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未满足需要的呐喊
2020-12-30王平
王 平
众所周知,情绪在个体的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忽视、压抑、隔离自己的情绪,甚至粗暴地干预情绪,如案例中的小孟不允许自己发脾气,小薇不接纳自己当下的抑郁,小辛无法表达自己的无助、无力、慌张和恐惧。每一位来访者都非常努力地在维持一个应该有的正常的样子,但他们都徒劳了,而且感到疲累。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位来访者情绪背后的成长需要和期待。
小时候小孟能够控制自己不发脾气,上了高中却不能控制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情绪的调控能力是越来越强的,是什么原因让小孟的情绪调控能力不增反降?小孟自己也很苦恼,为什么在情绪控制上自己是失败的。咨询师特别精准地捕捉到,小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这意味着,此阶段他常常会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是谁”等问题。由此可见,小孟想成为一个情绪能够自控的人,这也是人们对成熟个体的期待。
小薇的咨询诉求是改变当下的抑郁情绪,希望自己是快乐的。咨询师看到小薇抑郁的背后是想建立和发展积极的、支持的、理解的、包容的人际关系,这对她非常重要,有助于自我同一性的顺利发展。
弹好钢琴是小辛必须面对、不能回避的问题。面对小辛小心谨慎、害怕犯错的样子,咨询师看到她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来访者,恐惧慌张的背后可能暗含着对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希望自己成为母亲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这三位来访者为何对自己有这样的期待和要求?其动力源自哪里?
小孟似乎十分清楚如果自己情绪失控会将生活搞得一团糟,这是他不能接受的,因为他害怕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潜意识中他不认同父亲的样子,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担忧和害怕。咨询师灵活地使用沙盘进行治疗,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帮助小孟呈现深层次的情绪困扰,减少了他的阻抗,使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孤独情绪的背后是对合作的期待,是对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渴盼。咨询师协助小孟从负性情绪中识别出积极的成长需求和动力,让他不再排斥负性情绪,更积极地看待情绪、直面情绪,与情绪展开对话。
小薇希望自己能够体验快乐,却一直高兴不起来。小薇的班主任不接受她抑郁的情绪,小薇自己也不接受,不想成为“独行侠”。小薇很想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但她害怕自己没有能力,害怕被拒绝。她的成长经历让她既渴望拥有一段安全稳定的关系,同时又担心别人不接纳自己,不喜欢自己,甚至直接地拒绝自己,于是她采取被动等待这一相对安全的方式。不合理的认知导致小薇对建立新的关系感到矛盾、犹豫,咨询师恰当地通过理性情绪ABC 理论帮助她拨开迷雾,形成合理的认知,增强改善重要关系的信心和勇气。
小辛的表现,与其说是对弹钢琴的恐惧,不如说是对母亲严苛要求的恐惧,对母亲过多期待的恐惧。小辛被赋予父母的角色去照顾妹妹,非常辛苦和不容易,咨询师通过反移情、共情性镜映等技术,帮助小辛表达了压抑多年的情绪。
至此,读者可能会好奇,是什么原因让来访者不能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小孟的父亲酒后会情绪失控,会对小孟和母亲实施家暴;当小孟想表达自己的生气情绪时,父母会争吵。这些早年的创伤经历让小孟不敢直接面对自己的真实情绪,父母也没有教会他如何正确合理地面对和表达负性情绪。
小薇的父母早年离异,她有被抛弃的创伤。后来的抚养过程中,她没有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进入中学后又寄人篱下,这些让小薇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担心自己不讨人喜欢。她在人际交往中异常敏感,为了减少被别人拒绝的尴尬,她以“独行侠”的方式应对,在自卑和自负间不稳定地变换着。不稳定、不安全的亲密关系导致小薇无法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为了降低失去关系的风险,她不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恐遭他人嫌弃和抛弃。
小辛生活在父亲缺位、母亲暴力的家庭中,时刻处于不安的状态。她只允许自己做正确的事、讨母亲喜欢的事,这样才可能免于打骂。面对母亲的动辄打骂,小辛犹如一个习得性无助的小白鼠,只盼不要惹母亲不高兴。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小辛形成了对批评、否定等负性评价非常敏感的态度,希望自己是个全能的人,常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在她看来,表达情绪是错误的,是不坚强的。
上述3 个案例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了有效的咨访关系,让3 位经受过创伤的来访者在温暖、信任、抱持、尊重、真诚、倾听中,勇敢地走近自己的情绪,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合理地表达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来访者对缺失的爱的呼唤和呐喊,从而推动来访者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