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创建畜间包虫病防治示范县的做法、成效及启示
2020-12-31张玉芳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畜牧兽医站青海互助810599
张玉芳 (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畜牧兽医站,青海 互助 810599)
青海省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镶嵌地带,境内青石岭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海拔2400~3500m,北倚祁连山支脉达坂山,与门源县相接,东北以大通河为界,与甘肃省天祝县相望,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共辖18个乡镇(3个牧业乡镇、15个农业乡镇),2个民族乡,286个行政村,8.1万农户,4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8万,农区人口36.72万,总面积3360km2,耕地占30.9%。存栏各类畜禽57.07万头只,其中猪14.7万头、牛5.66万头、羊26.43万只、鸡7.86万只、犬4.82万只,是全省的农业大县和畜禽养殖大县。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省农牧厅《青海省家畜包虫病布病防治示范县创建工作方案》及互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互助县包虫病防治行动计划》精神,互助县按照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系统防治、群防群控的要求,从2016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有序地开展了畜间包虫病防治示范县创建工作,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面提升了防治水平,实现了畜间包虫病防治规范化、常态化的新局面。
1 制定创建全省畜间包虫病防治示范县目标任务
1.1 目标任务 根据全县家畜包虫病流行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降低中间宿主感染、切断传播途径等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策略,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全面开展家畜包虫病防治工作,减轻家畜包虫病危害,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力争到2020年各乡镇饲养犬登记管理率达到100%,驱虫投药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居民养犬户登记管理率达到85%以上,犬棘球绦虫感染率控制在2%以内,本地牛羊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农牧户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
1.2 创建内容 (1)犬只管理:对全县18个乡镇286个村的畜禽养殖场、犬集中饲养点及威远镇地区各单位、各社区养殖的犬进行核实登记、实行动态管理,及时登记新增犬,剔除死亡和其他原因减少的犬只,并以村为单位建立台账。抓住犬只驱虫管理这一核心,固定驱虫日,严格落实“犬犬投药、月月驱虫”管理制度,建立犬只登记、驱虫、动态监管档案。(2)基线调查:根据全县养殖区域、牲畜饲养量以及牛羊包虫病感染状况,有重点、分区域开展基线调查,重点开展屠宰牛羊包虫病感染检测、犬只剖检、粪抗原监测。依据检测结果,开展防治效果考评,通过连续不间断的检测,分析评估各乡镇防治效果,提出防治对策措施建议。(3)宣传培训:按照群众“听得懂、能理解、可接受”的原则,以乡镇村社干部、农牧民、犬主、屠宰人员、学生和村级防疫员为重点,组织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全民宣传教育活动,做到县有宣讲队、乡镇有宣讲骨干、村有宣讲员、户有明白人,引导农牧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包虫病防治,构建防治包虫病人人有责的全民总动员新局面。(4)检疫监管:实行牲畜定点屠宰,规范屠宰行为,病害脏器统一实施无害化处理。建立病死畜处理及监管的长效机制。按规定对调运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监管,严格按屠宰检疫规程实施屠宰检疫,落实病害脏器无害化处理的规定,严禁用牲畜病害内脏直接喂犬。(5)制度建设:通过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建立健全包虫病防治效果考核管理办法、犬登记驱虫管理制度、犬粪抗原监测管理制度、犬驱虫药管理制度、犬驱虫投药调查抽查监管制度、乡镇畜间包虫病防治定点联系制度、畜间包虫病基线调查管理制度、社区居民养犬管理制度、畜间包虫病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等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建立防控长效机制,确保技术措施落到实处。(6)痕迹化管理:对犬的登记管理、驱虫管理、犬粪无害化处理、检疫监管、病患脏器无害化处理、宣传培训、制度制定、防治效果监测等各项工作实行痕迹化管理,档案资料统一、规范、齐全。固定专人按要求进行包虫病防治信息报送工作,报送内容主要包括驱虫、免疫、检疫、无害化处理、宣传培训、感染调查、防治效果监测等内容。(7)效果考核:实行半年、全年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县畜间包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逐乡开展防治效果考核。在考核中开展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农户调查、粪抗原检测、犬剖检法、血清免疫抗体检测等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确保如期实现防治目标。
1.3 创建方式和程序 按照省农牧厅制定的创建方案和相关工作规范,对照《青海省畜间包虫病防治考核细则》以及全县制定的工作细则,开展创建工作,县级包虫病防治领导小组每年组织两次考核验收,对考核情况予以公布,对工作先进的乡镇给予表彰奖励,不达标的乡镇通报并限期整改。
2 主要做法
2.1 加强组织领导 组建互助县畜间包虫病防治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方法步骤等,确定防治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定期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县、乡、村层层签订包虫病防治目标责任书,按确定的目标任务予以考核验收;县农牧部门及时成立了由县疫控中心业务骨干组成的包虫病防治工作技术指导小组,进行包乡指导,定期召开技术培训,夯实了县、乡业务人员理论基础。
2.2 广泛宣传动员 召开动员会,统一思想,明确创建任务和要求,抓好业务人员培训,严明纪律,规范开展工作。(1)实行全覆盖、整村推进式包虫病防治宣传工作。自2016年至2019年累计编印包虫病防治宣传挂图1万余份,宣传彩页、包虫病防治明白纸、致养犬户的一封信等26万余份,制作了宣传展板100多块,对全县18个乡镇286个村进行了整村推进式宣传。(2)加强城镇社区包虫病防治工作,杜绝社区空白点。重点对威远镇社区居民养犬户进行了大量宣传,通过发放致社区养犬户的一封信,告知书等形式,全面加强了社区居民包虫病防治工作;同时制订了互助县社区居民畜间包虫病防治工作管理办法。(3)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包虫病防治知识宣传培训。结合“传递爱心、守护健康” “小手拉大手,健康教育进万家”等活动,累计印制包虫病宣传儿童背包5000只,宣传纸杯4万只,宣传纸品3万盒,累计对全县各乡镇160多所小学进行了包虫病防治知识宣传培训,累计培训小学生15200余人次。
2.3 强化效果考核 (1)突出防治效果监测常态化。县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在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监测任务的同时,实行“双月监测”制,即逢双月随机采集各乡镇犬粪样品20份进行犬粪抗原监测,对检测出的阳性犬只进行追溯,全县年监测量达到了2000份以上,并将此项工作作为乡镇畜间包虫病防治效果考核的一项主要指标。(2)突出定点监测制度化。在棘球包囊监测中,县、乡镇畜牧兽医站制定了监测方案,层层分解了任务,选择牛羊饲养集中的场户及村社进行定点调查,通过不间断的定点调查分析,全面掌握了防治效果,为下一步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3)突出防治考核具体化。自全县畜间包虫病防治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当地每年组织人员对各乡镇的防治工作进行半年和全年工作绩效考核,考核工作突出硬性指标,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工作经费,并对考核结果优秀的乡镇进行表彰奖励。
2.4 加强新闻宣传 每年利用1~2周的时间,固定在互助县广播电视台专题宣传报道包虫病防治知识,工作进展等信息。累计专题报道12期,防治知识宣传36期;2017年7月15日,在青海省新闻联播栏目专题报道互助县畜间包虫病防治信息一期。
2.5 加大经费投入 从2016年至2019年间,省、县财政逐年加大工作经费投入力度,确保了防治工作有效开展。4年间共安排畜间包虫病防治工作经费315万元,其中2016年65万元、2017年75万元、2018年80万元、2019年95万元。主要用于村级防疫员劳务补助、县乡工作经费、耗材、宣传培训等费用。
3 主要成效
3.1 机构队伍健全,防控工作组织基础扎实2017年8月,县政府出台了互助县包虫病防治行动计划(2016-2020年),该计划明确了各相关单位职责、主要工作指标和防治策略;2017年省农牧厅出台了《包虫病、布病防治重点示范县创建工作方案》,县政府也第一时间制定了《示范县创建工作方案》,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创建内容,创建时间,完成的指标任务。经过4年间的创建,防治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进一步加强了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治网络建设,充实了一线人员力量,建立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防治工作队伍,补充完善了一部分设施设备,进一步强化了防治一线的“桥头堡”。县级兽医实验室配备-86℃的超低温冰箱、洗板机、酶标仪、解剖台、显微镜等实验设备。乡镇兽医站配备了冰箱、冰柜、防护物资和防护用品等,加强了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技术技能
3.2 群众知晓率明显提升,防治氛围浓厚 通过采取网络媒体宣传、专题讲座、条幅展板、群众集会、各种会议等多种形式,不间断、持续性的防治宣传,我县广大农牧户对包虫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逐年提升,农牧户主动防治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据2019年抽样调查,农牧户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了95%以上,犬登记管理率达到了100%,驱虫投药覆盖率达到了100%,犬粪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95%以上。
3.3 家畜感染率逐年下降,防治效果明显(1)牛羊包虫病感染率逐年下降。牛包虫感染率从2015年的10.5%下降到0.5%(2016年8.7%,2017年5%、2018年3%、2019年0.5%);羊包虫病感染率从防治前的85.3%下降到4.2%(2016年32.7%,2017年12.86%,2018年4.6%,2019年4.2%);(2)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直线下降。2015年剖检未防治犬6只,感染犬5只,感染率为83%。2016年对犬驱虫防治后剖检犬18条,感染率为0。2017-2019年共剖检犬30条,感染率为0;(3)犬粪抗原监测阳性率逐年下降。2015年12月,采集全县不同乡镇100份未驱虫犬粪进行粪抗原检测,阳性31份,阳性率为31%。2016年驱虫开始后,采集478份犬粪进行检测,阳性77份,阳性率为16.1%。2017年共检测犬粪样819份,阳性117份,阳性率为14.3%。2018年共检测犬粪样720份,阳性19份,阳性率为2.6%。2019年共检测犬粪样582份,阳性16份,阳性率为2.7%。
3.4 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防治工作突出 根据本县上报的“示范县创建工作方案”确定的“家畜包虫病防治效果考核和社区居民养犬户驱虫管理”方面的示范内容,相关部门狠抓落实,社区居民犬只登记管理率和驱虫率均达到了100%,乡镇村社犬粪抗原监测覆盖率达到了100%。各乡镇也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突出了示范内容,确定了“驱虫日” “宣传周”等活动。并积极探索包虫病防治工作原始档案管理,从家畜包虫病组织管理、宣传培训、驱虫登记、工作信息、总结报告、基线调查、社区防治、规章制度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完善各项档案、影像资料,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规范。
4 几点启示
4.1 组织领导到位是防治工作全面提升的关键动物疫病的防治特别是畜间包虫病等危害公共安全的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工作,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的强制性措施,并在制度规范、财政支持、技术措施等方面予以保障,更需要当地政府全盘统一的领导和部门相互协作,才能取得实效。还需要政府领导经常性地深入基层督查指导、掌握工作进展、及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4.2 加强宣传培训是提高群防群控的有效手段包虫病防治是一场攻坚战,即是思想观念的一次深刻革命,也是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刻革命,同时也是生命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深刻革命。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对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当农牧户、干部、学生等重点人群,掌握其发生机理和危害,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全社会认知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确保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4.3 准确掌握监测信息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通过不断完善监测手段,定期开展基线调查,全面真实地掌握不同区域、不同乡镇感染状况,做到乡镇村社包虫病感染风险情况清、底子明。及时地掌握本辖区内的防控重点区域,感染风险点,有利于迅速、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开展防治工作。
4.4 加大经费投入是防治工作有效开展的保障畜间包虫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在技术指导、宣传培训、药物购置、犬只驱虫、羊免疫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扶持,从另一方面反映防治工作成败得益于资金保障。
4.5 加强效果考核是防治工作推进的必要手段要定期组织考核领导小组,按照既定的目标组织考核,考核采用农户调查、粪抗原检测、犬剖检法、血清免疫抗体检测等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对达不到规定指标的乡镇要限期整改,加大整改力度,对工作先进的乡镇予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表彰奖励,通过完善考核手段,进一步加强各级部门对包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确保如期实现防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