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语文课堂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2020-12-30晁西贝
晁西贝
【摘 要】 关注生命是人的本能,而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挖掘人性美。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儿童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进而健全学生的人格。本文围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阐述,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生命教育;意识;价值;教学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本质是对生命意义的解释,其次才是对生活态度的追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创造生命的潜能。在关于生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友情、亲情等,感受生命的伟大,为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感知生命的存在,强化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无论是人类社会的人,还是自然界的动植物,都是充满活力的个体,都客观存在于世界。生命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宜操之过急。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学习、讨论与研究等各环节,使学生懂得生命的宝贵,明白“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道理。例如,在《生命生命》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篇课文的作者“杏林子”,12岁的杏林子身怀残疾,但是意志力非凡,非常热爱写作,写出的作品鼓励了世界上很多人。这样的介绍能够激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再通过“飞蛾挣扎求生”“瓜苗不屈向上”“倾听心脏跳动”这三个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感知生命的存在,萌生出珍惜生命的感悟,进而强化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时刻督促学生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领悟生命的真谛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年龄、阅历和生活经验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身边周围的一切都有极强的好奇心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认识生命,进而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领悟生命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外关于生命教育的教学资源,及时渗透给学生,引领学生去探究生命的意义,体会“人性本善”。例如,小学一年级上册的《秋天》《小小的船》《江南》《四季》这4篇课文,以自然为题材,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教材内容也十分简单,大部分都是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学生读起来比较有节奏,对“生命教育”也接近了耳濡目染的程度,而且课文内容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拉近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松,面对“生命”这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学生也能够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认识自我价值,使学生更加尊重生命
将生命引入教育才能体现出教育的价值,若生命脱离于教育,教育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也会就此磨灭。生命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关爱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并学会尊重生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识,进而学会尊重生命。例如,教师在正式开展语文课之前,可以组织“对自己了解多少”的主题活动,每节课之前找三五个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包括姓名、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优缺点等,让学生先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再组织班上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让学生认识他人眼中的自己,每个人都要虚心接受,再不断地去完善自己。另外,尊重生命可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过马路走斑马线、不闯红灯等,不在教室内打闹,说话要讲文明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从小就对生命产生敬畏,使学生更加尊重生命。
四、关注学生心理,使学生正视生命的价值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中要重视生命。语文作为承载着人类文化各方面思想的重要载体,不能脱离具体的内容而孤立存在。同时,语文兼顾着传统的生命教育与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确立。因此,生命教育不光要在课堂中体现,更要与生活相融合。学生在生活中映射出来的心理问题或情绪通过日记或作文等方式发泄、表达出来。另外,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迈进初中的关键阶段,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对于表现异常的学生要及时给予疏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乐观、积极地面对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以“生命”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在班级内分享关于“生命”的事情,也可以分组进行探讨,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体现生命的价值,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正视生命的价值。
总之,在语文课堂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貫穿始终。从目前使用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来看,生命教育得到了重视,这样的教材应该被好好利用,学生通过教材获取语文知识是其次,更重要的要让学生通过教材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J].新语文学习(教师),2009(2):13-14.
[2]童春莲.语文课堂如何渗透生命教育[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