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液晶最大并购或将重塑竞争格局
2020-12-30卢梦琪
卢梦琪
国内液晶面板产业史上规模最大的收购案将落地!日前,京东方发布公告称,拟以不低于55.91亿元收购南京中电熊猫8.5代线的80.831%股权,同时拟以不低于65.26亿元收购成都8.6代线的51%股权。
此次收购是面板企业继2009年中航技(深天马母公司)并购上海广电5代线,今年8月TCL科技并购三星显示苏州8.5代线之后的又一举动,对产业影响深远。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过去两年,由于液晶面板产能扩充速度加快,产业竞争趋于激烈,加速了行业洗牌。韩国面板厂陆续关停LCD产线,使得行业集中度得到提升,主要表现在市场份额向中国大陆集中。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在全球电视面板市场份额中,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已达到55.5%,较去年同期提高了9个百分点。
此前,业内对于这场收购案的结果有过诸多分析预测,可能影响要素包括收购价格、收购方对生产线的定位、收购方是否认为拟收购标的能够对自身竞争力形成补充,以及收购方对产品技术和客户资源互补性评估等。
公告显示,南京G8.5代线和成都G8.6代线技术成熟、配置齐全、工艺稳定,发展潜力很大,具备一定收购价值。此次收购符合京东方成为半导体显示领域领导者的目标,可为京东方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次收购完成后,液晶行业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头部厂商聚集。群智咨询预测,京东方收购中电熊猫G8.5代和G8.6代LCD产线后,加上自身产能扩充,到2022年,其在全球大尺寸LCD市场中,份额将达到28.9%。与此同时,中小面板厂的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被挤压。预计到2022年,全球Top6面板厂的总体市场份额将接近85%。重塑TV和IT面板竞争格局
中电熊猫的南京8.5代线主要生产TV、IT和手机类产品,成都8.6代线主要生产大尺寸TV产品。群智咨询总经理李亚琴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收购对TV和IT面板市场的竞争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京东方已为全球TV市场中的第一大供应商,收購中电熊猫后,其规模和竞争优势更为凸显。中电熊猫TV产品主要由成都的G8.6代线生产,以IGZO和VA技术为主,主攻大尺寸,如50英寸、58英寸和70英寸等,与国内及国际品牌合作紧密。
在技术方面,自收购Hydis的团队和技术后,京东方持续扩展IPS产能和技术实力,但VA技术却鲜有布局。
而中电熊猫的TV产能全数为VA产能。因此,收购中电熊猫产线可以与现有技术形成互补效应,兼顾下游客户对IPS和VA的技术诉求,对完善产品布局和提升客户粘性均有助益。同时,中电熊猫拥有VA和IG-ZO众多专利,也可强化京东方在这方面的专利布局,进一步反哺其TV及IT业务。
过去两年来,中电熊猫凭借IPS和IGZO的技术优势,IT市场份额不断攀升。不仅与显示器面板领域的冠捷集团合作紧密,还与ASUS、ACER、小米等笔记本产业链企业合作紧密。
基于此,此次收购有助于京东方强化显示器市场IPS市场地位。京东方目前为显示器IPS阵营最大供应商,但过去其在消费电竞市场表现较为低迷,中电熊猫的氧化物产能若可以被有效利用,并与自身技术能力相结合,可进一步夯实电竞产品线的竞争力,提高供应能力,为其在电竞这一主力细分市场的发展打好基础。
京东方在全球笔记本面板市场居于第一位,市场份额为28%,已具备较强竞争力。中电熊猫基于IPS+Oxide的笔记本电脑面板产品线,尤其在游戏本电脑面板产品线具备较强的性价比优势,收购后该细分市场的差异化竞争力将得以提升。
寻求稳健经营和灵活高效的平衡
此次收购,符合京东方成为半导体显示领域全球领导者的发展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公司市场、技术、运营等全方位能力和经验优势,化行业低谷为发展机遇,完善公司技术储备,提升生产制造能力,丰富产品组合,强化客户合作,拓展高端产品市场,继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李亚琴表示,此次收购将同时带给京东方机会与风险。机会在于不仅可以提升京东方的整体产能和市场份额,而且双方产能和技术具有一定互补性,如整合效应达成,对京东方在全球显示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将形成有效加持。然而,这也会使京东方面临两个层面的风险:一是随着产能更加庞大,若希望达到1+1>2的效果,将考验双方的整合和管理能力;二是产能越大,稳定出货越重要。如此大规模的体量,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需要在稳健经营和灵活高效之间寻找平衡。
对此,京东方在公告中指出,公司将加强市场洞察,调整产品组合,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快速提升产线竞争力,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
未来,液晶产业的整合是能够向更优化的产业资源配置、更少的非理性价格竞争、更良性的产业链等局面发展。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秘书长胡春明此前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我国大陆厂商在液晶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优势,但主要表现在产能、出货量和产值上,在产品附加值上还处于劣势。未来,仍需要努力加快技术迭代升级的步伐,把效益竞争作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