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肉鸡产业的变化看烟台市畜牧业发展
2020-12-30孙艳刘倩朱应民由佳徐文斌孔凡虎吕晓艳
孙艳,刘倩,朱应民,由佳,徐文斌,孔凡虎,吕晓艳
从肉鸡产业的变化看烟台市畜牧业发展
孙艳1,刘倩2,朱应民1,由佳1,徐文斌1,孔凡虎1,吕晓艳3
(1.山东省烟台市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 烟台 264001;2.山东省烟台市农业农村局,山东 烟台;3.山东省烟台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山东 烟台)
1978年以来,烟台市采取了一系列产业扶持和保护政策,畜牧业得以快速发展,实现了从传统畜牧业到现代畜牧业的过渡,基本形成了优势明显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本文从1978-2019年烟台市畜牧业相关数据入手,通过肉鸡产业的发展变化,探讨烟台市畜牧业发展推动因素。
1 从生猪、肉鸡产量占比看烟台市畜牧产业结构调整
1.1 猪肉、禽肉占比 本市畜禽养殖以生猪、家禽为主,牛、羊为辅,家禽以肉鸡为主。1978年以来,各畜种的产肉增量明显不同,以猪肉和禽肉变化最具代表。从1978年到2019年,猪肉产量由8.4万t增至33.5万t,年均增长3.5%,禽肉产量由0.3万t增至61.8万t,年均增长13.9%。长期以来,在烟台市肉类总产量中,猪肉一直占据着第一肉类产品的位置,从1978年到2008年,猪肉与禽肉的比值逐渐下降。这表明,禽肉发展形势逐渐向好。
1.2 肉鸡在禽肉中的占比 肉鸡产量与禽肉产量占比从1978年的不足25%,到2019的超过99%,并在2016年,肉鸡产量首次超过猪肉,成为烟台市第一大肉类产品,并一直延续至今。生猪产业的逐渐平稳和肉鸡产业的崛起,正体现了烟台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
2 从肉鸡产业变化看烟台市畜禽产业发展情况
2.1 养殖圈舍 由传统散养、舍喂、网喂到多层立体笼养,肉鸡圈舍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我市已有85%以上的肉鸡养殖场采用了多层立体养殖技术,以民和股份四层、五层、八层笼养模式为标杆,烟台市整个肉鸡行业正在稳步发展。肉鸡圈舍变化是畜牧业圈舍变化的一个缩影,是畜牧产业土地资源节约、养殖条件改善的一个表现。
2.2 养殖规模 从几只、十几只的散养模式,到目前肉鸡规模(农业部标准:年出栏数≥1万只)比重达到99.9%(其中年出栏数≥5万只的占94.3%),肉鸡养殖规模化程度逐渐加深,保障了鸡肉的有效供给。肉鸡规模化的改变是反映烟台市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最好案例。
2.3 养殖模式 从分散养殖、单独饲喂的传统养殖模式,到以“公司+农户”为典型的“仙坛模式”,畜禽养殖打破了地域限制,缩短了龙头企业和普通农户的距离。畜禽行业涌现出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养殖场”等系列模式,既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更加速了烟台市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2.4 养殖企业 在肉鸡养殖发展的同时,形成了依托益生股份发展肉鸡良种,民和、仙坛、荣华等企业发展肉鸡精深加工的运营模式。目前肉鸡加工龙头企业有12家,年营业收入达98亿,年实际加工3.4亿只。民和、益生、仙坛三家肉鸡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分别在2008年、2010年和2015年运作上市。从规模养殖到精深加工,产业化程度日益加深,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2.5 疫病防控 随着肉鸡产业的发展,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也不断提升。免疫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民和股份肉鸡无高致病性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等的建成,都在表明肉鸡养殖过程中疫病防控能力不断加强。加之动物疫病防控机制的完善和兽医监管能力的提升,疫病防控得以进一步升级。
3 产业变化的推动因素
3.1 环保推动 2001年和2014年发布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从政策层面对畜禽养殖从业者提出新的要求,即统筹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环保督查以来,在实现环保升级的同时,也加快了畜禽养殖的规模化进程。环保政策推动了养殖模式的创新、养殖结构的规范和规模化的发展。
3.2 地域利用 本地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有限,养殖用地紧缺。自20世纪90年代起,烟台市始终立足畜牧业发展资源条件,积极调整畜牧产业结构,提出了支持生猪、肉鸡产业,限制肉鸭等水禽及毛皮动物发展。为进一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肉鸡多层立体养殖技术遍地开花,生猪养殖也从地面平养到联栋猪舍继而发展到试验三层、四层楼上养殖。
3.3 政策推动 各级政府对畜牧业倾向性政策和资金越来越多,涉及良种(良种补贴、种质资源保护等)、质量安全监管(种畜禽、生鲜乳、饲料等)、标准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多类项目,为畜牧业良种繁育、标准化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牧技术推广等提供了一系列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了畜牧业整体发展。
3.4 人才推动 市县乡三级畜牧部门着力加强畜牧队伍建设,招收了一批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技术型人才,打造了一支有能力、肯干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从业企业在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同时,不断内化企业自身优势,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力争将自身打造成行业内的标杆,推进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2020–08–25)
S8-1
B
1007-1733(2020)11-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