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2020-12-31贝淑华
□ 王 圆,贝淑华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电子商务概念以来,电子商务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透明化等优点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经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据统计,2018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31.63万亿元,年增幅8.5%,网上零售额突破9万亿元,年增幅高达23.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并重,取得了瞩目成效,2018年,我国森林覆盖率提至22.96%,林业总产值增至7.33万亿元,我国林业产业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32:46:2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如今,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时代基调,林业产业是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林业产业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朝阳产业。将电子商务应用于林业,对于推动林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动力具有重大意义,自21世纪初我国掀起电商热潮以来,大量林业企业也开始尝试,成效显著,但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
1 林业电子商务概述
林业电子商务是指林业行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的买卖双方互不谋面的商务活动,这里的信息技术指各种电子技术为基础的通信方式,商务不仅仅指实际买卖活动,而且泛指一切商务性质的关系所引起的各种事项。
电子商务是许多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其对促进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多数林产品具有易腐烂变质的属性,面临着严峻的储存与运输问题,产品积压极易带来直接损失;另一方面,林区多分散在不发达地区,交通不便,通信不畅,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这共同造成了林业发展的局限性。林业电子商务模式下,买卖信息实时共享,卖方可根据订单将销售与生产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减少库存量,降低库存成本。林产品电子商务将林产品交易由线下发展到线上,交易成本降低,交易市场扩大,加之网上产品价格透明度更高、可比性更强,网上交易量进一步提高,林产品交易额增加。此外,电子商务下游产业诸如物流采购、送达等属劳动力密集型,能提供大量岗位给林区贫困群众,发展林区经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2 我国林业电子商务发展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2.1 信息化程度低
一方面,林区通常位于农村,地广人稀,经济落后,许多年轻人前往大城市发展,林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老年人对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为基础的信息化技术接受程度以及学习能力都较弱,主观上不愿接受,客观上难以掌握;另一方面,当前大多企业都意识到信息将在未来企业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1],但许多林业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只能做到基础的公司内部信息化,而未与上下游企业及市场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难以准确通过市场信息把握商机。信息流是电子商务交易的桥梁,信息流通不畅,将对商流、物流、资金流乃至整个电商交易过程也产生系列影响。
2.2 产品标准化难
林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要进行产品标准化,即对林业活动中的问题加以统一规定,保证和提高林产品质量和林业活动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标准化问题成为了我国林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面临的关键问题。国家林草局越来越重视推进林草标准化建设,现行的有效林业标准1739项,我国林业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但由于林产品本身是许多细分产品的综合,种类繁多、形状大小不一,难以进行严格的分类,加之林业标准推广实施效果差、数据库建立不完善,基层部门对林业标准了解较少,林业产品标准化仍然困难。
2.3 物流发展滞后
林副产品以及苗木花卉等多数林产品天然保质期短,对运输和贮存条件要求较高,通常需要配备冷链储存设施,而我国冷链物流产业链近十年在政策扶持下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诸如企业各自为政,不能构建稳定的、规模化的由生产地直至销售地的公路干线冷藏车运输体系,收费尚无统一标准、较混乱,成本高,在林产品承运上应用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都造成了林产品要求的冷链物流仓储配备不足。况且,普通物流只能到达乡镇,而林区所在地——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然亟待解决,且农村地区通常只有小型快递点,没有专门的物流企业,对于乡镇以下的生产商来说物流配送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专业人才匮乏
林业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林业方面的应用,这要求从业人员对网络信息技术、现代商务、林业知识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由于电子商务应用日益广泛,许多高校都争相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每年有大量毕业生,但熟悉林业知识的电商人才较少。林业企业招收相关工作人员后,也很少重视继续教育,不主动发展综合人才。更为关键的是,农村人才流失仍然是普遍现象,拥有专业知识的高端人才都不愿回到或来到林区附近的农村工作,林业电子商务的起点缺乏专业人才来把握,这就致使全过程较难展开。
2.5 品牌建设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逐步扩大、贸易总量不断攀升,品牌问题越发突出,品牌建设现已成为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木制林产品品牌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一,品牌质量不高,林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众多,但质量参差不齐,且许多企业不注意维护自身品牌,无法始终保持良好口碑;其二,品牌监管不力,许多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对品牌造成恶劣影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林产品品牌评价体系、品牌质量追溯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共同致使我国林产品品牌建设滞后。
3 进一步促进我国林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策略
3.1 大力宣传,营造电商发展氛围
林业电商发展的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这说明无论是林区居民还是林业企业从业人员的电商发展意识都亟待提高。首先,要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各种媒体手段大力宣传电子商务对林业发展以及经济繁荣的重要作用,可以以社交电商作为突破口[2],使林区群众对电商有初步认识;其次,要鼓励个人和林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适当制定奖励、补贴制度;最后,还可由基层政府如乡镇政府部门聘请专业人员解答群众电商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或先帮助发展一批林业电商成功人员,由他们作为典型带领林业电子商务发展。
3.2 全面统筹,制定高效林业标准
促进林业电子商务发展,最关键的是推进林产品本身标准化及其电子商务的开展标准化,首先要解决无标准可依的问题,在制定标准时要注意全面统筹,制定的标准尽量囊括林产品电商已存在的和可能面对的所有问题,但要避免标准内容交叉重复,这样才能便于推广使用,并且要注意标准的实用性,使标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并且符合时代特征以及我国实际情况。各级有关部门要建立标准公开机制,使社会公众都有途径了解林业标准知识,并监督标准实施运用,不使标准仅仅流于形式。
3.3 校企合作,积极培育专业人才
由于目前林业行业缺乏既懂得电子商务又懂得林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要积极培育、引入高端专业人才。首先,应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专业人才到不发达的林区就业,初步改善落后林区专业人才外流的现状;其次,林业院校开设特色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一批与林业电商工作对口的复合型人才;最后,林业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第一,重视员工在职培训,加强员工对电子商务知识的学习;第二,选派优秀员工进入高校深造,学习电商相关知识,学成后在企业继续工作;第三,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研究适合企业发展的电子商务路径,实力强的企业还可与林业院校协作,斥资定向培养一批适宜林业电子商务工作的学生,毕业后让其留在企业工作[3]。
3.4 加强监管,增强品牌建设软实力
近年来,我国林产工业协会围绕品牌建设做了许多工作,如品牌培育试点、品牌系列活动等,为促进林业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我国还需继续推进林业企业品牌建设。要加强林产品品牌培育,由国家林业局宏观指导、培训,进一步推进除人造板、木地板、木门框等成熟行业之外的林业品牌培育试点工作;要完善林业品牌评价与质量追溯体系,对部分优秀企业进行品牌评价,对社会公布结果,树立品牌模范标杆;要健全品牌保护机制,企业注意自身保护,维持品牌形象,注意口碑效应[4],并采用专业技术防伪,运用法律武器打假,社会方面要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参与打假,减轻企业自身打假需投入大量成本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