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矩阵分析法在地质实验室质量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2020-12-31宋红元李剑超黄瑞成余媛媛孙莉鑫
刘 芳,宋红元,李剑超,黄瑞成,余媛媛,孙莉鑫
(湖北省地质局 第六地质大队,湖北 孝感 432000)
地质实验室是服务于地质工作并为社会提供公正性数据的检测机构。地质实验测试工作是地质科学研究、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地质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的深化和延伸,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探索性和综合性。地质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质实验测试的技术质量和水平[1-2],2018年5月1日实施的RB/T 214—2017《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及2018年9月1日实施的CNAS-CL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中均对实验室应对风险和机遇提出了要求,因此进行风险评估对地质实验室的质量持续改进和技术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质实验室在日常工作中已经或多或少地考虑了相关的质量风险,但大都没有系统地研究分析质量风险成因、程度及影响,进而形成可供推广的质量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方法有定量法、半定量法、定性法。由于地质实验室可供借鉴的风险发生概率及危害性的权威历史数据较少,因此本文在系统整理地质实验室质量风险的基础上,选用常用的半定量法——风险矩阵分析法对地质实验室报告风险进行评估,为地质实验室科学、合理发展提供参考。
1 地质实验室的特点
地质实验室作为一个承载了历史使命的行业内实验室,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从单一地服务地质找矿到广泛涉足地质、工程、环保、农业等领域的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质量管理从单一满足地矿要求到适应多行业标准,其具有独特的行业特点、深厚的技术积淀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1.1 检测参数多、范围广
地质实验室目前主要服务于地质、农业、环境等行业。样品来源有:①地质矿产勘查试样;②地球化学调查(普查)试样;③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试样;④地质工程勘查(或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评价试样;⑤地质环境(特别是地质灾害)勘查评价及治理试样;⑥农业地质调查试样;⑦环境监测试样;⑧工业企业用地污染调查试样等。样品类型有:岩石、矿物、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污水、废弃固体堆积物、淤泥、肥料等。不同类型的样品,各有不同的特性参数。同一类型样品的同一特性参数、量值范围很宽,常有数量级的差别。
1.2 检测任务急、工作量大
大批量样品可达数万件,每个试样需要测定十几个—几十个指标,测试周期一般也较短。如某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测试项目,2个图幅共采集了11 500件1∶5万表层土壤样品(加上内、外部质控样,实测样品数量约为14 000件),每件样品需测定30个指标,涉及12种检测方法,测试周期要求为60 d。
1.3 测试结果具有潜在、长期的使用价值
地质实验测试是地球科学与分析科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其主要任务是采用多种技术对各类地质样品进行测试,获得有关岩石、矿物、植物、土壤、水等的化学成分、元素赋存状态、矿物含量、矿物结构,以及物化性能、工艺性能、地质年龄等多种地质信息,从而为地质找矿、矿产评价与综合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地质实验室的测试结果不仅有现实的可用性,而且具有可记忆性和储存性,具有潜在、长期的重复使用价值[3]。
2 地质实验室中质量风险因素识别
从实验室管理六要素——人、机、料、法、环、测,结合地质实验室特点,从检测前、中、后来识别相应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质量风险[4]。
2.1 检测前的风险
2.1.1合同评审风险
合同评审的风险点主要是指在实施检测合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点,主要包括:①部分或全部检测项目不在实验室检测资质范围内,不能合法合规发出报告,导致违约风险;②不能对业务的复杂性进行识别,导致内部沟通不足,检测结果无法按期交付,引起法律和经济风险;③与客户确认的信息或中途修改的关键信息没有形成书面记录,引起争议或分歧;④客户提供的样品只够检测不够留样,或样品类型不适合留样再测,未在合同中描述清楚,导致分歧产生后实验室无法提供有力证据;⑤客户提供的样品不均匀,或不符合样品检测的要求,未在合同中描述清楚,导致报告结果不准确等[5]。
2.1.2样品加工和保存风险
地质样品加工和保存是地质样品分析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测试结果正确与否的先决条件,是实验数据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取样主体的关键,甚至决定环节[6]。样品加工重点是避免污染,保证加工出来的样品具有代表性。样品加工和保存的风险因素有:①样单、样号不匹配,或样品标识不清楚,没有及时通知客户;②矿样加工前干燥不彻底,造成粘连和缩分不均匀,影响样品的代表性;③样品加工粒度未达到标准要求,影响检测结果;④样品加工过程中出现串样、串号、混样等问题,导致结果不准确;⑤样品保存温度、避光、密封未满足要求,导致易分解、易挥发类指标检测结果失实等[7]。
水质分析的前提是要根据使用目的对所采水样进行合理地保存,使水样在分析测定前的性质变化降低到最小,从而保证检测数据的科学、准确[8]。水质样品保存可能带来的风险有:①采样工具、装样容器不符合检测项目标准要求,导致采样沾污;②采样过程未规范加入合格的保护剂导致检测指标沾污或样品变质;③送检样品已变质,收样人员未及时发现;④保存时间超出了检测项目的储存期限;⑤保存条件不能达到检测项目的要求,导致样品变质、分解、挥发。
2.2 检测中的风险[9]
2.2.1人员风险
实验室人员能力与素质直接关系到实验室专业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人员风险有:①人员技术能力不足,不能熟练使用分析仪器及方法;②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质量意识薄弱;③人员数量与实验室任务量不匹配;④关键岗位人员流失;⑤检测原始记录填写不规范等。
2.2.2设备和设施风险
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设施是保证检测工作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设备和设施的风险有:①性能不能满足检测要求;②未对关键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检定/校准、确认、核查、维护;③超出检定周期使用;④修正因子未能正确引用;⑤未及时规范填写使用记录;⑥缺少状态标识;⑦未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维修情况进行记录;⑧档案资料不完善等。
2.2.3环境条件风险
环境条件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环境条件风险主要体现在:①实验室布局不合理,不同检测项目之间产生干扰和交叉污染;②天平、ICP-MS、ICP-OES、XRF等精密仪器室未按要求配置防震防尘、恒温恒湿、排风等设备,或所配设备不能满足要求;③未对测试时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控并记录;④办公区域与测试区未有效隔离,对进入和使用可能影响工作质量的区域未进行限制和控制;⑤样品存储室未对待检区、在检区、检毕区进行区分和明显标记;⑥未按要求处理废弃物等。
2.2.4样品流转风险
样品在流转过程中的风险有:①因取样工具不洁或操作不当对样品造成污染;②样品标签受损或丢失;③样品混淆或丢失;④样品储存容器破损等。
2.2.5试剂耗材和标准物质风险
试剂耗材和标准物质风险主要体现在:①没有对关键试剂耗材进行质量核查;②未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③剧毒、贵重试剂未按规定放入保险柜内[10];④未根据试剂耗材和标准物质的性质进行保管和存放,导致发生危险或变质失效;⑤试剂和标准物质的标签脱落或不清晰,未经技术确认就使用;⑥误用过期试剂和标准物质;⑦特定项目标准物质脱销断货前,未做好预备方案;⑧误用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试剂和标准物质;⑨未经有效性验证和技术负责人批准,使用无证标准物质等[11]。
2.2.6检测方法风险
检测方法的选择是所有检测工作的基础,若方法选择不当,则全部工作都是无效的。检测方法的风险主要体现在:①选择的方法跟客户要求的不一致,且未得到客户的同意;②方法不在实验室资质认定附表范围内;③方法要求的环境和设备条件,实验室无法满足;④方法的适用样品类型、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最佳测定范围等因素与实际样品不匹配;⑤检测中没有质量控制措施,或措施不到位;⑥没有及时跟踪标准的时效性;⑦方法更新时未及时向资质认定部门申请变更确认等[12]。
2.3 检测后的风险
2.3.1样品留存和处置风险
在地质实验室,样品留存和处置的风险有:①保存条件不符合要求,导致留样淋雨、受潮、样袋损毁、沾污、变质;②留样未达到相应保存年限而提前处置;③返还样品未按程序进行签字登记。
2.3.2数据结果风险
数据结果风险有:①原始记录信息不全,过程和现象描述不清楚;②原始记录填写不规范;③原始记录未进行审核和签名确认;④数据计算有误;⑤数据未按标准要求修约;⑥记录更改不规范;⑦可疑数据未得到及时有效复核等。
2.3.3报告风险
检测报告是实验室最终的产品,检测报告的质量直接反映出实验室的检测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影响到客户的利益和实验室自身品牌信誉。报告的风险主要有:①报告中有错别字;②报告内容不完整;③报告信息不准确;④未经审核、批准,对外出具报告;⑤报告漏盖检测章,或盖章位置不对;⑥超范围使用资质认定标志;⑦报告中有分包的内容,却未在报告的明显位置进行说明;⑧授权签字人超范围签发报告;⑨报告内容与原始记录不一致等[13]。
2.4 其他风险
2.4.1公正性和保密性风险
地质实验室中的公正性和保密性风险有:①外部人员对检测活动的施压而影响结果的公正性;②实验室各种内外部管理引发的公正性和保密性风险;③单位内部资源管理、财务、合同等引发的公正性风险;④客户信息、样品信息、报告内容等泄露引发的保密性风险等。
2.4.2体系运行和质量管理风险
地质实验室中的体系运行和质量管理风险有:①体系建立不健全;②体系未有效实施和维护;③未按要求进行内审和管理评审;④归档资料信息与实际不符;⑤过期留存资料无作废保留标识;⑥质量监督不到位;⑦未参加能力验证等。
3 地质实验室中质量风险评估
由于可供参考的关于地质实验室质量风险发生概率及危害性的权威资料信息较少,难以进行定量评价。因此选用较为常用的半定量评价法——风险矩阵分析法,对实验室质量风险进行评估。
根据事件发生后造成的质量损害程度,可将实验室的风险分为5个等级,见表1。
表1 地质实验室风险严重性等级(S)Table 1 Level of severity of geological laboratory risk(S)
结合地质实验室的特点,将实验室质量风险发生可能性分为5个等级,见表2。
表2 地质实验室风险发生可能性等级(L)Table 2 Level of possibility of the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laboratory risks(L)
将风险的严重性(S)和发生可能性(L)制成矩阵形式进行研判。风险评价指数R=S×L,见表3。
表3 风险评价指数(R)及控制要求Table 3 Assessment index (R) of risk and requirements of control
本文以报告风险为例,运用风险矩阵分析法对地质实验室质量风险进行评估。地质实验室报告风险等级评价见表4。
表4 地质实验室报告风险等级评价Table 4 Assessment of risk level of geological laboratories’ reports
由表4可知,实验室9个报告风险中,有1个可忽略风险、4个可接受风险、4个中等风险。对1个可忽略风险要强化教育引导,增强职工的责任心和单位管理的规范性。对4个可接受风险要选配人岗相适人员出具报告,指定专人校核报告,并定期监督和抽查。对4个中等风险,要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加强法律规范学习,签订责任状明确权责奖惩,使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4 结语
运用半定量的风险矩阵分析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地质实验室的质量风险评估问题,有效地帮助实验室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并根据风险评估指数等级来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持续改进检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