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图画书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桃花源的故事》文本赏析和教学建议

2020-12-31江西九江市教科所万春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3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桃花源图画书

江西九江市教科所 万春华

一、文本赏析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神话传说就是这个记忆最好的载体。它们仿佛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宝瓶,里面静静盛放着祖先们智慧和精神凝结而成的甘露,让每个阅读它的人能够和祖先对话,体会祖先留给我们的爱与期望。

桃花源的故事原本是中国的民间故事,东晋文人陶渊明在吸收民间文学、民俗文化养料的基础上,创作了千古名篇《桃花源记》。日本的图画书之父松居直、中国的画家蔡皋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蓝本,创作了图画书《桃花源的故事》。由此可知,这本图画书是文字先导型的,画家根据已有的文学名篇来创作图文结合的故事。这样的方式无疑能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故事的源头

在过去几千年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伴随天灾、战乱等,饥饿、疾病经常困扰着人们。我国古代很多的历史时期都是这样的。就是到了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依旧有战争,依旧有人吃不饱、穿不暖。所以,人类一直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有一天,这个世界没有战争、没有贫富、没有饥饿、没有疾病,人人都生活得幸福快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一篇千古名作《桃花源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自由安静、没有饥饿和战乱困扰的世外田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有代表性的散文,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年),这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有十六年了。当时朝廷腐败,连年混战,税役繁重,人民怨声载道。在当时动乱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无法实现,但他又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遂产生了一种与污浊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情感。他愤然归隐,借助《桃花源记》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美好田园。他笔下的自然景色和农村生活,隐喻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境界。这部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图画书的创作背景

《桃花源记》在古代便流传到日本,对日本人的精神文化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本书的日文改编者、被称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先生,从幼时记事起,就看到父亲每逢三月,便在家中挂起桃花盛开的山水画。画上有一小舟逆流而上,松居直小时候总是想象,这只小舟到底要去哪里呢?他说,这个幼时的想象,是构成他日后喜欢儿童图画书的出发点。

松居直上小学时,父亲告诉他,这幅画叫“武陵桃源”。虽然他不懂这个标题的意思,但还是记住了发音。在上中学三年级时,汉文课本里出现了《桃花源记》,他才知道了那幅画里的故事。他说,打那以后,桃花源就成了他心中的故乡。

1995年,松居直参加北京国际书展,认识了当时湖南少儿出版社社长张天明和该社的图画书编辑,在国外也很有名的图画书画家蔡皋。后来,他们告诉松居直:“你梦寐以求的桃花源就在湖南啊!”一年后,他们又领松居直参观了湖南桃园县的桃花源。那是一次永远难忘的、美好的记忆。

2002年,在福音馆成立五十周年之际,由松居直改编、蔡皋绘画、唐亚明编辑的这本中日合作的《桃花源的故事》在日本出版了,受到了许许多多读者的喜爱。

3.图画书的教学策略

这个交织着现实与梦境的地道中国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的乌托邦和精神避难所。我们每个经历了义务教育的人都是背诵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长大的。可是,“文化”“信仰”“理想世界”这些都是多么抽象的东西呀,在原作中,这些东西也是藏在文字背后的,并没有直白地说明,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这些人文的东西呢?这本图画书在绘画上独运匠心,注重对原作内核与细节的发掘,用细节来表现原作中文字没有直接表达的东西,这既是画家对原作所体现出的文化主题、精神主题的诠释,也是从儿童出发,为儿童创作,让儿童感受,使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们欣赏图画,发现图画中的秘密,寻找图画中暗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物件、场景、符号等,就是完成教学主题的突破口,让学生们也在一次次的“发现”之旅中不断地体验惊喜、新奇和神秘,不断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

书中图画所表现的农家生活场景,渔翁出来时做的记号,以及那记号怎样消失的(跟在渔翁后面、藏在林中的人,还有天上的小鸟),是帮助学生们理解从古至今人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的切入点。可以说,这本书中的每一幅图中都藏着大量的秘密,在图画中有所发现,是让学生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理解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的钥匙。

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应该是最适合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所以,我们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也应考虑到要适合儿童思维特点,才能让他们觉得传统文化学习也很有趣。

二、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了解图画书的叙事方式和图画中暗藏的秘密,巩固阅读图画书的方法。

(2)大体读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能结合本书的文字进行文白对读,了解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体会陶渊明想表达的对自由平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理解人类千百年来追寻理想世界的梦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图画书的叙事方式和图画中暗藏的秘密,巩固阅读图画书的方法。

难点:(1)了解图画中暗藏的秘密。

(2)理解人类千百年来追寻理想世界的这个梦想。

【教学过程】

(1)阅读陶渊明原作《桃花源记》。

(2)了解图画书《桃花源的故事》的创作背景。

(3)阅读图画书,理解主题。

1.PPT播放图画书,指名读其中的文字

期间教师相机提问:

(1)洞口在哪里?

(2)你来找找,农人们在干什么?

(3)这幅图上又描绘了哪些古代农家生活的场景?

(4)为什么渔翁满口答应不说他所看到的事情,可是武陵一带却有那么多传闻?为什么后来他再也找不到自己沿途做的记号?

2.文白对读

(1)你能从这本图画书中找到“落英缤纷”的意思吗?

(2)谁来说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句话的意思?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4)“处处志之”的“志”怎么讲?

(5)我们再来齐读《桃花源记》的第三段。这一段里还有哪里是你不明白的吗?

3.理解故事主题

(1)PPT同时出示图画书的故事结尾和《桃花源记》的结尾,指名读。

师:为什么人们要这么大费周折地去寻找桃花源?

(2)现代社会的我们,有类似向往桃花源的梦想吗?你有吗?

(3)师小结:这是一本探寻理想世界的图画书。人本来就渴望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自然里。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人们曾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安详恬静的生活,中国古人认为人的生命节奏应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但是,“现代化”把美丽的大自然和宁静的生活抛到了遥远的角落里。

本书的画家说:“《桃花源的故事》虽然是理想中的世界,但是我按照现实中的样子画了下来。我希望表现出满足于纯朴的那种精神美。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各自的桃花源。我希望,梦幻般的桃花源会装点我们平淡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像桃花那样灿烂,那样充满幸福。”所以说,对理想世界的探寻是人类永远的共同的梦想。

四、发现秘密

1.了解这本图画书的叙事方式

(1)观察环衬,前环衬里画的是什么?(战乱,人们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后环衬呢?(连绵起伏的山,看不到人烟)。

原来,这本书其实从环衬就开始讲故事了,前环衬和后环衬遥相呼应,一个作为故事的开头,一个作为故事的结尾,使得这本图画书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2)观察护封,它截取的是故事中的哪个场景?

(3)打开护封,观察封面和封底,你发现了什么?

(4)我们现在来读一读腰封上的话,从这些话中你读出了什么重要信息?

(5)小结:我们要想真正读懂一本图画书,一定要关注书的封面、封底、环衬、护封、腰封以及前后勒口等,这些部分里都会有关于这本书的很多信息,不可忽视。

2.发现图画里的秘密

(1)这本书的图画中,有许多文字没有写的细节。比如,刚才同学们就说过的农家生活场景,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些场景。

(2)除此之外,还有关于情节方面的大秘密藏在图画中。回忆一下,那个渔翁出来时做了很多记号,后来却都找不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画家有自己的理解,并把它表现在图画中了,看看你能不能发现。(图画中跟在渔翁后面、藏在林中的人,还有天上的小鸟,你们还可以联系封底说一说)。

3.小结

图画书把太多的东西都悄悄隐藏起来了,留待你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只要你多读几遍,就会发现许多你第一遍看时没有发现的东西。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桃花源图画书
再造“桃花源”
《桃花源记》的思想解析与文化观照
神奇的图画书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上)——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08-1921)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中)——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22-1937)
《桃花源记》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