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发展对基层脱贫攻坚的影响及建议
2020-12-31叶浩
叶 浩
(柞水县畜牧兽医中心,陕西柞水 711400)
1 某深度贫困村的生猪养殖现状
1.1 该村的基本情况
经过对全村进行入户走访,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到该村的基本情况,全村为山林地带,地点偏远,全村共有村民403户1540人。其中贫困户169户619人,享受政策的贫困户为149户450人。全村有1个以生猪繁育为主的集体经济合作社,主要发展千头仔猪繁育项目,2019年4月引进50头种母猪,1头公猪。在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基础上全村共发展了5个生猪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贫困户149户,450人。全村生猪存栏量2300头,2019年共出栏1600头,其中贫困户出栏760头。
1.2 养殖环境
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养猪场和5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标准化养猪场,都是采用自繁自养模式,繁育方式以人工授精为主,具有沼气池等设备,符合环保要求,养殖场饲养条件良好。全村的小户生猪养殖规模在两头左右,无标准化猪场,环境较为恶劣。专业合作社的饲养模式为自繁自养,小户都采取散养,圈舍建造不标准,粪污处理多以农田使用为主。
1.3 防疫情况
通过调查,全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均无专业兽医,动物疫病预防和疾病治疗均没有专业人员操作,未制定免疫计划,疫苗注射以国家强制为主。村里配备有防疫员负责所有畜禽养殖小户的强制疫苗的注射。2019年养殖大户生猪死亡率为5%,散户的生猪死亡率为7%。全村的生猪产业基本能够健康发展。在非洲猪瘟防控方面,村里形成非洲猪瘟防控队,在村道和关键路口建立消毒通道等措施,在疫病防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生猪产业养殖的成效
通过对当地的政策调查,了解到当地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和生猪出栏的补助情况,贫困户建设标准养殖场按照贫困户每平米补助200元,非贫困户每平米补助100元。贫困户在销售方面也能享受一定的政策,生猪存栏两头以上每销售一头补助200元,通过调研了解到2019年该村贫困户生猪补助760头,共补助资金15.2万元。全村共出栏生猪1600头,每头猪盈利1200元,盈利19.2万元。 集体经济养猪场全年出栏仔猪310头,淘汰母猪10头,除去饲料等费用,目前已经盈利32143元,按照三变的分红要求,享受政策贫困户分30%的收益,共分红2.25万元,全村贫困户450人每人收益50元。全村依靠生猪养殖产业2019年全年共收益37.6143万元,人均增长244.25元,有效的增加了全村人均收入,在脱贫攻坚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减少经济损失,全村购买了200头的母猪商业保险,全年获得保费1万元。
3 生猪养殖产业发展不足
3.1 集体经济发展还不够规范
在脱贫攻坚工作的引导下,各村都开始引用三变模式,即党建加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发展集体经济。但是在操作中,会出现种种原因,没有专业会计使得经济管理混乱,生猪繁育和生猪养殖都是需要技术投入的,而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往往缺少人才,使得生猪生长周期加长,死胎率过高、病死率过高等。利益联结出现混乱,由于生猪繁育项目是长期产业,无法分析到是否盈利,不能有效地处理贫困户和集体经济的关系,造成集体经济出现亏损情况。
3.2 群众对生猪养殖认识不高
从2015年精准扶贫开始,每年村里至少举办两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但由于培训方式单一,群众学习能力较差,缺少专业技术知识。加上人们对传统养殖的理解,认为养猪不用多少技术投入,造成生猪养殖周期长,死亡率高。对防疫知识不理解,造成防疫工作困难,对全村的生猪养殖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3 疫病和市场的不稳定性影响生猪发展
由于群众缺乏动物疫病防治知识,再加上2018年非洲猪瘟和近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等,群众出现想养又不敢养的思想,同时农户养殖方式都是以购买仔猪然后育肥,并且饲养环境恶劣。这样的养殖方式对全村的生猪养殖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同时也不会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4 对基层养猪产业发展的建议
不断加强集体经济合作社得发展,首先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具有能力的企业和公司,建立企业加集体经济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其次是加大人才的引进,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利用各种渠道招聘愿意为农村建设的年轻人,聘用专业会计和生猪养殖和疾病预防的技术员,形成专业人员团队。最后是加大基层畜牧养殖技术的培训,所有的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要资源共享,共同协作、探讨。加大对全村所有的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建议自繁自养或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或专业合作社购买仔猪。建立防疫队,对所有养殖户统一管理,制定免疫计划。在饲料使用和商品猪销售要共同商议,有固定的渠道。
5 结束语
生猪养殖能够解决外出务工难的问题,通过全文可以看到生猪养殖的利益是非常可观的,在脱贫攻坚时期起着关键作用,能够大力的提高群众的收入。但是如果不注重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生猪养殖也不能很好的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