作品,以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最为知名。“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这就是后代文人推崇的“曲水流觞”。这是上巳节衍生出来的一种习俗。人们在举行祓禊仪式后,选择一处幽静的地方,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曲水边,在上流放置盛满酒的杯子即羽觞,杯子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称为“曲水流觞”。

在日常生活中,与觞有关的还有“滥觞”一词。滥觞《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今指事物的起源”。

最早使用“滥觞”一词的,大概是战国时的荀子。《荀子·子道》曰:“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觞。”《孔子家语·三恕》中亦有类似用法:“夫江始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于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风,则不可以涉。”这段话是说大江始于岷山,其源头之水浅小而平静,可以把酒杯浮在水面也不至于倾覆,而到了江津地段,若不乘舟,不避大风,则再也不可能渡江了。可见滥觞的本义是形容源头之水浅而平静。

由源头水少,转指事物的起源、发端,属语义演变中的比喻义。这在古人的文章中已有此义。如南朝梁代庾肩吾《书品》中说“杜度滥觞于草书,取奇于汉帝,诏复奏事,皆作草书”。 唐代李隆基《孝经序》中说“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余”。皆取其比喻义。

(编辑黄琳)

猜你喜欢

酒器漆器酒杯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把酒杯端起来
查酒驾
漆器收藏三问
不该屈尊的大美漆器
喝酒要用对酒杯
B4RM4N智能调酒器
快速醒酒器
元代磁州窑的“梨花白”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