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后失语患者的治疗效果
2020-12-30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辽宁省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开原 112300)
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这也预示着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1]。其中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尤为常见。失语为脑梗患者的一个临床表现。语言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工具,失语后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不能正常交流,导致患者出现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脑梗后失语的现阶段治疗主要还是以药物及言语训练为主,但治疗效果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因此寻求其他治疗方式已成为神经内科和康复科医师的职责所在[2]。本研究旨在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低频与高频联合使用)对脑梗后失语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同行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脑梗失语患者均于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经颅磁刺激治疗)与对照组(n=40,行常规治疗)。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2~76岁,平均(59.63±7.45)岁;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平均为(11.67±2.12)分;受教育程度:小学13例,初中17例,高中及以上1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5~79岁,平均(62.41±8.03)岁;NIHSS评分平均为(11.85±2.36)分;受教育程度:小学12例,初中19例,高中及以上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2018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②均经CT或MRI确诊为首次发病;③存在失语的临床表现,且发病前语言功能正常;④当事人清醒,并且积极治疗配合;⑤全部患者为右利手;⑥患者及家属签署新治疗方法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脑出血或出血倾向者;②有癫痫病史者;③有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内科重症或恶性肿瘤者;④体内有金属物件植入者;⑤临床资料不全,且治疗依从性差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①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皮下注射;②抗血小板治疗,予以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重抗板;③稳定动脉班快治疗,予以阿托伐他汀降脂;④改善微循环,予以前列地尔及丹红注射液;⑤扩血管治疗,给予倍他司汀;⑥营养脑细胞,予以奥拉西坦;⑦清除自由基,予以依达拉奉;⑧促进神经修复与保护,予以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⑨语言训练;⑩其他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采用YRD经颅磁刺激仪CCY-Ⅰ伊瑞德公司先给予右侧broca区低频1 Hz,90%健肢运运阈值,每个序列50次脉冲,20个序列每日1000脉冲,每个序列间歇120 s;再给予左侧broca区高频10 Hz,80%健肢运运阈值,每个序列50次脉冲,20个序列,每日1000脉冲,每个序列间歇120 s,连续治疗15 d。
1.4 评价指标 ①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②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汉语失语测量表(Aphasia Battery of Chinese,ABC)对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代表语言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其中显现12例,有效9例,对照组为67.50%、6例和11例,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ABC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ABC评分为(32.86±10.65)分,对照组患者的ABC评分为(33.65±9.8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5,P=0.73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BC评分为(58.24±9.12)分,对照组患者的ABC评分为(40.83±8.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08,P=0.001)。
3 讨 论
脑梗死通常是脑血管发生梗死或栓塞后造成的急性缺血或缺氧的病理结果。失语为脑部病变引起的语言功能丧失或障碍疾病,通常是指患者的理解和表达语言能力受损。普通人的语言中枢位于左侧大脑半球,左侧大脑半脑为人的优势半球,失语患者主要是左侧优势半球缺血缺氧部分皮质组织液化坏死所致。脑梗死后的失语恢复主要靠左侧优势半球的未受损的语言区和右侧非优势半球的镜像区的语言功能的网络重建[3]。这是建立在之神经可塑造的基础上的,通过左右大脑功能的平衡和胼胝体达到功能重建的目的。左侧大脑缺血缺氧后梗死灶形成语言中枢受损左侧大脑兴奋性下降,对右侧半球抑制功能降低,导致右侧大脑半球的兴奋性相对性升高,两侧大脑功能失去平衡,临床治疗脑梗后失语主要目的是使两侧端脑恢复功能平衡。在理论上,使左侧端脑功能的兴奋性得以恢复或降低右侧端脑兴备性,均会促进言语功能网络恢复,使双侧端脑的兴奋性恢复平衡状态。
目前,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不明显。经颅磁刺激的物理治疗方式逐渐在医疗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4]。经颅磁刺激是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和神经电生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脉冲磁场在中枢神经系统两侧端脑产生作用,对大脑皮质的膜电位进行改变,由此产生感应电流,发生动作电位,并对神经电活动及脑内代谢产生影响,如兴奋神经突触、抑制突触的和突触的可塑性,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神经刺激。另外,经颅磁刺激可影响神经电路水平模式,如神经网络震荡,同时也可产生神经效应,如脑血流量改变。重复性经颅磁刺激分为高频和低频两种,低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可刺激右侧镜像区皮质,抑制过度兴奋,高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可刺激左侧皮质区残存的神经中枢使其兴奋性提高,二者联合应用(每日序贯治疗),可达到更早时间恢复左右侧脑兴奋性平衡的目的[5]。正常人在生理状态下双侧大脑皮质存一种交互抑制,其本质是保持双侧大脑功能的平衡。基于此重复经颅刺激,联合应用低频对健侧脑皮质的刺激,抑制健侧的兴奋性,降低对患侧中枢的抑制,高频增强患侧大脑病灶周围皮质重建利于语言功能的恢复[6]。高频有易化局部神经细胞的作用,可使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增加,低频有抑制皮质神经细胞的作用,可皮质的兴奋性降低,这两种方式联合应用可使双侧大脑脑功能恢复再平衡,长时间的刺激可使大脑发生可塑性改变,由此重建大脑语言区代偿神经络,进一步改善脑梗后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ABC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低频与高频联合使用)对脑梗后失语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失语症状。
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急性炎性反应占据主导地位,且以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为主要炎性因子参与机体炎性反应,并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呈正相关。TNF-α可促进机体增加氨基酸及一氧化氮的释放,并产生自由基,引发神经毒性并加重氧化损伤,还可引发血管收缩,增加凝血程度,由此增加脑梗死风险;IL-6对中性粒细胞有显著的激活作用,可有效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内黏附分子的表达,增加炎性反应,还可通过补体系统的激活,有效释放氧自由基,促进脑神经元的凋亡;IL-8对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可对炎性反应进行有效调节,并释放细胞内酶,增加脑组织炎性反应,并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产生作用;hs-CRP为急性时相炎性反应蛋白,对单核细胞及补体系统有显著的激活作用,易对血管内皮功能造成损伤,进而激活血小板活性,提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还对单核细胞分泌炎性介质具有诱导作用,由此增加促炎性反应效应,增加脑梗死患者脑组织水肿及脑缺血程度[8]。
综上所述,重复经颅磁刺激(低频与高频联合使用)对脑梗后失语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失语症状及炎性反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