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吆喝

2020-12-31本刊通讯员杨林防

电脑迷 2020年12期
关键词:货郎村里人香油

本刊通讯员 杨林防

每天单位门口、小区门口都有快递送货,人们接到电话高兴地领取网购的物品,从日用品到电子产品,从小件到大件,形式多样,包罗万象,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购。我在感慨网购便利的同时,也时常想起儿时购物的不易。

我生长在豫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距离县城有30 km路,距离乡政府所在地也有3.5 km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偏远小村。20世纪70年代,村里有个供销社的代销点,货品种类不多数量少,满足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隔三岔五会有一些货郎来村里,有卖针线的、卖香油的、卖豆腐的和染布的,或推车或挑担,货品虽然不多,却都很紧俏。他们各有各的生意经,招揽人的方式也不一样。

俗话说,敲锣打鼓各干一行。村里人在屋内一听吆喝声,就知道是卖什么的货郎。听到“嘡嘡”的敲锣声,村里人知道是卖针头线脑的货郎来了。听到“铛铛”的敲铁板声,想打香油的人家,提着香油瓶出门了。染布的货郎摇起拨浪鼓,“扑腾扑腾”声一响,准备娶媳妇、嫁姑娘的人家把手工粗布交给货郎,货郎按各家对印花的需求编上号,写在小本上,把带有相同编号的两个小竹牌一个交给染布的人家,另一个缝在布边上。一星期后,货郎会把染好的布送回来,听到拨浪鼓声,各家取回染好的花布,妇女们用戴着顶针的手指轻轻抚摸“鸳鸯戏水”“麒麟送子”等印花,脸上露出欢喜的笑容。

同时,也有货郎直接吆喝的,各有各的音调。卖豆腐的声音拖得长,冬日的早晨,人们还躺在被窝里,就会听到“卖——豆——腐”的长音。那时候,炒豆腐是村里人吃早饭的上等菜。说是卖,其实没有多少人用钱买,基本上是用粮食交换。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各家有了余粮,物物交换很盛行。炎热的三伏天,“麦子换西瓜”的叫卖声,听着就会让人感觉到一股清凉。

在各种吆喝声中,收鸡蛋的货郎“谁——卖——鸡——蛋——嘞”的声音,独具特色。那时,各家都养有蛋鸡,少的十几只,多的上百只。我们家住在村边,门前有水塘,屋后有打麦场,养着100 多只鸡,卖鸡蛋的钱攒起来,支撑着家里的日常开销。一次,二哥在放学路上,遇到一个收鸡蛋的货郎喊着:“谁——卖——鸡……”突然遇到一个熟人,给他打招呼,让他留下吃饭,他答完话,接着喊,结果变成了“谁——卖——鸡——(来家里吃饭吧——不)——蛋——嘞”。二哥回到家学着喊,引起了全家人哄堂大笑,我正在喝稀饭,差点呛到了。

布、鞋等高档一些的日用品,村里买不到,需要去乡政府所在地附近的集市买。每逢农历的二、五、八为集市日,这一天,通往集市的路上,赶牲口车的、骑自行车的、步行的,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同时,各村每年都有一个庙会,也叫商贸大会、物资大会。周围几个村庄的庙会,仿佛是按季节有意安排好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正好人们按季节购买生活生产用品。每逢附近的村有庙会,通往这个村的各条路上,人流、车流川流不息,像项链一般,将这个村与附近的村庄连接起来。集市和庙会上的吆喝声、讨价声交织在一起,一浪高过一浪,最吸引人的吆喝声是“大处理”“大减价”,人们围着摊位选购物品。

如今,村里建起了大规模的超市,人们不出村,就可以买到各种生产生活用品。锣声、铁板声、拨浪鼓声……早已销声匿迹,各种货郎的吆喝声也悄悄远去。远去的是物质的匮乏,迎来的是商品的琳琅满目和人们的幸福笑容。

猜你喜欢

货郎村里人香油
说谎的放羊娃
航天货郎智能柜:便利生活,开门即得
自古就爱买买买 两幅《货郎图》里的民生百态
村里人(外一首)
桃山香油 传承百年味道
古人的购物节——《货郎图》
摩擦法鉴定香油
“村里人”安卓移动应用程序开发
香油和醋
小磨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