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及效益评价
2020-12-31石睿馨
石睿馨
(山西省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宁武 036700)
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地处吕梁山系北端,位于宁武、五寨、岢岚3 县交界处,总面积2 1453hm2,是以保护国家Ⅰ级野生动物褐马鸡和以云杉、华北落叶松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属于温带和暖温带植被的生态交错区,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分布有褐马鸡、金雕、金钱豹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曲柳,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同时,保护区也是汾河的发源地,对于维系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区内森林植被以华北落叶松、油松为主,森林群落分布集中连片、林相较好、林木密度大、蓄积高,被称为“华北落叶松故乡”和“云杉之家”。
1 自然资源评价
1.1 野生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复杂多样的栖息地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区内现已查清的野生动物有25 目74 科300 种,其中鸟类有16 目52 科248 种、哺乳类有6 目15 科38 种、爬行类有2 目5 科10 种、两栖类有1 目2 科4 种,分别占到山西省鸟类、哺乳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总数的73%、58%、32.2%和30.7%。保护区野生动物在动物地理划分上,属于古北界东北亚界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动物地理群属于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保护区内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金钱豹、原麝、黑鹳、金雕、胡兀鹫、褐马鸡、大鸨7 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1 种,主要有石貂、青鼬及猛禽类;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20 种。
1.2 野生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现已查清的高等植物有4 门102 科950 种,其中种子植物84 科405属917 种、苔藓植物7 科8 种、蕨类植物11 科25 种,此外还有种类繁多的地衣植物、多种菌类资源(如羊肚菌、猪苓等)。保护区内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水曲柳、甘草等12 种;其它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刺五加、中麻黄、党参等。
1.3 湿地资源
保护区内有湿地面积276hm2,其中河流湿地272hm2、沼泽湿地4.0hm2。湿地鸟类有苍鹭、池鹭、大天鹅、黑鹳、鸳鸯等50 余种。
1.4 景观资源
保护区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可以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气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多个类型,较为著名的有芦芽山主峰、梅洞沟、圪洞沟、芦芽佛光、舍身崖、芦芽石林、梅洞瀑布群、干打垒山泉、荷叶坪亚高山草甸、华北落叶松林海等。
2 保护价值评价
2.1 过渡性
保护区位于山西省中北部,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草原过渡的生态交错地带,且交错线正处于保护区内,保护区的过渡性质极为明显。从水平分布上看,保护区同时拥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两大生物群落,常绿针叶林及落叶阔叶混交林,有油松、山杨、白桦、辽东栎等;寒温性针叶林带有青杄、白杄、华北落叶松等;还分布有亚高山草甸等。保护区自然演替形成的过渡植被类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使保护区整体成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2.2 典型性
保护区位于吕梁山脉北段,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在山西省乃至全国都有很强的典型性。区内树种主要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油松为主,森林集中、林相好、密度大、树干通直、材质优、蓄积多,是目前我国暖温带残存的天然次生林分布区中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之一。
2.3 重要性
保护区优良的森林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地环境。区内不存在较大的天然屏障阻隔,毗邻地区的野生动物可以彼此渗入,从而使得保护区成为吕梁山重要的南北生态大走廊。保护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也对汾河源头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起到重要作用,对保障当地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2.4 脆弱性
保护区范围的森林多为天然次生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群落种间关系极易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人们长期以来的乱砍滥伐,使得乔木、灌草群落生境发生了改变,使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稳定性大大降低。
2.5 敏感性
过渡带是两个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的一个过渡地带,也称为群落交错带,过渡带对外界条件变化较为敏感。芦芽山保护区地处北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草原的过渡带,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较强。
2.6 稀有性
保护区地处吕梁山中北段,是国家I 级重点保护鸟类褐马鸡的原产地,也是褐马鸡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保护区现有野生褐马鸡2 800 余只,此外,还生活着金雕、金钱豹等国家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区是水曲柳的天然分布区,水曲柳属于古老的残遗植物,分布区较为广泛,但呈零星散生状。
2.7 植被垂直分布格局
保护区海拔范围为1 346m~2 787m,海拔高差1 441m,海拔高度变化导致了区域性水热条件变化,再加之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植被类型呈现明显的垂直带谱。植被分布由山麓到山顶依次为:森林草原带(1 346m~1 500m)、落叶阔叶林带(1 500m ~1 750m)、寒温性针叶林带(1 750m ~2 600m)、亚高山灌丛草甸带(2 600m~2 787m)。区内植被由于垂直带谱明显,且呈现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亚高山草甸过渡的明显特征,因此,在华北地区具有特殊性、典型性和代表性,保护价值极高。
3 效益评价
3.1 生态效益
保护区通过多年的保护工作,对于区域内保持生物物种及其遗传的多样性、森林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动植物区系起源的古老性、生物群落地带的特殊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护区内褐马鸡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各类生物群落、森林植被及生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使该区域成为野生动物的避难所、野生生物物种的基因库和重要的科研基地,为人类保护自然、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科学依据。科学的保护使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不断得到完善,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由于对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安全的一些因子(有害生物、森林火灾等)得到及时监控,确保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通过合理的护林等措施,使保护区的森林植被不断增加,林分结构也更趋稳定,不但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而且还充分发挥了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污染、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能,为当地工农业生产、人类的身体健康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3.2 经济效益
保护区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生态旅游项目收益。保护区在坚持“保护第一”的条件下,在实验区内适度开展生态旅游项目,保护区、当地社区、当地政府和投资开发商等多方合作,从合法经营中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二是保护区规划了部分适合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如野山菌加工、特色养殖等,在运营期间,可以为当地民众提供可观的经济收入。
3.3 社会效益
保护区良好的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为开展生态旅游和资源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实验区发展旅游业,开展合理的资源利用项目,为保护区内和周边民众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促进保护区和社区经济发展。随着自然保护事业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保护区相继开展科学考察、探险、游憩和宣传等多种活动,不断扩大对保护区及周边地区信息交流和技术引进,有利于保护区引进人才、技术和设备,发展壮大社区经济。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与深厚的
人文历史内涵等,是科普教育的理想基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通过在保护区内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对推动科技进步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