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中国炼油化工产业的影响

2020-12-31黄星亮刘宗俨易天立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20年2期
关键词:炼油厂炼油化工企业

杨 铭 黄星亮 刘宗俨 易天立

(1北京石光不老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北京 102249;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

2019年12月,中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疫情[1-2],疫情的爆发,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巨大影响。为了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大,各地对企业的生产和物流进行了管控,这对炼油化工企业化工产品的运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短时间内对炼油厂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由于化工生产具有持续流体输送的特殊性,炼油化工企业在春节期间会继续保持平稳生产;企业员工由于工作性质、工作制度等因素,并不会出现大规模返乡等情况,因此炼油化工企业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从长远来看,面对制造业延迟开工和物流管控等情况,炼油化工行业作为制造业产业链的上游,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

1 疫情对中国炼油化工产业的影响

1.1 短期内炼油化工企业实行产能调整

当前,除了西北、东北等较为偏远地区的炼油厂之外,国内的炼油厂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带,在此次疫情中,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此次疫情爆发后,炼油厂的产能受到的影响大小基本上和其所在地理位置、与疫情中心的距离呈现正相关性。其中,武汉某石化企业地处湖北省武汉市,是此次疫情爆发的中心地带,该企业的产品主要供给湖北省,在湖北省采取各项防御疫情的措施之后,由于需求的减小,该企业炼油部分的生产相应减少。以武汉国际机场为例,该机场的航煤长期由武汉某石化企业进行供给,在此次疫情期间,由于该机场关闭,导致武汉某石化企业的航煤减产较大。虽然航煤可以储存,但是由于库存量有限,加上未来几个月消费预期的降低,相关炼厂的燃料生产量都会有所下降。

此外,由于防御疫情所需,非重点物流均受到一定的管控,这也导致部分化工产品的减产。同样以武汉某石化企业的乙烯项目为例,由于乙烯需求量降低,该公司降低了乙烯的产量,进而降低了聚乙烯的产量。由于物流不畅通,一些较为危险的化工品的生产被停止,转而通过转变技术方案来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工品。以环氧乙烷/乙二醇车间为例,在疫情爆发前,由于环氧乙烷的危险性较高,难以大量储存,需要每日装车送到下游工厂来保证生产安全;在疫情爆发后,由于物流受到管控,为了保证安全生产,相关企业将生产方案转变为增产相对较为安全的乙二醇,降低了环氧乙烷的生产。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当中,武汉作为此次疫情的中心,受到全球的高度关注,国内的救援力量也纷纷来到武汉进行救援。为了保证相关救援工作的开展,该企业坚持在部分减产的情况下保证生产,为武汉乃至湖北地区的救援工作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在此次疫情当中,湖北的周边省份同样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这也导致相关地区的炼油化工企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国内的主要炼油厂基本上分布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由于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员较多、流动性大,在此次疫情爆发期间也是防御和救援的重点地区。相关地方政府采取了较为严格的防御措施,对企业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各企业均有较大程度的减产,更有甚者,因为需求降低,直接关停小型生产装置。以福建某石化企业为例,由于周边地区的需求降低、竞争加剧,导致公司小常减压装置停产,连带附属的小聚丙烯装置停产。同时,由于聚乙烯的需求量有所降低,导致乙烯装置也有一定程度的减产。其他主要供给本地燃料销售的地方炼厂,如广东茂名某石化企业、江苏南京两家石化企业以及辽宁大连某石化企业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燃料减产和化工品减产。而主要依靠向外部销售的炼油厂,如福建泉州某石化企业等,由于外地的物流全部暂停,受到的影响较大,减产幅度相对较大。部分炼油化工企业,如广西北海某大型企业,原计划2020年3—4月进行停车大检修,因为疫情的影响,选择了提前停车。总体而言,在疫情爆发期间,受到疫情影响的企业,由于消费和需求的降低,燃料和普通化工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减产。其他受到疫情影响较小地区的石化企业,如新疆的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辽宁的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公司等,由于所在地区受到的影响较小,在此次疫情爆发当中,生产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1.2 加强内部防疫措施的同时做好国家“防疫战”后勤保障

在本次疫情爆发后,由于相关企业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保障了企业的平稳运行,短期内受到的冲击都相对较小。作为一个处于本次疫情中心地区的炼油企业,武汉某石化企业在此次疫情爆发期间,采取了严格的消毒和员工防护措施,如在上下班过程中,安排班次较为频繁的班车,在班车上每排只坐一名员工,全程戴口罩,保证员工不会受到感染;同时在车间和办公室采取加强消毒、定期检测等防护措施。在此次疫情过程中,除了其炼油部有一两例病例被及时处理外,乙烯项目部分成功实现了零病例,从而保障了企业的安全生产。

在疫情爆发的过程中,口罩尤其是N95等医用口罩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导致了对上游聚丙烯的需求有所上升。相关炼化企业在减产其他产品的同时,聚丙烯的产量都有所提高,保证了下游口罩和其他医用防护服的生产。其中,部分企业甚至紧急之下开始自己生产医用口罩和防护服。以辽宁某石化企业为例,在多方购买口罩仍然无法满足地方需求的情况下,该公司改造利用现有设备,紧急组织生产防护口罩,目前产量已经达到了5 000个/d。由于消毒液的需求大幅度提高,宁夏某石化企业、湖北某石化企业也紧急转产双氧水和次氯酸钠等消毒液,以满足防疫的需求。同时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在内的多家炼化企业,纷纷捐款、捐赠口罩以及消毒液,旗下加油站也提供了防疫保供绿色通道,为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免费供油、供气。炼油化工企业在疫情中全方位支持防疫工作,保证各级工作的顺利,配合国家进行产能增加、生产线建立,保证企业的平稳生产,为地方提供充足的燃料和化工品,是炼油化工企业社会责任担当的体现。

总体而言,在本次疫情过程中,相关炼油化工企业保证基本运营,积极调节企业产能,为防疫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充分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3-5]。

1.3 倒班制度提高炼油化工企业“免疫力”

目前炼油化工企业一线实行“五班三倒”或者“四班三倒”的岗位制度,增加了员工的学习、娱乐、休息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同时也帮助企业建立了和员工相互依存、员工和员工团结协作的和谐劳动关系,形成了适合生产发展、结构合理的劳动组织关系。“五班三倒”在不增加企业定员的基础上,通过利用缺勤补员和合岗、并岗,进而能够调整劳动关系,压缩非生产人员,挖掘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潜力。正是因为炼油化工企业长期坚持这样的管理制度,在此次疫情阻击战中,炼油化工企业能够稳发展、保生产。倒班制培养的优秀化工人才,在疫情期间坚守岗位。在此次全国的抗击疫情工作中,企业响应国家号召,员工和企业心连心,员工和员工手牵手为下游制造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和化工原料,有力地保障了疫情过程中的燃料供给。

2 思考与建议

2.1 建立针对紧急状态的长期有效应对机制

在此次疫情中,包括武汉某石化企业在内的相关炼油化工企业虽然成功保持住了相关装置的安全和平稳运行,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协调方案,尤其在疫情防御初期,由于相当多地区采取了一些较为严厉的措施,在成功保证地方安全的同时,也对炼油厂保障员工安全和平稳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所幸地方炼化企业跟地方政府有效配合,没有发生较为严重的事故。

此外,在本次疫情爆发过程中,相关炼油化工企业在工业园区和车间内的防疫工作,部门间协作尤其是外包部门的协作,也因为缺乏有效的应急状态沟通机制而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所幸相关企业及时设立应对机制,没有对生产造成影响。以福建某石化企业为例,为保障企业和承包供应商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保证供应商员工的安全,该企业分别对每家供应商,一对一指派了项目经理,进行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有效保障了疫情期间的安全生产。在本次疫情事件过后,相关企业和地方应该对此次疫情期间发生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尤其是跨部门、企业和地方的沟通,预防下一次遇到其他紧急情况时,能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平稳进行[6]。

2.2 加快城市型炼厂的搬迁

根据炼油厂所处的相对地理位置,炼油厂分为城市型炼油厂和郊区型炼油厂。新建的炼油厂往往建立在远离市中心、较为偏僻的位置,但是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尚有部分炼油厂处于在距离城市较近的位置。这些企业当年原本地处郊区,但是由于所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如今变成了城市型炼厂。由于化工的高危属性,环绕企业周围的居民区存在着较大的危险。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导致事故,所造成的后果远高于郊区型炼油企业。近几年,国内化工安全事故频发,其中一些事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加速了相关化工企业的搬迁[7],尤其是在2019年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之后,相关化工企业均加快了搬迁的步伐。炼油企业虽然同样有搬迁的意向,却迟迟没有具体的行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8-9]。

(1)相关炼油化工企业的规模较大,装置较多,搬迁所需要的费用较高。下游中小型化工企业,由于规模往往只有几万吨到几十万吨不等,搬迁成本相对较低,因此较为容易进行搬迁。而炼油化工企业规模少则几百万吨,大的可以达到几千万吨,搬迁成本极高。

(2)炼油厂工作人员的安置问题。以北京某石化企业为例,北京市原本计划将该企业搬迁到河北唐山的曹妃甸。然而,由于该企业的熟练工人和技术骨干基本在北京定居,有家有室,且由于北京化工产业发达,就业难度相对不大。如果进行搬迁,有可能造成技术骨干人才的大量流失。

除此之外,由于炼厂的管线复杂,设备较多,搬迁难度较大,导致国内几个城市型炼厂的搬迁难以进行实际有效的落实。

在经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之后,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意识到相关城市型炼厂的危险性,及时调整方案,加快落实相关炼油化工企业的搬迁。在搬迁的同时,还应该合理设置生活区,以保证员工的生活不受影响,预防发生类似事故时,城市型炼厂处于市中心造成的影响。

2.3 合理引导各炼油厂的差别化发展

如今,中国炼油化工行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10]。根据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的预测,到2021年,中国炼油产能将会达到1 000 Mt/a,其中过剩产能将会达到200 Mt/a。在产能过剩的同时,一些较大规模的炼油项目仍然在计划上马,如河北唐山曹妃甸的唐山旭阳石油化工有限公司15 Mt/a项目、广东揭阳的中国与委内瑞拉共同出资建设的中委广东石化20 Mt/a炼化一体化项目以及山东裕龙岛20 Mt/a炼化一体项目等。这些新上马的项目,规模都较大,且附带有乙烯、芳烃等一体化项目,又都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带。当前中国原油进口率高达70%,海上原油运输相对较为方便,相对内陆地区的中小型炼厂,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一旦允许跨省销售,内陆地区的中小型燃料型炼油化工企业将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然而,由于炼油化工企业的规模,往往高于其他企业,雇佣的员工的数量也较多,在为地方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每年还会产生大量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些企业的税收往往是所在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炼油化工企业基本上都以国企为主,是地方产业的重要支柱。因此,即使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也无法通过简单的停产或者合并来解决问题,需要积极引导这些中小型的燃料型炼油化工企业及时进行转型,朝精细化工、高附加值新材料方向迈进。根据各个地方的产业特点,这些炼油化工企业探索各自特色的下游发展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未来的全国炼油化工企业大洗牌中生存下去[11-12]。

可喜的是,相关的炼油化工企业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都在积极探索各自的转型方式。以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集团)为例,由于福建、浙江和广东地区炼厂林立,中化集团所属的泉州石化有限公司面临着严峻的竞争态势。为了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化集团一直在积极探索转型升级。目前中化集团积极布局化工新材料行业,投资几百亿建设下游的反渗透膜、碳三新材料等产品,为炼油厂生产的化工原料找到新出路,同时也进一步成长为一家全产业链、全球能源综合性集团。如今,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洗牌格局,传统的中小型燃料型炼油化工企业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从而实现良性发展,避免重蹈钢铁行业的覆辙。

2.4 推进炼化企业的智能化建设

作为制造业的支柱产业,炼油化工企业的智能化建设也是其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在疫情期间,复杂多变的情况也对企业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人员角度来说,应该做好从业者素质的提升,在紧急情况下发挥企业优势,解决燃眉之急,同时企业应该寻求添置智能化设备,进一步优化工作环境,提升员工和企业的综合素质;从物流方面来看,化工产品易燃易爆品的危险性长期存在,一方面要提升产品本身的稳定性,同时借用第5代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技术等,推动物流的无人化和电子化,确立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的核心优势;从产能方面考量,借用大数据等分析手段,及时有效地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并且做好行业下游企业的监控,从而保证炼油化工企业的长久发展[13-14]。

3 结语

文章探究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中国炼油化工产业的影响。结果发现,各炼油企业受到疫情的影响程度和当地疫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受到影响较大的炼化企业,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减产,甚至关停部分装置并及时采取应急保障措施来保障安全生产,转产聚丙烯、消毒液等需求较大的产品。由于中国炼油化工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此次疫情爆发,将会进一步增加中小型炼油厂的生存压力。总结本次疫情爆发给中国炼油化工行业带来的经验教训,各炼油化工企业今后应该建立应急状态长期有效的应对机制、加快城市型炼厂的搬迁、合理引导各个炼油厂的特色发展以及推进现代智能炼化企业的建设。

猜你喜欢

炼油厂炼油化工企业
亚洲炼油厂2022—2026年催化裂化装置新增产能将达全球最高水平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气体灭火技术在化工企业消防中的应用
基于双重预防机制创新化工企业管理模式
探究炼油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
仪表控制系统在炼油化工装置的运行与控制
化工企业与人,人们的安全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