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以四书为主的经典中探索人性教育的根基

2020-12-31南基守

武陵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阴阳中毒人性

南基守

(大邱韩医大学 中文系,韩国 庆山市 38610)

引 言

人性是指使人更像人的存在,凸现人的本性或本质。人性就是人的品性,而品性是由人的性格和品格构成。性格是人心的基础,而品格则是为人的基础[1]。因此,人性就是人的心的基础和为人的基础。人性教育就是指对人的品性进行培养,对其心灵进行教化,从而使其成为“人”。

教育若只以知识或技术为中心,我们的社会最终则可能因这种教育而面临危险。“对一个人不是用道德而是用知识去教育,这无异于是在为社会培养一个危险人物。”[2]13失败的人性教育是培养危险人物、迈进危险社会的捷径。在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自身内部和我们所接触的许多人中都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认为,人性教育可以通过读书学习,领悟古代圣人的教诲滋养心田,培养浩然之气,并努力践行圣人教诲;最高境界的教育“在止于至善”。如果将不过分或均衡、调和的状态称为“善”,那么,过分或不足的状态则为“恶”。由于过分而丧失自控力,这就是东方学中所说的中毒概念。对这种作为社会之恶的中毒诸如酒精中毒的治疗,可以通过人性教育、开发人文治疗方案来实现。

笔者进行的此项研究是作为韩国政府支持的项目——CRC,即先导研究中心支援项目的一环而进行的。该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研究酒精中毒非药物性治疗,即只用针灸来刺激脑神经,以提高自制和抑制能力的自然科学疗法,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与中毒相关的社会环境因素,将其与心理学、哲学等人文学科融合,开发出酒精中毒的治疗模式。

一、人性教育的必要性及目的

(一)培养品性的人性教育

为什么需要人性教育呢?现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曾荣获韩国安东陶山书院退溪学术奖的华裔哲学家杜维明在《儒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一文中说:“在韩国连教育也按照市场逻辑而重组的消息,着实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教育是未来的唯一希望。不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孩子们都是需要养育(need to be nurtured)的。”[3]不论经济如何重要,孩子们都“需要接受做人的教育(need to be educated as human being)。要教孩子们如何理解自身,如何与他人进行感性交流,以及如何过好关系中的生活”[3]。杜维明还说:“问题就在于教育。我们应该持续地对从小通过品德教育来培养品德(character building)给予高度重视。譬如美国,1960年代通过家庭、教会及教育制度,使成长期的孩子们的人格教育向着希望的方向发展。但进入1980年代,作为品德教育重要机制的教会与教育开始崩溃。进而到如今,连家庭也在崩溃。若不能培养出具备人格(human dignity)的人,未来将是一片黑暗。”[3]

韩中两国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了人性教育的重要性。中国现在极为重视青少年的人性教育,比如在小学阶段,他们就开始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等,从小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教育,从而达到人性教育的目的。在韩国,大学的人性教育科目是必修课,比如,大邱韩医大学的“大学与人性”课是全校新生都要听的必修课。

(二)现代教育的问题与人性教育的必要性

人性教育的必要性可从多方面进行探讨。从教育的观点来看,我们可将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指为了人类的发达,人有意地进行指导、向导的过程”[4]。由此可见,教育的目的是最终使人类发达,而最能促使人类发达的教育莫过于家庭教育了。此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也会使人类发达。换言之,教育是在家庭、学校、社会展开,使人变成更好的人而有意地、持续地进行的过程。通过教育,人成为了更好的人。那么,什么是更好的人?所谓更好的人是指无论在自己还是在他人看来,都是有价值的存在。更好的人归根结底是指作为人的特性——品性端正及内心良善的人。由此看来,教育存在的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品性的完善。

如今的教育现状又如何呢?教育是否实际上正在脱离人性的涵养与开发的轨道?也即是否正在脱离以人的根本的真正的发达为中心的教育的本来轨道?在我们看来,如今的教育与其说是使人成为更有价值的人、更像人的人、更高境界的人,形成一个博爱与正义的共同体,不如说是更偏重于知识与技术的普及与扩散,偏重于灌输短期的实用性的东西。

知识与技术是因时而异的。但运用这些知识与技术的主体是人。倘若某些人的心性不成熟,不具备正确使用这些知识与技术的眼光和智慧,不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那么这些知识与技术会使人的心灵与社会变得更为荒凉。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应该使人的心灵从根本上达到更好的状态,使自己自觉地将自身与周围环境引向更好的境界。倘若这三方面的教育不能使人变为有价值的存在,那么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将跌入危险的深渊。

总之,教育若只以知识和技术为中心,我们的社会最终可能因这种教育而面临危险。人性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三)现代社会的问题及人性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各种刑事犯罪与药物中毒、卖淫与性暴力等犯罪行为,离婚与分居等导致的诸如家庭解体、虐待儿童和老人、老人自杀等,收入或机会的不平等导致的贫困、城乡贫富差异,各种交通问题和跟踪骚扰、集体霸凌、援助交际等社会问题。由于资本主义与产业化的发展,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个人与集体利己主义的扩散等原因,很多社会问题未能得到智慧地缓解或解决而日趋堆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失足与犯罪现象也日趋严重。

青少年的犯罪情况依照韩国最高检察院的分析,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10%,其中盗窃、抢劫、杀人、强奸、施暴、恐吓之类的刑事犯罪占全部犯罪的15%,着实令人担忧。更令人担忧的是,还有一些毫无动机只是因为偶然冲动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增多,且这种情况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88年,毫无动机而犯罪占所有犯罪的23%。诸如吸烟、离家出走、出入娱乐场馆、盗窃及施暴等青少年失足行为,其范围也越来越大。以吸烟为例,不仅男生,女生也开始吸烟。青少年离家出走也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有的是由于父母分居、离异导致的,有的是出于好奇心与冒险欲望,有的是受不良校友的影响等。

不仅如此,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达,青少年的网络犯罪、网络淫秽物品造成的中毒也是严重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青少年犯罪或失足的增多不仅与环境有关,也与我们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具体状况有关,更是青少年自身的精神状态和不端正、不良善的人性造成的。归根结底,在于人性教育的缺失和不足。

多次担任美国道德教育协议会会长的托马斯·里考纳指出:教育现场,与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及个人主义相配套的规范化道德教育相比,更趋向于强调分析性的价值简约化,各种道德性堕落的征兆在美国社会沉积了数十年,进入1980年代后,这种趋势急剧增加[2]25。他列举了相对较为年轻、接受过高水平教育的人的不道德行为有以下几种:41%的人有在喝酒或吸毒状态下开车的经历,33%的人在某些重要事情上骗过最亲密的朋友,38%的人提交过伪造税金报告书;49%的男性和44%的女性被调查者中有45%的人正在或欺骗过他们的配偶。由此可见,人性教育的必要性。

(四)人性教育的目的

人性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像样的人,培养作为人类共同体中对自己、家庭与社会践行真善美、仁义礼智圣等价值的人。韩国教育学会将人性教育的目的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最重要的是正确了解自己;第二,尊重自己,接受自己;第三,培养调控自己一时冲动或行动的能力;第四,培养正确的现实感;第五,养成对他人理解与尊重的良好心态。

二、从四书中探索人性教育的根基

(一)从《孟子》中探索人性教育的根基

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孟子的重大贡献在于提出了性善论。他是比较系统地研究人性问题的思想家,他从性善论的角度解答了孔子有关“仁学”理论的诸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最明确地阐述修身养性理论、最符合人性教育的参考书就是《孟子》。

在孟子看来,人的“良心”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若能理解蕴含于良心中的仁、义、礼、智、信等德目,人性教育则不难进行。人生来就有“是非之心”,即使不借助教育,也能判断对错。个体通过天生的“智”的机制的运行,启动是非之心,就能判断是非。因此,启发自然良知并加以培养,便可取得人性教育的良好效果。我们认为,以仁爱启发与生俱来的良知良心,这就是最有效的人性教育。《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告诫,也是使人性教育成为可能的最佳表达。

孟子关于人性教育的表述可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找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①

由此可见,孟子认为在后天教育之前,人已具有天生的道德能力,即“良心”。这是人性教育的基础。换言之,人性教育的根基就在于以良心为线索的四种“心”即“四端”中,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但此“四端”不是人的天赋自然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本性,也就是人性中的文化性;人的社会性是不能靠世代相传获得的,而是要靠学习才能得到的。因此,将这四种“心”加以扩充、发展,就是人性教育。一言以蔽之,人的良心的启发与扩充可通过学习《孟子》来进行。

所谓修养,也是指培养道德观念、陶冶高尚人格的学习。人的耳目口鼻等感觉器官,常与外界事物接触,因此,稍有不慎,就会产生邪念,使行为脱离正轨。同时,由于人的正确的判断能力尚未形成,其观念容易动摇,这就需要学习和修养。修养包括修身与修心,而修身与修心是相通的。若没有较高的修养,则既不能维系家庭,也不能处事圆满,当然就不能成功。孟子强调修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修养的方法是“自己反省、不动心与存心养性”等。《孟子·公孙丑上》中对“不动心”做了如下说明:自我反省,若无过错,就可以无所畏惧。自我反省而无所畏惧,是指道德观念不受外界诱惑,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动心”。随后,孟子在言及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时,主张不要急于求成。我们认为,这种方法论不只局限于培养浩然之气上,它也适用于为人处事中,即一个人做每件事时都要制定计划,养成按计划按部就班执行的良好习惯,这属于人的修养问题。我们正在研究的CRC课题,就是将中毒概念与人性相联系,旨在阐明脱离人的本性的心就是贪心,而过度贪心就会导致中毒。保存并培养本心的唯一方法就是减少贪欲,克制自己。儒家将贪心划定为“人心”,将以本心为基础的善心称为为“道心”,主张抑制“人心”,保存“道心”。因为,在人的内心里,贪心和本心互相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争斗,若贪心打败本心,就会犯下罪恶。我们常说的修养,其精义便是在减少贪心上下功夫。努力减少贪心、保存本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教育的目的和人文治疗的核心。

(二)从《论语》中探索人性教育的根基

中国哲学对于人性的思考最早是由孔子发端的,孔子是中国最早谈论人性的思想家。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一语道破天机。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似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不同,才使人性相差甚远。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①孟子提及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与孔子谈及的人15岁时获得的修己治人能力是一脉相通的。人到30岁时,经营自身与他人的学问的框架得以完成;40岁时,能够区分善与恶;50岁时,能知晓良心之声,即“天命”;60岁时,能够明辨是非,生宽容与理解之心;70岁时,则成为良心发现达到极致的自由人。

人性教育的目标是持中守节、恰如其分,既不过也无不及。也就是说,人性教育就是要将人引导到中庸状态。仁、义、礼、智、信是为人之路,人应该友爱、正义、谦虚、智慧、诚实。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与宇宙、与自然、与社会和自身相和谐的人。这里的“中”与“和”之教,可在《中庸》中寻其端倪。换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走好为人之路,并通过实践将教育的效果凸显出来。

《论语》提出人性教育的方法,就是“自我反省”,通过自我反省找出错误并果敢地加以改正,就能达到较高的修养标准。换句话说,人的生活离不开修养,修养的好坏取决于能否自我反省。

人性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努力提高每个人的修养。《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在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论语》中“过则勿惮改”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它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犯过失,但若有过失,也不用自怨自艾,果敢地改正过失、走上正途就能修成正果。若不能果敢地改正过失,邪恶日渐滋长,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人性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引导人改正过失而提高其修养。此外,《论语》中还有很多与人性教育相关的内容,有待我们不断挖掘。

(三)从《中庸》中探索人性教育的根基

《中庸》的“中”与“和”,即“中庸之道”,是指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它强调通过不断的省察与修养,全力实践中庸的目标。也就是说,教育者应该帮助被教育者走好做人之路,并通过实践来彰显教育的效果,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②。

我们正在进行的CRC研究,就是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融合起来开发治疗模型,其目的是使中毒者通过治疗将其身心恢复到正常状态。针灸是一种刺激,人文治疗也是一种刺激。两者都是通过刺激来培养自制力,自然科学治疗是对“身皮”进行刺激,而人文治疗则是对“心皮”进行刺激。若将刺激“身皮”的外在治疗称为“阳”,那么就可将刺激“心皮”的内在治疗称为“阴”,通过阴阳之间的调和,其治疗效果可达到最佳。我们认为,通过活用中庸中的阴阳理论,可使中毒者从中毒状态中解脱出来。这就是将人从过分状态引导到平衡中庸状态中来,这是我们进行人文治疗的最终目标。东方古籍经典《中庸》中有丰富的人文治疗资源。

(四)从《大学》中探索人性教育的根基

《大学》中强调人类的健康生活是基于较高修养的,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②。而且,在“大学八条目”中也有通过修身来陶冶人格的论述。

《大学》在“教育三纲领”中提出的最高教育理念是:首先应尽量彰显自身的良心,进而通过良心的实践去帮助他人,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②。

在《朱子语录》《菜根谭》等诸多东方古籍经典中都谈到,良心可以通过学习与实践得以纯正。因此,读书研学者一定要从自身的良心开始,将良心原原本本地实现出来,这就是东方学中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当良心得到持续实践时,就能培养起“浩然之气”,抵达“从心所欲不踰矩”的自由状态。因此,我们认为,人性教育就是通过读书,领悟古代圣人的教诲来滋养心田,培养浩然之气,并努力践行圣人教诲,以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止于至善”,并以此开发人性教育的人文治疗[5]方案。

三、人文治疗与阴阳理论的活用

(一)人文治疗

在现代社会,因各种原因而陷入中毒者众多,比如酒精中毒、游戏中毒、赌博中毒、网络中毒等。这些中毒现象的症结就在于过,过度地痴迷其中而导致上瘾。这是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现。因此,对于这些中毒者,除了进行医学上的药物治疗外,更应利用人文治疗,抚慰其精神上的伤痛,增强其自控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这些中毒患者从中毒的深渊中解脱出来。我们在本文中所主张的人文治疗方法就是对这些中毒患者进行人性教育,其方法就是调和阴阳。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学术研究上,都离不开阴阳调和理论。例如,中国的中医学、韩国的韩医学都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的学科。在中医和韩医学中,都重视以温补寒、以清解热、以补填虚、以泻解实,而“寒→温、热→清、虚→补、实→泻”就是阴阳调和的一个例证。再如,中国学术的核心可用“体用兼备”来概括,此处的“体”为儒学,“用”为阴阳学。正是因为有了儒学和阴阳学的调和与融合,中国学术才有了完整的学术体系。其中,儒学的核心为“修己安人”。“修己”与“安人”可理解为阴阳两种要素。而将“修己”思想发扬光大者当首推宋代理学家朱熹,而使“安人”思想大放异彩者当首推明代阳明学派的创始人王阳明。因为有了“修己”与“安人”的理念及阴阳调和理论,新儒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才得以确立。韩国的情况也一样。退溪李滉可谓韩国的“朱子”,而粟谷李珥则堪称韩国的“王阳明”。正是因为有了李滉与李珥,主张阴阳调和,韩国性理学才能自成一派而方兴未艾。

诚然,对中毒者来说,自然科学治疗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但只一味地对其进行自然科学治疗,而忽视对其心理、心性方面的安抚和治疗,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的。若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相融合开发治疗模型,就有可能使中毒者彻底从中毒状态中解脱出来,恢复到正常状态,进行正常人的生活。这就是我们主张的人文治疗。如果将自然科学看作“阳”,那么人文治疗则为可看作“阴”,二者互相补充、阴阳调和,就能达到治疗上的“体用兼备”,从而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阴阳学理论在人文治疗中的应用

《周易》的思想框架是以阴阳五行体系为核心的学说体系,对中毒者的人文治疗可从阴阳学中找到理论根基。对中毒者的治疗应充分考虑社会环境与人的本性及体质等因素。韩医学将人的体质按照4种情况即《周易》中的“四象”进行了区分。阴阳是人认识大自然时所悟得的第一性道理。根据“四象”的原理,我们对一个人是处于阳(―)的情况还是处于阴(--)的情况要进行区分;而且即便是阳,也有多少之分,即便是阴,也有多少之别,由此出现的这四种情况就是“四象”了。了解被治疗者处于这四种情况中的哪一种,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有的放矢。理解了“四象”就理解了阴阳理论,由此就可以根据《周易》中的阴阳理论找到解决阴阳失调的方法。一个人若阴阳不协调,片面地追求欲望而陷入中毒状态,就必须通过刺激来纠正,使其阴阳平衡。正如通过针灸刺激皮肤一样,在儒家哲学中有基于刺激的冲击疗法。比如,孟母断杼梭、三迁其居的教子方法就是一种刺激和冲击疗法。儒家经典《周易》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根据《周易》的每个卦象,都可以找到治疗中毒的方法。

《周易》中有64卦384爻,蕴含了八段法的思维法则。大到64卦,小到各爻,都具有治疗的含义。根据《周易》中的认知疗法理论,当被治疗者无法从中毒状态自拔时,便可通过让他回顾以前自己在正常状态下生活的美好,树立治疗的自信心,这就是《周易》给我们进行人文治疗的启示。

结 论

综上所述,修养是指人从知识到品行的全面提高,是知识修养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是人的良好综合素质的养成,同时也是人性教育的基础。人只有不断地提高个人修养,才能具有较好的品性,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而我们所主张的人文治疗,也是以提高修养为目标的。中毒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有意识地从中毒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脱离人性”的状态恢复到有人性的状态,达到完全治愈。

若身体某个部位发了炎,就应该服用或涂抹消炎药来治疗,这在治疗中虽是一种常识,但一般人却难以判断发炎的原因、种类及用何种消炎药更有效。这是内科医生应该负责的事情。

从常识层面来看,为了进行有效沟通,就要进行表达。但一般人就像身体发炎而不知原因及疗法的患者一样,不知道沟通不畅的症结所在,不知道用哪种表达方式沟通最有效果,也不知道表达方式的训练要经历哪些过程。而以人文学为基础研究人类思考的内容及表达方式的学问就是人文治疗。从人文治疗角度来看,中毒的原因在于作为社会性、心理性存在的人本身。因此,人文治疗应着眼于对中毒者本身进行心性治疗。

本文中的人文治疗是作为先导研究中心支持项目(CRC)的一环而进行的。这一研究项目是围绕各种社会问题、国民要求和国家战略展开的,通过跨学科融合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创造新知识、培养具有世界水平的融合研究人才。此研究为解决正在扩散为社会问题的中毒疾患(酒精中毒、毒品中毒、游戏中毒、网络成瘾症等)确立了世界最初非药物性中毒控制的新模式,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的跨学科研究项目。

CRC作为跨学科的融合研究,也可以理解为阴阳调和。我们把自然科学治疗方法看作“阳”,它是通过像针灸治疗一样对中毒者身体进行刺激而达到治疗效果的。而人文治疗则可看作“阴”,它是通过哲学、心理学等以人文学为基础的人性教育对中毒者的内心、精神世界进行感化、刺激,通过阴阳调和而取得治疗效果的。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东方典籍中蕴含丰富的修身养性的道理和心性修养的方法,这是我们进行人文治疗的根基。因此,在未来五年的后续研究中,我们将不断地从东方古籍经典中挖掘人文治疗的资源,并与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开发新的治疗模式与程序,使中毒者的身心得到治疗,最后使他们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来。

注 释:

①参见《十三经注疏》,艺文印书馆1990年版。

②参见谢冰莹等编译《新译四书读本》,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版。

猜你喜欢

阴阳中毒人性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中毒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爸爸中毒了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