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丽乡村景观构建
——以张壁、贾家庄、横坡、产树原村为例
2020-12-31范立忠
范立忠
(介休锦绣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介休 032000)
1 美丽乡村实践总结
1.1 目的意义
美丽乡村是城镇化发展后期出现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乡村建设越来越重视,各地乡村在产业要素、人口流动、自然生态等方面的不同,使美丽乡村景观构建的定位和发展也不尽相同。山西省作为旅游大省,位于晋中平川的平遥、介休、汾阳、孝义4 县(市)在经济人口、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共同之处。这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完整的产业体系,人口集聚发展,联系在一起研究既可以看到相互之间的不足,也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特别是案例中乡村村落文化、人居环境、旅游业、农业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为同一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教育。
1.2 典型介绍
1.2.1 介休市张壁古堡
位于介休市张壁村,是在保护修缮古代军事遗存的过程中兴起美丽乡村建设的。近年来,基础设施提升,弘扬传统文化,社会知名度提高,2019年举办了第二节“地道中国年”活动,日接待游客20.37 万人(次),综合收入430 万元,同比增长了73.30%。
1.2.2 汾阳市贾家庄
贾家庄是一处体现农村合作社文化,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的美丽乡村,很多文化景观有实物保存,形成了展览馆、古街、汾州民俗文化园等多个旅游景点。连续20年举办旅游文化发展节,年接待游客达200 万人(次),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新标杆。
1.2.3 平遥县横坡传统古村落
该村坐落在高低不平的丘陵山区,近年来不断恢复传统窑洞、古院落,举行灯展、兴办农家乐、新建采摘园,年接待游客70 万人(次),年综合收入突破1000 万元,2019年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录。
1.2.4 孝义市产树原村
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产树原村举办“胜溪农夫盛柿孝义柿子文化节”,依托66.67hm2牛心柿种植、生产、加工,以柿子景观为名片,吸引各地游人前来观光、游览、摄影,汇聚皮影、木偶、美食等内容,年增加收入200 万元。
1.3 经验分析
以上4个典型案例,为美丽乡村建设积累了经验,在传承、保护、创新、发展过程中得到展现,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抓住了景观构建。介休市张壁古堡遵循古朴的美丽乡村遗产景观;汾阳市贾家庄利用了合作化时期积累的大量建筑、工具、厂房,形成了怀旧风格的浓郁特色;平遥县横坡古村展现的是传统北方民居特色,体现了传承和保护;孝义市产树源村抓住经济林作物丰收喜悦壮观美丽景色。这些,都使得美丽乡村建设有了可看之处,有了吸引外界关注的景观,能提升产业、传承文化和繁荣商贸。
由此可见,景观重构是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法宝。每一个乡村都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在理清发展脉络中,梳理各自的景观构建形式至关重要。可是,很多乡村建设没有好的思路,重蹈覆辙,关键是找不到自己的亮点和特色。资源禀赋是无法复制、无法照搬照抄的,每个乡村个体都有着自身的历史、特点、资源与文化特色。
2 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各地工业反哺农业农村积极性高,出现乡村建设大发展的局面。因专业性不强,或急于求成等原因,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景观重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引导。
2.1 缺乏规划定位
90%以上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小规划、大措施”的做法,错误地认为美丽乡村就是盖新房、刷新墙、修新路、建游园、建牌坊,缺乏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基本思考以及对本土亮点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2.2 缺乏产业特色
农业、农村、农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大部分地区主要劳动力流向城市,使得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使得90%的土地种植品种单一粗放,缺乏品种品质。
2.3 材料同质化
一些村庄在建设过程中大拆大建现象严重,把传统村落元素推倒重来,把城市建设中的元素和素材不假思索地搬来使用。例如,柏油马路、水泥路沿石、花岗岩路沿石、通用低劣的仿古亭,等等。
2.4 植物外来化
一些农村将几十年树龄的刺槐、国槐、山桃等优良乡土树种砍伐,取而代之的是苗圃中的法桐、樱花等,与美丽乡村景观构建的初衷大相径庭。
2.5 绿化体量不够
景观重建的前提是改善人居环境,“四旁绿化”兴起于农村,但现在普遍不植树,特别是缺少片林,植物郁闭度不够,这就意味着景观构建的背景缺失。
2.6 外来商业元素的盲目跟风
近年来,很多乡村游加大了大型灯展的投资,增添了外来商业的版面、画报、标识,粗糙低劣的景观和追求短期速成的行为,不仅造成了新的资源浪费和污染,而且适得其反。
3 启示
3.1 产业基础
建设美丽乡村的第一步,需要对第一产业进行发展规划。要立足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力,运用引进新品种、新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要运用循环农业模式,解决好地区缺水、土壤肥力不足、产品品质不高、增收困难等问题。要注重传统作物的挖掘,晋中平原各县(市)多有湿地、稻田,盛产西瓜、甜瓜、酥梨、柿、核桃、枣、桑、李、麦等杂粮果蔬;要重视人本思想,考虑当地群众的介入,不论是通过再承包还是再雇佣,要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调动起来,切实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要积极引导现代消费,把民俗、康养、保健、度假、研学、农耕等现代消费形式引导进来,增加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
3.2 景观思维
要重视景观思维的塑造和构建,美丽乡村、乡村之美,不在于一时之新、一时之美,而在于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遵循本土特点,把生态、绿色、和谐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一是准确把握景观肌理。景观肌理包括自然肌理和人文肌理,对于山川、河流、地形、地貌这些外界的自然因素,要体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对于历史遗迹、生产生活、精神追求这些活化的人文因素,要体现原汁原味;二是合理选择景观素材。景观素材包括在建筑、植被、水系、道路等等构筑美丽乡村空间过程中所使用的小品类实物,要处理好多与少、繁与简、外与内、新与旧的关系;三是科学配置景观植物。植物配置分自然式和规则式,要处理好孤植、对植、群植、列植等关系,做到精在体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四是加强景观设计的研究。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科学,在树立景观思维过程中务必讲究设计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计出符合场景现状的方案作品。
3.3 文化融合
美丽乡村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文化,文化融合是指一个地区独特的环境气氛,或者说是一种精神所在。这种精神,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寄托的一种归属感,对于一个乡村而言,同样具备这种气氛和归属感。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充分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也就是人文肌理。要通过融合的设计手段,最大程度地保留当地风土人情,对于不足的地方要进一步改进和修复,最大程度地传承乡村特有的文化精神、地方特色和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