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环境下内地西藏班动物生理课教学改革探析
2020-12-30高峰
高峰
职业教育环境下内地西藏班动物生理课教学改革探析
高峰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民族教育一直是我国民族政策中的重要一项工作。面对新的时代发展机遇,如何做大、做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为当地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就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内地西藏班的教学工作,现结合教学实践,对职业教育环境下内地西藏班动物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点摸索,仅供参考。
1985年中国16个省市的西藏初中班同时开学,当年招生1300人,而后招生人数逐年递增,2003年后,仅初高中的年招生就维持在4800人左右[1]。2010年,在内地48所中职学校开办内地西藏中职班。截至目前,有20个省市75所中学举办西藏班,12个省市的29所学校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129所高校招收西藏班学生,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0余人。至今,内地西藏班的教育工作已走过了35年。从最初的初中、高中教育到目前的高等教育,西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面对新的发展形式,内地西藏班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西藏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内地西藏班学习状态调查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20余位相关教师、30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研,对藏族同学学习状态进行了具体分析。其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受访人的基本信息;个人发展规划;当地发展的优缺势;专业特点与专业课程的认知;专业课程学习如何与西藏地区发展相融合;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与解决方式;与内地师生沟通过中产生的问题等等。
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研,目前内地西藏班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多数学生对个人今后发展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专业学习没有指向性。(2)对专业课程内容、作用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如何将专业课程学习与当地发展相融合方面缺乏指导。(3)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尤其是一些公共基础课和偏重理论的专业基础课。(4)生活圈子相对封闭,多数藏族同学都是组成各自的生活圈子,不愿意主动与汉族师生交流。(5)藏族同学心理普遍敏感,心理素质有待提高。以上问题在多项调研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2-5]。
2.2 原因分析 (1)内地与西藏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存在着教学难度、深度、进度上的不同。加之,多数藏族学生语言沟通存在一定困难,不太能听懂老师所讲内容,尤其是不讲普通话的老师,其教学内容更是难以理解。这也就导致藏族班教学进度缓慢,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的结果。(2)藏族学生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内地就学,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遇到问题往往主动回避,不愿意与老师交流沟通。(3)很多藏族同学来自于牧区,动手能力比较强,在专业课的实训中表现得比较积极踊跃。相反,对于一些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就表现得不太感兴趣。例如,像动物生理课这些偏重理论教学的专业基础课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3 解决方法
3.1 紧扣专业特点,突出职业特色,制定培养目标 将动物生理课教学目标与畜牧兽医专业紧密结合,将教学内容与藏区畜牧特点相结合,制定培养目标—为藏区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牧区养殖特色,突出讲解藏区常见的牛、羊、马等家畜解剖生理内容,将动物生理理论内容做强做细,适当增加实验数量,突出各器官功能与结构之间的联系。同时,将牧区常见家畜与内地不同品种家畜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学生进行类比分析。例如,教师在讲解泌乳一节时,除了讲清乳腺结构、发育、乳的生成、泌乳等内容以外,还请藏族同学介绍藏羊、牦牛的特点,以锻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能力。课堂上,将藏羊、牦牛的泌乳特点、乳汁内容物等与内地常见湖羊、波尔山羊、西门塔尔牛、三河牛、荷斯坦奶牛等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家畜是如何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其优势与不足在哪里,为学生今后从事畜牧兽医行业打下基础。
3.2 针对学生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难度 首先,内地西藏班学生多数语言交流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对西藏班任课教师就有新的要求。一般,西藏班教师要讲普通话,言辞表达清晰流畅,最好能辅之以肢体语言,这样不仅能加大感染力度,拉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也能使学生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其次,藏族学生热情活跃,但是随意性较强,课堂纪律不容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比如,生理课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将动物生理教学内容分为九个项目(生命基本生理、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神经、泌尿、内分泌、生殖与泌乳)。每个项目设定具体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引领项目的完成。在学期之初,将全班分为不同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不同任务分配给组员具体的工作,通过互相协作来完成任务,真正做到既考虑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又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能锻炼自己的学习和表达能力,又能增强集体荣誉感,从而保证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进行消化与吸收项目教学过程中,设置了3个任务:(1)不同消化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以及如何实现消化吸收功能的协作。(2)单胃动物与复胃动物消化器官在结构与功能上的不同。(3)藏区常见家畜消化器官如何适应当地饲喂环境,怎么做能够提高藏区家畜的采食率和转化率。通过这些任务的设置,同学们学会主动查找资料,设置提纲进行任务汇报,遇到难题也会主动与老师交流,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少数民族地区为培养目标的教学理念。再次,考虑到藏族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和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在教学之初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等学生适应了之后,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提高难度,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3.3 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 由于藏族学生受到所在区域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各方面素质与内地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的考核机制不适应藏族学生的特点。因此,建立完善的藏族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不仅能够全面考评藏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也能够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机制,为今后的少数民族的发展源源不断提供高质量人才。在参考多个高校少数民族班考核评价机制的基础上[6-8],结合本校特点,将藏族班学生的考核评价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道德素质。内容除了包括是否拥护中国共和党的领导,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等常规考核标准以外,还可以增添了是否拥护民族团结政策,是否愿意返藏服务,如何进行民族团结和传承民族文化等等。(2)基本文化素质。内容包括是否熟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是否了解自然科学等各类科学文化知识,是否完成基本文化科目的学习等等。(3)专业技能素质。主要包括是否了解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历程,是否掌握畜牧兽医专业的基本技能,是否获得相应的畜牧兽医专业资格证书。例如,动物生理专业技能考核主要是检验学生能不能熟知各器官特点、功能、位置、生理特性以及能不能熟练进行解剖观察等等。(4)身心素质。身体素质主要包括是否能够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并在各项体育考核中达标。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是否能够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周边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否能够正确的解决。(5)实践创新素质。主要包括能不能够利用所学内容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不能主要参与各项实践锻炼,能不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等等。考虑到西藏学生的特点,可以将以上考核项目的权重进行调整,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藏族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推进藏族学生的素质教育,为藏区发展提供身心俱佳,德才兼备的基层人才。
3.4 加强情感交流,重视心理引导 藏族学生远离家乡,到内地求学,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观察学生言行,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教学上做老师,生活中做朋友,发现苗头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例如,生理课实践中,首先通过从藏族学生常见家畜的生理特点着手,引起学生兴趣,接下来与内地家畜的比较,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也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互助组,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使学生互相协作,教师进行指导,潜移默化中加强了与藏族学生的交流。这样做既能够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又能够将教学计划顺利的执行,一举两得。
总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藏族学生来到内地求学。这种跨文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必然会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总地来说,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只要我们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和学生特点,勇于尝试、适时调整,就一定能够形成一套适用本专业藏族学生发展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藏区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 高承海, 孙中芳, 王荣霞. 内地民族班办学成效与对策研究[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9(9): 105-110.
[2] 拉巴卓玛. 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适应现状及对策探讨—以重庆西藏中学为例[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 166-171.
[3] 包根胜. 文化的多元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J].贵州民族研究, 2016(5): 211-214.
[4] 花小琴. 协同创新角视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以南京高职校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7(4): 32-33.
[5] 马真. 异文化环境下民族学生的心理引导—以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学生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 2018(397): 234-237.
[6] 许丽英. 内地西藏班教学模式与成效调查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19.
[7] 曹红. STS教育对内地西藏班高职课程改革的启示[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8(4): 121-123.
[8] 刘娜, 夏欣. 基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地西藏高职班语文教学改革探析[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1): 57-61.
(2020–08–10)
G642.0
B
1007-1733(2020)11-00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